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实验室制取氨气实验是一个重要的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利用人教版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中提供的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及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时,虽然可制得氨气,但由于玻璃试管中装有消石灰粉与氯化铵的混合物,加热试管时消石灰容易与试管内玻璃发生反应,造成试管炸裂。  相似文献   

2.
在化学教学中,除了通过实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外,还可以借助于电教媒体进行化学实验教学。1 电教媒体弥补演示实验可见度差的缺陷 在利用试管做锌与稀酸(盐酸、硫酸)反应  相似文献   

3.
《化学教学》2005年第1-2期上刊登了刘晓渝老师《镁与氧化铜的加热反应实验太危险》一文,文中指出:镁与氧化铜的反应不能在试管进行。笔者拜读该文后。对镁与氧化铜的加热反应实验进行了反复试验,发现质量比较小的混合物完全可以在试管里进行反应。而质量比较大的混合物,完全可以在坩埚里进行反应。  相似文献   

4.
高一化学课本第一章第三节中讲到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例如 ,铝片与盐酸的反应就是放热反应”。演示实验就是做该实验 ,但这个实验 10分钟后才会出现现象 ,我们认为不适于课堂演示 ,故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新的课堂演示实验 ,效果要好得多。现介绍如下。1 原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小块铝片 ,再加入 5mL稀盐酸 ,当反应进行到有大量气泡产生时 ,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变化。 (此演示实验反应过程需 10分钟 )2 改进后的实验在试管底部…  相似文献   

5.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9年级化学下册第8单元的教学内容,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不同金属与稀酸的反应实验.实验后,当时有一个组的学生未及时清洗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准备做其他实验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上次验证"铜片与稀盐酸不发生反应"的试管中,溶液居然变成了绿色,继续观察,7天后试管中还出现了蓝色沉淀.  相似文献   

6.
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一直是化学教师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问题源于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32页的-个实验: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2个各装有0.3 g Na2CO3和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套在2支试管口.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  相似文献   

7.
1 实验说明  现行高级中学课本化学 (必修 )第一册P10 0 介绍钠跟硫等非金属的反应时 ,仅提跟硫化合时甚至发生爆炸 ,生成硫化钠。并未介绍实验发生的条件及装置 ,鉴于此 ,我们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设计。2 实验装置如下图3 实验步骤3 1 在小试管底部放入一药匙硫粉 ,在离试管底部大约 4cm处放一小块钠。3 2 将小试管套入大试管中 ,在大试管口塞上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3 3 将大试管装在铁架台上 ,试管倾斜约45°。3 4 用酒精灯放钠处加热至钠熔化成小球后即停止加热。钠熔化后会自动滚入试管底部 ,与硫粉接触 ,并剧烈反应。4 实…  相似文献   

8.
在现用化学教材中,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在大试管中进行,反应后几乎看不到一氧化氮的生成(因为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实验现象极不明显,为解决实验中存在的这一问题,经过反复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实验效果很好,且装置非常简单,现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二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镁和铝一课中[实验4-2]铝片与浓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气的演示实验,在点燃氢气时,教材采用反应一段时间后直接点燃试管中氢气的方法,这与初中教材中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的说法相矛盾,不利于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及安全意识的培养。而若要进行纯度检验,由于试管内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二化学课本第一章第三节"硝酸"中有一验证硝酸的氧化性的实验:铜与硝酸的反应. 实验操作: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活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通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反应片刻后将加稀硝酸的试管上的活塞取下,使空气进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实验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化学》第二册(2007年1月第2版)第14页[实验1—7]: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通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如下图)。观察发生的现象。反应片刻后,将加入稀硝酸的试管上的胶塞取下,使空气进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有机化学实验教材及高级中学化学课本中,银镜实验一般都是水浴加热,并要在有较大试剂量的条件下才能反应,且操作比较麻烦。本文提出的一种少剂量,不需加热,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的银镜实验。1 改进后的银镜实验 1.试管的处理 在以往的银镜反应中,试管的净化处理极重要,而且处理步骤繁琐。而本方法中试管处  相似文献   

13.
一、提出问题 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2课题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中设计了“乙醇、苯酚与金属钠的反应”的实验:在2支干燥的试管里各加入2mL乙醚,向其中1支试管加入1mL乙醇,向另1支试管中加入约1.5g苯酚,振荡。再向上述2支试管中各加一小块(绿豆大小)吸干煤油的金属钠,观察、比较实验现象。该实验试图通过金属钠分别与乙醇、苯酚反应放出气体的速度快慢来比较醇羟基和酚羟基的活性。我们按照上述要求进行了多次实验,但结果均出乎意料:金属钠沉入乙醇的乙醚溶液底部,且产生较多的气泡;  相似文献   

14.
例1 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酸碱中和反应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能否用碳酸钾溶液验证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实验药品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钾溶液.实验仪器试管、滴管、10mL 量筒等.设计方案并实验  相似文献   

15.
化学实验中,掌握好各种物质的“量”是至关重要的,但容易被学生所忽视,由此导致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不仅浪费化学药品,而且可能导致化学实验的失败或给实验带来危险。以下是化学实验中各种物质取量的参考值。1.化学实验里没有说明用量时,应取最少量:(1)液体的取量是1~2ml。(2)固体的取量是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2.中和反应实验中指示剂的取量是1~2滴。3.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的量是不少于容器容积的1/4,不超过容器容积的2/3。4.试管装液体的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加入的量…  相似文献   

16.
《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 )第二册》第 44页 [实验 3-1 ]生成的氢氧化亚铁白色絮状沉淀 ,存在时间短 ,不易观察。若对该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可获得较理想的效果。a .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b .实验操作 :①将还原铁粉和稀硫酸加入具支试管A ,NaOH溶液加入具支试管B ,迅速按图 1连接好。②打开铁夹 ,产生的氢气通过橡皮管和导气管进入具支试管B ,由具支试管B的支管口排出。③待反应较缓慢时 ,关闭铁夹 ,具支试管A中由于不断产生氢气 ,其压力逐渐增大 ,将含有Fe2 的溶液压入具支试管B。c.实验现象 :反应开始 ,具支试管B中有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介绍现行化学教材中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及其方法的不足,阐述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新方法。 众所周知,实验室制取氨气实验是一个重要的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利用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第13页(实验1-6)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及其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时,虽然可制得氨气,但由于玻璃试管中装有消石灰粉与氯化铵的混合物,加热试管时消石灰容易与试管钠玻璃发生反应,造成试管炸裂。据统计,该实验的试管破损率可达95%以上,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时,试管损失更为严重,从而加大实验开支,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改进,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无不与化学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所占的分值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一、重视基本操作的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从初中即已开始训练,但很多高中学生的基本操作习惯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加热时试管夹不知夹在何处,手拿试管夹时拇指摁住短柄,试管倾斜角度不对,试管不会振荡等.  相似文献   

19.
1教材实验的弊端 人教版《化学(必修2)》在第3章第2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的科学探究中,介绍了"石蜡油分解实验"。原教材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将浸透了石蜡油的石棉放置于硬质试管的底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给碎瓷片加热,石蜡油蒸汽在炙热的碎瓷片表面发生反应,生成一定的气体,利用生成的气体进行其他实验。  相似文献   

20.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粤科版)中,金属铜的化学性质探究实验步骤(4)是:将铜片放入试管中,塞紧试管塞,试管口向上在酒精灯上由下向上逐渐加热。按此方法进行实验,结果发现铜片全变黑,实验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