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摄影究竟是什么?怎么给它定义?我理解,新闻摄影是“现在进行时”的新闻事实的现场形象截取。这里的重点在“现在进行时”上。这个概念是从新华社原副总编辑南振中对新闻摄影的定义演  相似文献   

2.
李建新 《网络传播》2007,(10):86-87
在当今中国的新闻界,张虎生算得上是一个资深报人。他是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出来的新闻高才生。在40多年的新闻历练中,写了不少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作为曾经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的他,完全是把新闻当作了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孜孜以求。因此,当同心出版社擘画中国“资深报人佳作赏析”系列丛书的时候,他毫不意外地入选,并被首个推出。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总编辑的水平也就是这家报纸的水平,足见一个总编辑(副总编辑)对一张报纸的影响力之大。而总编辑的水平能否充分发挥,往往取决于如何给自己的角色定位。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在一次新闻业务的座谈会上认为:总编辑的主要任务一是把关,二是策划。这无疑道出了总编辑的  相似文献   

4.
赵成亮 《记者摇篮》2004,(1):10-12,9
《辽宁日报》全新改版之后,实行副总编辑总值班制,主要任务是根据每个时期的宣传思想和报道的总体策划,组织本报的版面编排和标题制作以及有关的重大新闻采编等工作,并且每天午前还要对当日出版的报纸从内容到版面作出认真评点。这里刊载的是本人总值班时所写下的部分评报意见,此次发表文字未作任何改动。意在保存当时出报即评的现场感。大标题和每篇的小标题是发表前现加的。  相似文献   

5.
从1997年开始,我便从事《承德日报》要闻和时事版夜班编辑工作。通过几年工作实践,我感到,要作好报纸夜班编辑工作,必须要细心、耐心并有很强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6.
洛灵 《新闻三昧》2005,(12):39-41
笔在江苏石油报社工作多年,经历了记、编辑、科长、副总编辑岗位,因此,了解、参与了一些策划。现分析几次策划的得失,虽事隔多年,策划的内容现在读起来有点陈旧,但策划的经验和方法、教训并没过时。总的看法是:策划就是要将新闻事实展现的价值挖掘透,力戒断尾巴蜻蜓。  相似文献   

7.
1948年12月,新华总社派出范长江、徐迈进为首的先遣队,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郊区的良乡集中,接受平津战役报道任务,并准备进城接管国民党的新闻机构,同时筹备办理总社迁社事宜。华北《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亦派出人员,参加了这个新闻先遣队,由副总编辑袁勃率领,准备到北平创办《人民日报》北平版和重建新华社北平分社(1946年间新华社曾在北平设立分社.后被国民党当局无理查封)。  相似文献   

8.
2007年11月上旬,由浙江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杂志社、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党的诞生地--浙江嘉兴隆重召开,这是全国新闻评论界的一件盛事.中宣部、中国记协、<人民日报><浙江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单位与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此次论坛会议.与会期间,记者就有关新闻评论的问题采访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  相似文献   

9.
《参考消息》的“眼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6月召开的第57届世界报业大会,发布了最新“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名单”,中国20家报纸入选。其中,《参考消息》在世界日报中排名第9,居国内日报发行量之首。应本刊之邀,该报范伟国副总编写了“《参考消息》的‘眼力’”一文,虽然介绍的仅是编辑业务的一个方面,但却不难看出,《参考消息》能进入全球日报发行量前10名,实属其实力、实干的必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对共同的信息源和众多的公共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信息的判断、选择、梳理、整合等信息处理能力,使新闻报道分出了上下高低,使媒体显示出了不同的功底和实力。相信这篇文章一定会给读者带来诸多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10.
11.
韩松 《新闻前哨》2009,(6):28-29
曾任《嘹望东方周刊》常务副总编辑的韩松撰文,剖析了新闻专业学生的素质缺口,很有针对性。他认为:采编人员不需要成为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未来学家和公关专家,但采编工作的确需要从业者具备以上的部分素质和气质。对此.高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作为《解放军报》最早的两块彩色版面,化周刊五、八版就如同一幅七彩画卷。它以高品位和主旋律为主色调.以“短活实”和“三贴近”为主旨.以精制作和炫色彩传神传情,成为广大官兵周末化生活中情有独钟的“精神餐”。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用事实说话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几年前,关于新闻是否“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是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问题,曾经在学术界引起一场争议。2001年至2006年,《新闻传播》、《新闻记者》、《新闻界》、《今传媒》等刊物连续发表争鸣文章,《新闻记者》还刊载编者按推动讨论走向深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记得是1997年春,本人在湖北日报社初为记者时,从主任处领得一本时任《长江日报》副总编辑潘堂林著的《怎样发现新闻》。细读之,发现作者的一个新论:新闻工作最需要的是发现,新闻实践中难度最大的是发现,日常新闻业务琢磨最多的是发现,而应用新闻学书籍中最难见到的内容也是发现,大学新闻系至今未见开设专门的新闻发现课程。  相似文献   

15.
拿到一篇新闻稿件,是通过细心雕琢、打磨,把新闻从繁杂的事件中“拎”出来,使其成为一件精品,还是稍事修饰后就将其搬上报纸版面,这既能看出一个编辑的业务功底,更能体现出其嫡辑作风和工作责任心。刊登于2011年4月10日《前卫报》二版头条位置的消息《不让先进典型“等着”争光》,就体现了缡辑精益求精的思想作风和较好的业务素养。稿件见报后,受到一致好评,《解放军报》在“军媒视界”专版头题位置转发,报社领导在稿件上作了批示,称赞此稿为“好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为例,分析美国媒体通过涉华报道所形塑的中国国家形象。《时代》使用了一个新造的词语frenemy-ship(亦敌亦友),对目前的中美关系进行概括。一方面,面对中国经济崛起的事实,美国媒体表现出充分肯定的态度和合作的意图;另一方面,从美国自身利益考虑,也充分表现出对中国的警惕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医学科普读物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对报纸医学科普专版的编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抓住此机遇为读者架起“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之间的桥梁”,并从大思维、大健康的思想角度去干预人们的行为?怎样将专家的高深理论转化为普通读者“一看就懂,一懂就会.一用就灵”的科普知识,让广大读者受惠?笔者立足自己工作的《羊城晚报》健康周刊,尝试以实践作出回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专业主义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创造的共同财富.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本文以“袁厉害事件”为背景,选取《人物》杂志和新华社为代表,对其在此事件中的报道进行分析。透过此次事件.来了解当前中国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表现形态.以期中国新闻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9.
《新闻前哨》2006,(11):82-82
香港八卦周刊《东周刊》一名副总编辑的印度女佣涉嫌潜入病房偷拍艺人沈殿霞而被落案起诉。  相似文献   

20.
战火中的青春。李耐因,原名张保业,1926年出生。他自幼受地下党员哥哥的影响,立志要做哥哥那样的人。17岁那年,李耐因脱掉学生装,投入到八路军领导的抗日的烽火中。这位18岁的青年在渤海军区津浦大队的军旅中就爱写作。后被留在前锋报社当了记,从此开始了他数十年的军旅新闻生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