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民生新闻不就是拉拉家常、讲讲家长里短吗?时间过去了两年多,每天都在和民生新闻打交道,听的看的多了,也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其实那里说的已经不仅仅是家长里短,我们也有对政令的民生解读、柴米油盐的快乐和幸运、大型活动的造势渲染。  相似文献   

2.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发生、发展过程,都有兴盛与沉寂,民生新闻也不例外。民生新闻的出现,让大家每天关注市民的家长里短,让我们的播音主持风格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王琼 《新闻世界》2009,(8):112-112
随着读者和观众越来越多的关注,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众媒体的主打戏之一。近年来党报重视民生新闻报道成为一种趋势。但一些媒体对民生新闻出现误读。把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事当作民生新闻的主体,降低了民生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的兴趣,随着它放低姿态、贴近群众的同时带来了题材琐碎化、内容市井化、审美格调低俗化等问题。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习惯性地将目光紧紧锁定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等比较琐碎的小事上,好像不琐碎就不能贴近百姓,不家常就不是民生新闻。如公鸡上树这条新闻,时下很多地方民生新闻节目都在自己的省份内播报过,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味.  相似文献   

5.
王智勇 《视听界》2012,(2):113-113
当电视荧屏上充斥着家长里短和鸡毛蒜皮的民生新闻,就不只是新闻本身出现疲态,包括新闻生产者和新闻消费者的生产疲劳和审美疲劳,也都接踵而至。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上脱颖而出,内容差异化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张梦婕 《今传媒》2012,(10):95-96
为了提高收听收视率,近几年来各个媒体都在民生新闻上大做文章。民生新闻以其平民亲和的面孔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与此同时,一些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平庸琐碎事件的增多也成了民生新闻的发展瓶颈问题。如何提升民生新闻品质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广播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就要善于以小见大,由浅及深,力求让民生新闻做到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7.
邱广宏 《新闻界》2012,(3):33-35
民生新闻自产生以来,不断发展。但在二级城市民生新闻中,偏重街谈巷议、邻里纠纷、家长里短等琐细选题,如何让民生新闻的选题更有意义,本文以眉山电视台《每日快报》栏目为例,探讨了二级城市电视民生新闻如何从选题方面做到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  相似文献   

8.
初期的民生新闻靠着一种原生态的表现,靠着与百姓的家长里短的先天贴近性,第一时间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在观众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力。随着民生新闻新闻样式地位的确立,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障碍,比如选题、风格的同质化,主题和内容的猎奇化,内容编排的琐碎化、低俗化倾向,在迅速  相似文献   

9.
区小鸣 《视听》2016,(7):41-42
"家长里短"貌似只是邻里之间的小纠纷、小是非,民生新闻节目通过电视镜头把"家长里短"放大,使个性事件引发大众讨论和社会共鸣。新闻评论的功能,除了对新闻片的内容进行补充,也起到把握导向、引导观众思考的作用。文字编辑通过撰写新闻的导语和评论,正如策骑师通过把握手中的"缰绳",调节"家长里短"的奔跑方向。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以其关注民生的贴近性、短平快的时效性而深受观众喜爱,但众多民生新闻节目出现后,频繁报道街头巷尾、家长里短的事件性新闻,内容流于浅显、琐碎、猎奇,无论是民生新闻的记者还是普通观众,都逐渐失去最初的热情和新鲜感.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中国新闻领域里出现的最大亮点就是民生新闻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新闻改变了原有的高高在上、并且板着冷面孔说教的姿态.而是由“俯视”变为“平视”,直击社会问题,贴近百姓,关注民生。从上世纪90年代厦门电视台的《特区新闻广场》和福州台的《新闻110》,到之后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这些民生新闻栏目的推出,开拓社会新闻报道的外延,更多的有关百姓的家长里短,更多的逸闻趣事、更多的生活信息和服务类信息.进入了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关注民生.就是要在报道中体现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关心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也即所谓的报道要“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报道中所涉及的虽然只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小街陋巷里的凡人小事。体现的却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  相似文献   

13.
刘玲  闫芳 《声屏世界》2014,(12):24-25
<正>民生栏目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突显出来,如省台和省会城市电视台一般在同一个城市,这就会出现一个城市有三四个民生新闻栏目的情况,导致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民生新闻关注的大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这就使得节目琐碎化;有些地方台  相似文献   

14.
<正>从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南京零距离》至今十二年间,我国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越来越呈现一种大民生新闻的气象。这种大民生新闻脱离了早期小民生新闻侧重于展现家长里短、邻里关系式的现象,更多的以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民生,以微观的方法来解读民生。应该看到,尽管大民生新闻化的趋势已在实践过程中逐渐确立,但是一些地方台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仍然  相似文献   

15.
社会新闻主要就是关于百姓家长里短、社会百态万象的新闻.当前,国家对民生的重视,推动了与民生民意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冷漠化,对生命和人的权利的漠视;二、娱乐化,趣味低下;三、泡沫化,虚假新闻商业炒作层出不穷;四、暴力化,血腥暴力充斥媒体[1].  相似文献   

16.
当前,民生新闻存在着三个问题院1.报道过于琐碎,多是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内容,缺乏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生活的整体关照。乍看挺热闹,过后全忘光。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做久了,常常被冠上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的标签。记者的生产疲劳和观众的审美疲劳都会出现,怎样把民生新闻做得好看耐看,是每个民生新闻工作者都在苦苦探求的。找准定位、找好角度,做深做透民生新闻是民生新闻发展前进的基石。一、在发展中不断探求、摸索,找到准确的定位民生新闻所报道的是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报道不能停留于日常生活的琐碎和表面。这样会误导观众,让他们误以为只要是自己身边的事都理所当然地得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民生新闻栏目凭借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贴近民情”、“反映民意”等理念,吸引了大批的受众,一举成为电视节目新的收视增长点、电视新闻的创新模式、以及媒体竞争的利器。但在民生新闻大张旗鼓,方兴未艾的时候,一股暗流也在悄悄的涌动着,很多民生新闻栏目正面临或者已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古语云:“变则通,通则久。”民生新闻要想持续“增长点”必须有所变化。现在,民生新闻栏目或多或少存在着栏目多样性丧失,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对“民生内容”理解,只停留在过分关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层面,或是单纯满足百姓知情权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具有客观性、真实性、时效性等特点,民生新闻自诞生之日起,以其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特点获得了极高的人气,成为地方台争取收视率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家长里短的民生新闻节目中保持客观性是我们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民生新闻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而风生水起,饱受大众的喜爱和关注。与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不同,民生新闻的选题视角来源于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家长里短、看病就医等等。这就需要一线记者倾听百姓呼声,利用新闻热线的力量,以此来打造栏目特色,扩大收视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