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阅读下面的晚唐五代词.然后回答问题。河渎神张泌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年隔轻纱,画阁珠帘影斜。  相似文献   

2.
一、从标题入手 题目是作品的眼睛,它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显露其主要内容,或是作品的线索,暗示着作品的主旨和情感,体现了作品的构想.如读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都是讲方塘美景,水清如许,只因源头活水不断.联系题目看,就会立刻想到这不是在写方塘,而是借言方塘来言读书的感受,表现读书顿悟如方塘清澈明净,学习上要不断长进,只有不断吸取新鲜知识,正如方塘清水,因有清流活水,源源而来。  相似文献   

3.
高考中,诗歌鉴赏题所涉及的一般是中国古典诗词:虽说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层次中最高的一个,但试题所涉及的只是“初步的”鉴赏评价:只要学生研读一定量的作品,积累一定的知识和做题技巧,是可以突破的。古诗词从表现风格看,可分为婉曲与真率,即常说的曲与直:本文拟从这两点入手,对鉴赏题中经常涉及的表达技巧进行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读诗需要玩味,吟咏时间长方能嚼出味来.根据诗歌的不同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鉴赏:……  相似文献   

5.
赵莺 《广东教育》2009,(1):34-36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点绛唇【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相似文献   

6.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相似文献   

7.
王家福 《现代语文》2002,(11):38-41,55
犤命题特点犦默写名句名篇是2002年高考语文重新恢复的一个考点。从2002年高考试题看,该题考查内容均为教材中中国古代诗文名篇中的名句,这些名句名篇均在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之内,不蔓不枝,不偏不怪,学生都非常熟悉。其考查方式是带有明确提示性、限制性的默写填空,题目的具体要求是“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且为三选二的宽松要求,这就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答题难度。应该说,这是一道得分比较容易的题目。但从2002年高考实际情况看,考生此题得分并不高,反映了考生知识积累方面的薄弱。犤解题指津犦解答此类…  相似文献   

8.
西汉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春秋繁露·精华》),原是指《涛经》没有肯定确切的解诂。到如今,这个成语已经广泛适用于整个诗歌鉴赏领域。诗歌鉴赏的确是一项广大而精微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正确而全面地把握。中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尚在入门阶段。固然应该重视的个体的独特感悟,同时更应该力求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我们试将中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越来越体现出诗歌鉴赏的本色,过去那种诗歌鉴赏考查题型已难觅踪影,因此可说高考诗歌鉴赏题已趋成熟。今后的发展趋势可以用八个字来加以概括,那就是“层级、张力、领悟、分析”。前两个词是针对试题特点说的,后两个词是就考查内容或是说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而说的。我们的诗歌鉴赏训练也应相应调整着力点,在以往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加大训练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相似文献   

11.
把诗歌鉴赏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诗歌鉴赏知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和日益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部对高中诗歌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要确定高中诗歌教学的定位、鉴赏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诗歌鉴赏题是各省高考试卷中稳定的题型,在诗歌鉴赏过程中,由于生活经验、艺术经验、思想水平、意象感悟的差异,学生失分严重。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简练但内蕴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鉴赏诗歌时难于解读,诗歌读不懂,那么题目就无法解答;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的粗心大意,对诗歌鉴赏题目以及出题者的意图搞不清,所以出现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完整的情况,这种丢分的现象在考试中占了大部分,在探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鉴赏教学原理、方法的探究作出了历史性的推进,但仍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留待进一步解决。古今中外文学鉴赏的方法形态万千,既有相通之处又大异其趣,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大概有:社会历史分析法、道德分析法、审美分析法、心理分析法、语言分析法、吟诵美读法、品象入境法、辨识文体法等。了解这些文学鉴赏方法的特点,可使文学作品教学目标明确、方法优异。  相似文献   

15.
谢美玲 《考试周刊》2011,(85):41-42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学习古典诗歌,对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舞学生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师应指导中学生怎样来读诗、来鉴赏诗呢?这应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寄左省杜拾遗岑参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春宿左省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注]左省是唐代的门下省。杜甫与友人岑参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曾同朝为官,杜甫任左拾遗。这两首诗是他们两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的明晰化,我深感诗歌教学中“情”的潜移默化熏陶价值是不可忽视的。诗歌可以说是人性的展露,情感的浓缩,人生哲理的提炼,是诗人以其充沛的热情、睿智的目光去感悟、发现生活后,奉献给人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教师,则应该把诗歌中内蕴的巨大能量,通过点拨,释放出来,让我们的学生从中受益,去面对纷纭复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张清 《广东教育》2014,(1):66-70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1)请赏析“积雪浮云端”句中“浮”的妙处。(3分)(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说说你对这首诗后二句的理解。(4分)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的强烈主体性特征,决定了诗歌鉴赏过程中阅读者与文本主体间的主体间性的存在与对话性存在的事实。也即,更多作为一个情感意绪的载体,而不是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载体,古典诗歌抒情主人公强烈的个体性产生了莫大的接受困境因而,在与之对话的时候,我们就必须以古典诗歌独特的精神建构为旨要,切近诗歌的内质。"诗界革命"的旗手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自序》里以"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一句概要诗歌创作之精髓。并指出"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於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在黄遵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