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与儿童的交流对于建立父母与孩子的依恋关系至关重要。目光对视从孩童时期就对人产生社会性和认知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从宝宝最初建立与母亲的目光接触就开始了。初生的宝宝就会看人的脸,但是往往要到2~3周时才会进行持续的目光对视。专家指出,如果到这时,宝宝还不会进行目光接触,就可能是社会性或智力上发展迟缓的征兆。此外,一项研究还发现,婴儿在出生第一个月如果没有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故事     
当有些人走进你生活,你立刻就会发现他们是注定要出现的,他们带着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或是给你上一课,或是帮助你领会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希望成为怎样的人。你不知道这些人可能会是谁(也许是你的室友、邻居、同事、久未谋面的挚友或恋人,甚至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但是当你的目光锁定他们的那一刻,顷刻间便会知道他们将深深地影响你到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罗斯·坎贝 尔把向孩子传递“爱”概括为四个方面: 目光接触、身体接触、体贴关怀和管教。 这四个方面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1、目光接触。目光,是教师与学生进 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器官。目光接触在维 系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方面占有重要的位 置。教师对学生的爱也往往通过眼神反 映出来。学生也依赖目光接触与教师进 行交流,以获取感情滋养。目光接触可分 为滋润感情的目光,赞许、肯定的目光和 警告、批评的目光。教师若能恰如其分地 运用,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滋润感情的目光。这是教师用来与 学生进行正常感情交流的目光,它不针 对学生某一特定行为或讲话。教师要尽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具有一种比成人更加强烈的暗示感受性。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暗示机制与效应,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暗示手段,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1. 目光暗示目光暗示是指师生在相互接触中通过眼神传达彼此的情感、意愿和其他信息,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上教师炯炯有神的目光能给学生以振奋和鼓舞,而严厉、责备的目光则会使学生感到失望和自尊心受到伤害。面对练习或出列示范的学生,体育教师若能以热情、期待和信任的目光跟随其完成一系列动作,…  相似文献   

5.
元代,基于种种原因,文人地位发生重大变化,沦落至社会底层。他们开始用与以往文人全然不同的体会和目光来描写身边的人与事。与他们同在社会底层的妓女因与他们接触频繁,更是成为他们主要的描写对象出现在元杂剧中。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元代文人不再以赏玩的态度来描写他们,而是以平等的目光,体恤的态度来描写与她们的交往过程,将她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描写,为我们展现了元代以前不曾有的鲜活美丽、真实动人的妓女形象。  相似文献   

6.
张凯 《生活教育》2011,(4):55-55
一位年轻的妇女在院子里种下了一棵梨树。当树上挂满了青涩的果子的时候,便招引了许多四邻的孩子艳羡的目光。于是,不时有小脑袋在围墙外打探。女人是个善良的人,明白小孩子们的心思,明白他们心里和嘴里的那份馋。所以,她就会主动给孩子们机会。  相似文献   

7.
最近,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一本《17岁,我在美国当“政客”》的书,这本书上介绍说:17岁,来自北京的丁超,在美国加州读高中时,利用暑假前往乔治城大学参加了“青年美国”高中社团的活动。这使丁超有机会和美国国会中的保守派和开明派讨论问题,了解他们的立场,试图预测他们会对中国的利益有什么样的影响;他想接触尽可能多的人,了解美国的方方面面……下面是书中的一段精彩故事: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学生们从幼年开始便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学生每日接触最多的便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可塑性较高,因而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坚毅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古道热肠的天秤座是一个风采翩翩、浪漫多情的星座。他们拥有丰富的艺术细胞,穿着打扮也相当具有艺术气息,一切美与和谐的事物都会在无形之中吸引他们全部的目光,很快地便能抓住流行,并且找到和自己相对应的连接点。表面看起来,天秤座在这个月表现得十分谦逊,而在内心深处,他们深知自己的优势,而且  相似文献   

10.
刘玉巧 《陕西教育》2006,(11):43-43
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生活真是太好了!好像他们生活在天堂里.我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个母亲,见证了儿子从出生到幼儿园,小学乃至步入中学的全过程,我的感觉是:现在的孩子真是不易.因为是一个孩子,大家的目光便会聚成一点,从出生开始便失去了自我.家长们把所谓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们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