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联理论是一种有关言语交际的理论,从其二次交际原理出发来探讨翻译过程中文化误译的原因,揭示了有意误译存在的必要性。译者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品的优劣,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一种体现。为使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为译文读者所识别,应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误译虽不可避免,但应适度。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的"文化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翻译被看作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用其分析翻译中的文化误译现象可以发现,充分照顾到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有意误译,使得译文读者只需付出很少的推理努力便能找到原文与其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译者也应发挥主体性与创造性,避免无意文化误译的产生,并充分运用有意文化误译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铁木前传》沙博理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中的误译现象。就无意误译而言,从翻译过程的角度分析了译者由于理解和表达错误导致的误译;就有意误译而言,主要从非文本操控的角度分析了有意误译的原因及当时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出译者应极力减少无意误译;而作为译者创造性的改写行为,有意误译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结果,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就是寻求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的标准。而最佳关联又取决于推理和语境效果。由于译者的认知不可能等同于原作者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译者必须通过分析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再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传递给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使译文读者的期盼和原作意图相吻合,这就为译者提供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广阔空间。译者的主体性贯穿翻译始终。翻译成败有赖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针对目前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误译现象,基于权力话语理论,提出文化的有意误译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并且译者主体的能动性必然受制于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6.
误译与改译在客观上都表现为译语文本与源于文本之间的差异性。从翻译过程来看,误译发生在解读源语文本阶段,是译者意欲避免却未能掌控的,是译者主体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体现。而改译则发生在再现源语语义阶段,是译者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而有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有意误译"的忠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文学翻译和日常口语翻译中常见的译例,探讨了译者的有意误译这一方法的具体原因及其价值。通过对误译的分类并具体分析的语言、文化及时代背景,认为应把“有意误译”视作可供译者选择的翻译方法之一,它是译者经过谨慎考虑之后作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翻译中的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于是涌现出大量英文汉译、汉文英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通过大量翻译实例的对比,提出读者在读译文时要了解原文和译文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译者在译文时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文化转向”使译者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重视。本文从创造性叛逆角度论述了译者的主体性,提出了主体性有其受动的一面,基于创造性叛逆的三种类型,即特色翻译、有意识误译和改编,以《红楼梦》英译本为语料,分析了译者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展现不同译文风貌的主体性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0.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目的论,强调根据译文的预期效果来决定翻译方法,译者主体性与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密不可分,任何译文都是译者有目的选择的结果。文章探讨目的论和译者主体性之间的统一关系,正是这种统一关系决定了翻译过程中正确的翻译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对翻译过程中误读的研究使视点集中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译者及译文读者上.关联理论的语境观和目的论为研究误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误读特点,误读可以分为:译者为实现译文特殊的政治、道德、话语权利目的而对原文进行的有意误读以及译文读者处于二级交际情景下对译文的无意误读.  相似文献   

12.
刘少仙 《文教资料》2007,(4):133-135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中对译者的有意误译,即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一直持彻底的否定态度,认为译者乃隐形之人也,翻译应亦步亦趋地再现原文的精神。但是,在真正的翻译实践中,译者这一主体,却一直在进行着有意识的叛逆性活动。本文拟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对译者的有意误译进行分析,指出有意误译不但不可避免,而且在文化传播当中还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视翻译为具有二次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体现了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元一体的关系。译者在翻译交际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并承担着交际者与受众的双重任务。译作不再是原作的复制品,而是译者对原作者思想的阐释,译者的主体性得到更多体现。为了使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间接交际成功,译者必须发挥主体性,但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要受到原作者(原作者交际意图)与译文读者(译文读者认知语境)这两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误译在翻译实践中是不可避免的。有意误译是译者有意为之的一种翻译策略,是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文化角度考虑,意识形态操纵了翻译策略,译者为特定的政治立场服务而有意政治误译。文化过滤为有意误译提供了文化理据,成为原语文化被译语文化接受的有效途径。有意文化误译的手段有文化形象替换、文化信息的丢失、省译和删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Gutt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出发,以Howard Goldblatt《酒国》英译本为例,对其英译本中的成语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译者应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实现最佳关联为目的,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较为准确地把握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对译文的期盼,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翻译汉语成语,从而提高译文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视翻译为具有二次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体现了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元一体的关系.译者在翻译交际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并承担着交际者与受众的双重任务.译作不再是原作的复制品,而是译者对原作者思想的阐释,译者的主体性得到更多体现.为了使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间接交际成功,译者必须发挥主体性,但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要受到原作者(原作者交际意图)与译文读者(译文读者认知语境)这两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借鉴语用学原则,结合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中的翻译实例,并从探讨TEM-8翻译中的解题策略着手,可以发现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其根本交际意图是译者通过一系列顺应选择寻求原文理解以及译文输出过程中的最佳关联。关联是翻译的根本意图,而顺应则是实现这种意图的具体手段。具体说来,译者通过不断做出顺应选择,寻求最佳关联,获取对原作的准确理解和定位,进而通过系列的顺应选择在译文中产生关联明示,准确将原文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实现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的基本等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关联理论最佳关联角度探讨英文广告隐喻的翻译。文中提出最佳关联是其指导原则,探讨了影响译者策略选择的相关因素,据此介绍五种基本策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动态组合策略,显示其有极佳的动态解释力。译者要综合考虑以求在多种因素之间达到平衡,选择一种或者多种策略组合,以实现广告译文的最佳效果。最佳关联原则并不排斥其它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19.
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归化与有意误译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归化与有意误译都是以译者的主观故意为特征,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归化策略所生成的翻译大都为有意误译,但有意误译并非都是归化所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关联理论最佳关联角度探讨英文广告隐喻的翻译。文中提出最佳关联是其指导原则,探讨了影响译者策略选择的相关因素,据此介绍五种基本策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动态组合策略,显示其有极佳的动态解释力。译者要综合考虑以求在多种因素之间达到平衡,选择一种或者多种策略组合,以实现广告译文的最佳效果。最佳关联原则并不排斥其它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