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放战争时期,在我党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学生运动,规模之大,时间之久,作用之深,都是空前的。学生运动促进了蒋管区整个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使国民党反动派陷于全民包围之中,从而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毛泽东同志在1947年5月发表的《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说:“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学生运动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这是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第二条战线对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略意义。一、第二条战线的由来。  相似文献   

2.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同国民党反动派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殊死搏斗中,既有威武雄壮的第一条战线的军事斗争,又有波澜壮阔的第二条战线的伟大斗争。第二条战线是国民党统治区内以学生为主体,有广大工人、农民教员、职员、爱国民主人士参加的和平民主运动和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国统区人民运动的这股不可抗拒的洪流与第一条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战线相配合,为埋葬蒋家王朝,建立人民政权的伟大历史任务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果说从昆明“一二·一”事件到的南京“五·二○”血案是第二条战线形成阶段的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历史进入解放战争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时期,在我党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掀起了以学生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毛泽东同志曾称它是陷国民党反动派于全民包围之中的“第二条战线”。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仍旧沿用毛泽东的这一称呼,但对于“第二条战线”的作用,教材提到了两点:一是直接配合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二是从政治上更加孤立了蒋介石。笔者认为这没有全面地反映第二条战线的作用,仅从全国解放前夕,第二条战线任务的变化,即已不再是搞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因此,关于第二条战线的作…  相似文献   

4.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青年学生及各阶层人民反对美蒋反动派的斗争。1947年5月,上海学生掀起的这场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学生运动。这场运动的背景是蒋介石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坚持推行独裁内战的方针,一方面发动内战,大力进攻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区;另一方面推行反动独裁统治,强力压制、打击、迫害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所以学生把反内战和反迫害作为与国民党政府斗争的目标和口号。  相似文献   

5.
1941年皖南事变中,桂系积极参予策划反共,以实力帮助蒋介石进攻新四军,这是蒋介石敢于发动此次严重反共事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次桂系积极支持蒋介石反共,除了其一贯仇视人民革命力量的反动本性之外,他们还企图借助蒋介石的军事力量把新四军从江淮地区驱逐出去,以便独占这块地盘。然而,蒋桂合作反共中又互相争夺,矛盾不断发展,桂系不得不对反共内战有所改变,以利用国共矛盾,维护自身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斗争中,正确分析了国民党各派的动态,正确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从而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一九四七年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也愈来愈严重,这是国民党统治区殖民地化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人民内战和实施法西斯独裁的结果,而人民解放军的不断取得胜利,又加深了危机的严重性。因而,国民党统治区恶性通  相似文献   

7.
【自学重点】学习怎样把一件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的方法,了解本文所表现的革命先烈对敌斗争的奋不顾身、坚强勇敢的精神,具体了解陈然办报和被捕以及许晓轩智斗顽敌的经过。【简要导析】一、这篇文章节选自《在烈火中永生》,写的是实在的事情。一九四七年下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转入全面反击。在国民党统治区,革命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也日益高涨,蒋介石为了挽救灭亡的命运,在国统区(国民党统治区)对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实行法西斯专政。当时在重庆,国民党反动派和美帝勾结起来,豢养大批特务,设立集中营,拘捕、监禁和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在狱中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坚贞不屈,把牢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论述邓演达被捕至被杀害期间与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斗争的经过揭露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腐败与残暴,表现了邓演达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1.1946年,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冶,蒋介石退居台湾,导致海峡两岸处于隔绝、分离状态。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历史进入解放战争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时期,在我党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掀起了以学生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毛泽东同志曾称它是陷国民党反动派于全民包围之中的“第二条战线“.   ……  相似文献   

11.
[专题知识梳理]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1.1946年,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蒋介石退居台湾,导致海峡两岸处于隔绝、分离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一百多年来,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同国内外敌人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3.
解放战争时期,河南省府开封市的各校学生积极投入到了反对外国干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汇入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洪流当中,在中国现代学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和我们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者自动放弃革命领导权,而遭至失败。大革命失败后,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建立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实施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  相似文献   

15.
“迎汪复职”运动是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同蒋介石新右派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运动对于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国民党左派以及其他革命势力揭露蒋介石的阴谋,打击他的反动气焰和削弱他的权力,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共产国际驻华代表和陈独秀等人过分看重迎汪复职运动的作用,未能在精神上和实际工作中作好应付各种突然事变的准备,而是把希望寄托在汪精卫身上,幻想以退让求团结,忽视了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新形势下,发动工农群众,创建工农武装,巩固并加强共产党自身力量的重要任务。究其实质是对蒋介石反动本质缺乏清醒认识,对汪精卫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犯了方向性原则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第五节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危机的加深 (一)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大掠夺和国民党对中国主权的大拍卖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挑起了中国的全面内战。在内战的进行中,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实行大掠夺,蒋介石也就必恭必敬地实行大拍卖,从而使国民党统治区在实际上成为美帝国主义独占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17.
十七、为什么说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中国革命新的直接目标?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于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开始了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 国民党新军阀的对外政策:背弃孙中山的反帝、联俄主张,代之以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反对苏联的外交政策。对内政策:在政治上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残酷地镇压人民,屠杀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革命人民;在军事上扩建常备武装,镇压苤命力量,并建立密布全国的特务组织,实行白色恐怖;为强化专制统治,制订多项反动法规,用法律手段扼杀革命和人民民主;推行保甲制,连坐法;对进步文化运动进行“围  相似文献   

18.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实行内战、独裁、卖国政策,出卖中国主权,进一步加强其法西斯统治,对人民进行更加残酷的压榨与掠夺,使广大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怒。四川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争民主、争生存,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夜,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变上海为进攻我国内地的中心基地,并胁迫国民党反动政府承认其侵占东北的事实,取缔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悍然在上海发动了侵略性的战争。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在上海各界人民的支持配合下,蔡廷锴等人领导的十九路军不听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抗战,“把本来向着红军的火力掉转去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这次抗战,  相似文献   

20.
不抵抗政策是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到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以前,为了进行罪恶的反人民内战,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所实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政策大大加剧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给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带来了重大灾难.不抵抗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向之嘉奖,中国人民向之掌咀的反动政策,它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有胆识的人的愤怒谴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首先是旧东北军的一些爱国将士如黑龙江的马占山、吉林的李杜、辽宁的唐聚伍、邓铁梅等在群众抗日情绪的激励下,公然违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起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原在江西围剿红军的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在爱国将领董振堂、赵博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