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菲茨杰拉德是个无动机创作者,正如爱尔兰伟大诗人Yeats(叶芝)一样,一生追求解放运动女英雄毛冈未果,但相应的留下了流传后世的诗篇。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创作动机来阐述菲茨杰拉德的实际作品。菲茨杰拉德正是缺乏某种内涵和洞察力而使其作晶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尤其色彩的运用尤为精彩。通过颜色的象征意义来探讨象征手法在这部作品中的运用,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反映的深刻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3.
王晓华 《科教文汇》2014,(32):70-71
黛西是菲茨杰拉德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主人公,她既是盖茨比念念不忘的恋人,又是粗鲁的富人阶级代表汤姆·布坎南的妻子。从其个人行为、声音音调和他人评价上可将之归属于负面形象序列,从社会、男权思维等角度深入分析其性格形成原因,她又是一个令人同情的牺牲品;这一人物既是作者悲剧人生观的体现,又是美国社会的缩影。为我们以文学的视窗观察社会、反思人生提供了样本。  相似文献   

4.
孟庆娟 《科教文汇》2007,(5X):177-178
象征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文学手法,小说家或剧作家通常采用象征手法来帮助表现人物性格或展现作品的主题。本文从色彩和时间两个方面来探讨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从而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反映出的深刻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冷昌根 《科教文汇》2009,(13):225-226
美国作家弗兰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仅生动地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同时也对世人道德上的沦丧进行了真实地反映,并且深刻地揭示了金钱和享乐掩盖下的精神堕落,表露了作家对这一代人的理想道德的破灭感。  相似文献   

6.
刘冬阳 《科教文汇》2014,(32):72-73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以“美国梦”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底层人群为了摆脱自己落后的生活状况,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打拼,但是最终不得不向虚幻的梦想屈服的故事。这部小说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社会的弊端,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美国梦”的虚幻和缥缈,让我们看到这种梦想的无法实现性,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使个人命运发生了极为迅速的转折。了解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形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以“美国梦”为核心的时代背景下对人性的改变。本文将围绕着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对其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邝明月 《科教文汇》2007,(10X):176-177,184
本文将探讨《唐语林》的叙事特征,它包括第三人称视角,实有其人的叙事者,兼具史家和文人小说家的双重口吻;貌似客观的叙事姿态。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探讨<唐语林>的叙事特征,它包括第三人称视角,实有其人的叙事者,兼具史家和文人小说家的双重口吻;貌似客观的叙事姿态.  相似文献   

9.
伍光琴 《科教文汇》2007,(7X):158-158
詹姆斯乔伊斯在早期作品《死者》中,借鉴了音乐创作中对位、和声、重复等结构。这种叙事结构加上与小说情节互涉的音乐素材,增强了作品艺术表现力。本文探讨《死者》的音乐性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0.
詹姆斯·乔伊斯在早期作品《死者》中,借鉴了音乐创作中对位、和声、重复等结构.这种叙事结构加上与小说情节互涉的音乐素材,增强了作品艺术表现力.本文探讨《死者》的音乐性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1.
肖芳  胡文萍 《科教文汇》2012,(28):73-74
小说《黄色墙纸》自问世以来,大多评论家都认为该小说是作者对男权主义社会对女性压迫的揭露和控诉。本文从小说主题入手.论证了“休息疗法”对女性的身体禁锢和精神压迫。  相似文献   

12.
刘丽 《科教文汇》2012,(29):76-76,101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杰出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霍桑和清教主义传统有着复杂的关系。他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厚的清教主义宗教色彩。因此,基于清教主义“原罪”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红字》中海斯特,白兰和牧师丁梅斯代尔这两个主要人物犯下罪行,接受惩罚最后获得救赎的过程,探讨小说救赎主题。  相似文献   

13.
万梅 《科教文汇》2012,(23):64-65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敕勒族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牧歌。这首敕勒歌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即生动勾勒出内蒙大西北独特的壮丽景色。全诗风格明朗豪放,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抒发了敕勒族人对养育他们的土地、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4.
王梓宁 《科教文汇》2011,(20):58-59
史铁生.一个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的人.苦难命运的突然降临使他原本光鲜亮丽的人生霎时显得苍白无力.“原本能使他活下去、走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目的曲子”。然而他用手中的笔完成了自我的生命延续.有限与无限、完满与不完满等一系列生命课题的上下求索和不懈追问在他笔下一一书写.那张苍白的人生白纸上又重新焕发出了色彩.勾勒出了一幅“史铁生式”走向过程的生命美学的历电面兼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intends to introduce briefly the thematic progression patterns i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then analyze its application in "The Great Learning" which is one of the classics of the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s. The analysis of the thematic progression patterns of "The Great Learning" is meaningful for both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The Great Learning".  相似文献   

16.
"做中学"就是在科学教育中,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将"做"和"学"、"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的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学习方式。"做中学"特别强调六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记录——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作为一部经典的反殖民主义小说使她在文学界一举成名。本文试结合莱辛自身经历,从后殖民视角,借用女性“他者”观点和精神分析相关理论.对小说主人公玛丽的三种未完成角色进行解读.提出外部社会背景本身的内部矛盾。和与个体心理之间的外部矛盾使她难以对自身进行身份构建.从而无法在殖民社会中得以生存。莱辛站在白人女性的立场上讽刺了战后白人殖民文化的丑恶本质。  相似文献   

18.
张中原 《科教文汇》2011,(14):67-67,69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的过程,在北宋新儒学运动的过程中,"理一分殊"哲学命题的提出是其重要的理论成果。本文尝试立足当时的文化背景,从三个方面展开省思,进行追溯、剖析,以期对"理一分殊"哲学命题的发端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