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精神损害与赔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精神利益的含义、构成,精神损害的实质,受损精神利益的物化,精神损害赔偿费的计量方式等问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法定精神是外在精神利益和内在精神利益的集合,法人精神利益的存在有深刻的法理依据,精神损害的实质就是法律主体多层精神利益正常存在状态的破坏,受损的精神利益可以并能够物化为一定量的金钱财产,精神损害赔偿费数量的确定应考虑四种主要因素和四种酌定因素等,文章对探讨精神损害与赔偿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精神损害是一种无形损害,本质上是不能量化的,但从法律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精神理论出发,可以对其做出主观评价。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法律文化的发展,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成为法学理论界、司法实务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度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涵义、历史发展、赔偿范围、赔偿数额的确定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范围内人权呼声的曰益高涨,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逐步增强和医疗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医疗损害导致的民事纠纷曰益增多,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但有关医疗损害赔偿方面的立法不够统一,司法实践中无所适从,学理上的观点也大相径庭。本文拟就医疗损害赔偿的基本问题进行探究,以期迭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和司法实践对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的侵犯公民的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四权”属于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而对侵犯公民“四权”之外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权利是否属于精神赔偿范围则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就此进行了系列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前,把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已是大势所趋。从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对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六点建议:一、修改、调整相关的法律法规;二、确立合理的赔偿原则;三、确立适度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条件;四、扩大请求赔偿损失的范围;五、确立赔偿数额时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6.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害人对受害人造成的精神损害必须通过有关法律规定给予物质赔偿。本文就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赔偿的对象及数额的确定等具体问题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7.
我国相关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已初步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笔者以此为依据,对精神损害赔偿的一些问题,如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诉讼的主体、赠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和赔偿数额等进行论述,并结合现实,提出有必要进行完善的见解.尤其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限制精神损害赔偿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8.
精神损害是侵害人身权案件中的普遍现象。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法理分析 ,指出我国对此问题在立法、司法中存在的局限 ,并采取相应对策 ,对推动我国法制建设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对于行政侵权而引起的精神损害,越来越多的国家给予保护,采取包括财产赔偿在内的多种方式予以救济。我国已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基本方略,对于行政侵权而造成的精神损害,采取有效的赔偿措施,确立相应的财产救济法律制度,势在必行,精神损害赔偿金应当成为诸多行政救济措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从目前频发的在校学生人身伤害案件来看,当学校无任何明显过错时,仅仅出于对弱者的保护,学校是否应当承担无过错的监护责任?要从学校的性质、法律地位、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在校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的归贲原则等方面保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将学校的责任转化为社会责任,向保险公司投责任保险,不失为上策.  相似文献   

11.
生态损害赔偿的目的是阻止损害的发生与扩大,并使受损生态得以恢复。侵权责任法同时具备预防与填补损害的功能,其预防作用体现在对预防损害的发生与扩大的费用的赔偿。填补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使损害恢复到损害发生之前的费用的赔偿。可见侵权责任法的作用极其符合生态损害赔偿的目的。以侵权责任法的预防功能为依据,可将阻止与减少损害的赔偿转换为预防费用和惩罚性损害赔偿,以其填补功能为依据可将损害恢复的赔偿转换为评估费用及主要与补偿恢复费用。  相似文献   

12.
精神损害赔偿作为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我国法律在这方面规定不够完善,往往出现认识不一,从而妨碍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有效实施。本文试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精神损害虽然无形却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一些受害人来讲,精神上的损害远甚于物质上的损害,如果不对其进行精神上的抚慰和赔偿,有失法律的公平.我国私法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已在立法、司法上得到了肯定,而在公法领域国家对公民造成的精神损害,是否应该进行赔偿,法律制度上却是不置可否.精神损害赔偿既然已在私法领域得到了确认,那么就不应因侵权主体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法律标准.国家精神损害赔偿是法治社会所需,且我国实施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条件已经成熟,不存在阻碍.  相似文献   

14.
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话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加强,国家赔偿法所存在的问题日渐暴露出来。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可以看作是民主法治进程的标尺。本文从国家赔偿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开始讨论,从法律上提出了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范围,论证了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精神损害 ,是指侵害人不法侵害他人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名称等人身权利 ,给受害人的精神利益 (精神、尊严、信誉等 )造成的损害。精神损害赔偿就是指侵害人不法致他人精神损害 ,应当承担一定的物质赔偿责任 ,其构成要件有 :第一 ,要有损害的事实 ,这是前提条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侵害人才应承担赔偿责任 ,但精神损害是一种非财产损害 ,无法用金钱计算 ,如公民的姓名权、名誉权等人身权利。因此 ,对精神损害事实的认定 ,应依据以下三点之一 :其一 ,内在的精神损害 ,即依据被侵权对象本身的自然反应和外部表现来验证 ,如侵害行为导致…  相似文献   

16.
精神损害是侵害人身权案件中的普遍现象。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法理分析,指出我国对此问题在立法、司法中存在的局限,并采取相应对策,对推动我国法制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风云  让湖 《家长》2009,(11):30-30
编辑同志:最近我朋友张某六岁的女孩艳艳和邻居七岁的小朋友啸鸣在自家楼下一起玩耍时,楼上一住户安置在窗外的盛物筐突然坠落,坠落的筐和所盛杂物重重地砸在艳艳的后背上,将艳艳砸伤。虽然伤势不重,可这突如其来的伤害使艳艳受到了不小的惊吓,事后夜间睡觉时,她常常通身大汗从噩梦中大叫着醒来。  相似文献   

18.
论精神损害的国家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赔偿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在限制国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其依法享有国家赔偿的权利上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完美效果.笔者就近年来,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精神损害赔偿是我国民法学旧的一个新课题,而“精神损害”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概念。对“精神损害”的定义应当反映我国《民法通则》的立法精神,合科法律的公平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 法律化,化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由于民事侵权行为导致的人身权损害即包括财产损害,也包括精神损害。精神损害赔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是民法发展的趋势,但这种责任方式具有它的局限性和辅助性。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包括直接受害人和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考虑加害人和受害人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