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与态度,在20世纪中国儿童观的研究历程中,数度出现对儿童认识和看法的钟摆现象,有时甚至出现严重的倒退。儿童观的世纪变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关联在一起。文章从四个时段,即1900-1919、1919-1949、1949-1989、1989-2000分析了儿童观的变迁历程,概括了儿童观研究中的三种方法,即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的研究方法。指出在中国长时段的儿童史研究还基本是一个空白。此外,由于研究者所采取的研究视角的不一样,他们所理解的儿童观也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有政治学视角下的国家与儿童,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与儿童,文化学视角下的文化与儿童,以及哲学视角下的哲学与儿童。  相似文献   

2.
朱自强 《中国教师》2009,(11):10-12
<正>儿童文学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形态之后才产生的一种新文学。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成人社会对于儿童的观念即儿童观根本相关。下面,我就儿童的"发现"、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产生的关系以及儿童观对于儿童文学创作的制约和影响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通过收集1900年至1949年国内出版的小说、儿童故事、童话、连环画故事、寓言等译作66部,对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美国儿童文学译介展开研究,结果显示:20世纪最初10年、30年代以及40年代是美国儿童文学翻译比较活跃的时期,其中30年代是最高潮;译介中心在上海,甚至一度出现垄断局面。近60位译者参与了译介,但专门致力于该领域译介的译者并不多。期间,一些作品被复译,少数作品甚至被复译多次。该时期的美国儿童文学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孕育、生成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岱宗学刊》1999,(2):37-46
本首先界定了关于“日本的中国观看范畴意义,在此基础上,作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依时代递进,分解为六种形态,即“脱亚论中国观”、“亚细亚中国观”、“大东亚中国观”、“反省与原罪中国观“、“革与非革中国观”以及当前以“新民放主义”和“和平主义”为主体的“多元中国观”(因限于篇幅,作对“亚细亚中国观”和“大东亚中国观”作了省略),并分别以充分的史料与作的经验实证对此作了分析与辨证,从而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作出了比较系统的具有科学意义和认识价值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儿童化伴随儿童学的萌发而产生。儿童本位观念源于西方人主义思潮。贺宜于上一世纪50年代在我国首倡儿童化。茅盾主张儿童学顾及儿童特点,而不能“拔苗助长”。80年代班马提出“儿童反儿童化”观念和“小人读大书”现象,批评儿童学创作不能一味“浅显易懂”。成人化理论促使创作突破了昔日存在题材禁区,极大促进了我国当代儿童学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6.
7.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意识中的中西儿童学交流对话呈现出译介走向多元化、系统化、序列化,注重现代意识与全球意识,激扬中国儿童学的创新精神等特点。同时,50年代苏俄儿童学对中国儿童学产生了强势影响。总之,20世纪下半叶中外儿童学的关系,体现出渐进的双向的互动、开放交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从比较化视野观照20世纪中国学“创生”的多元化或化磨合的背景,可以领略到上一世纪中国作家渴望创造新型化的激情岁月和精神风貌-“永远的化创造精神”,这是他们留下的最值得我们珍视的精神化遗产,也是我们对新世纪中国学充满期待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9.
现实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由于“为政治服务”之类的偏颇主张,导致了长期独尊现实主义乃至“伪现实主义”盛行的局面,损伤了真正现实主义文学的声誉。文学创作的路应是多方位的,由于与社会生活及现实人生的密切关联,真正的现实主义,至今亦仍具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11.
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不应仅仅从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应把其放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里和世界文学的格局中去审视。 2 0世纪中国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 0世纪中国文学既吸收了外国文学的优秀成果 ,也对外国文学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不应仅仅从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应把其放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里和世界文学的格局中去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世纪中国文学既吸收了外国文学的优秀成果,也对外国文学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突破边缘: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有三次崛起,但始终末能形成主潮。本文通过溯寻现代主义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试图探求到现代主义文学这一发展特点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学”是一种靳的理论阐释体系,是对既有的中国现当代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这一靳的理论体系在阐释中国新学的性质、起点、分期、基本主题等要素系统时,与5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中国现当代学理论体系相比较,有许多建设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原文化圈与20世纪河南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原化圈给予20世纪河南作家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对苦难的抗争以有对中原化的反思,构成了20世纪河南学创作的两大母题。河南学创作的活力来自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不断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20世纪河南学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对自身发展缺乏足够的理性批判精神;作家的知识结构尚不合理,艺术视野不够开阔。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学开始了新的崛起。  相似文献   

16.
母语既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又是划分不同文明形态的标志。作为世界上现今流行的“八大“语系之一的汉语言母语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健生命力。20世纪中国文学以“语言“的革新为肇端,文学语言的现代性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话语。综观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的母语写作即使是在被历史性“解构“状况下也处于不断“重构“的努力中并形成了贯穿百年的建构过程:从20年代胡适、周作人等人倡扬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设想,到40—70年代“毛(毛泽东)文体“对母语文学的革命性再造,至世纪末人们在理论话语和创作实践层面对文学母语的重构。由20世纪中国文学母语化进程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中国文学如要在“全球化“中坚守“民族性“则必须发扬光大汉语言母语的诗性特征,使“语言“再度成为人的“诗意栖居“的所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人性基本沿着“文以载道”的历史惯性运行于社会性一翼,1930年代朝自然性稍稍拐弯,很快又重回社会性,直至1990年代才最终完成对自然性的确认,人性范畴才逐渐得以明晰。文学中的人性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权,唇齿相依呼吸与共。人性理论的多元开放不仅为文学撑开了天空,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基础。精神重塑是21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俄苏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 2 0世纪中国作家接受俄苏文学影响的历程的勾勒 ,揭示了俄苏文学的道德感、抒情风格在塑造中国文学现代品格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 ,论证了中国作家在兼收并蓄世界文学丰富成就的过程中显示出的超越性 ,并指出了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赵静 《教育科学》2003,19(2):29-31
通过对20世纪早期中国儿童文学史与中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的透视,能清楚看出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学校教育的需要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课程实践客观上促进了早期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同样,儿童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儿童文学成为语文教育的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儿童文学教育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因为随着人们对清末民初成人本位实用主义语文教育的反思,使儿童本位教育和审美主义教育得以提倡。在此背景下经国语教育者和文学革命者对儿童文学教育的共同推动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