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权松爱 《考试周刊》2011,(26):94-94
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多地提倡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原来的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数学教学中,学生学具的操作越来越多地被老师重视起来。为了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本文作者在课堂上也越来越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新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研究的成就感,使数学课堂经常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作者还谈了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2.
刘永文 《山东教育》2009,(12):44-44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恰当使用学具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因而是让学生学好数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那么,如何合理地运用学具,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此,小学数学离不开动手操作,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效操作呢?现结合本人的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越来越体会到学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合理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主要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6.
郎建华 《考试周刊》2012,(37):65-65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学生使用好学具是使学生学好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这是每个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娴 《云南教育》2008,(7):47-48
《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将动手操作这一“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呢?笔者在这里谈淡自己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梁梅 《山东教育》2010,(4):41-41
经验告诉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讲解不如演示,演示不如操作。这是因为学具操作具有独到的优势:一是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中,可以获得直接经验,亲身参与认识过程中来,切实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学生在操作中动手、动脑、动口,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能形成清晰的表象;三是学生能对操作的结果作静态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学生人人操作,动的面广,能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友香 《成才之路》2014,(27):78-78
正随着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巴甫洛夫说:"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加,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联系。"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操作活动,一方面是手与眼的协调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另一方面是手与脑的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一、运用学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对要学习的材料必然具有浓厚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而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对所学知识是否产生兴趣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过渡的发展认识过程的.教学实践表明:动手操作活动对学生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算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思维的发展、教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才能使数学学习更加有效呢?  相似文献   

13.
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下面就结合教学实例,谈谈自己是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学生受年龄与认知水平的限制,大部分数学活动经验都是在动手操作中积累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学具,通过学具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标”把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交流”作为实现这次课改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我们有必要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数学称之为思维的体操。小学生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并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而小学数学学具通过学生操作使用,实质上把特定的概念、命题等应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通过形象思维,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使用学具。为此,笔者谈谈学具操作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利用数学学具,改革数学教学的设计,并对运用学具进行数学教学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又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教师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有效学习数学的这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摆一摆、量一量、分一分,让他们在亲自动手中理解数学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20.
钟爱明 《小学校长》2006,(2):35-36,30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