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还乡》是哈代一本非常成功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小说以男主人公克林从巴黎回到家乡荒原,试图改造荒原,实施“广泛教育计划”过程中遭遇的一系列经历为主线。其中女主人公尤苔莎值得认真去研究:她生于繁华却流落荒原,千方百计逃离荒原最后却葬身于此。基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这个反叛者的精神内涵,在追求和谐的今天,深入挖掘其作品思想,认真解读哈代经典,无疑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还乡     
暮色苍茫。沉郁和庄重演化成一种奇特的景象,位于英格兰南部的埃格敦荒原渐渐苏醒。一丛丛荆棘和蕨草黝暗静谧,无以数计的石南花发出微弱凄迷的声音。这片苍凉的土地以它深刻的思想和质朴的心灵,仿佛在评说着什么,聆听着什么。荒原上的人以割荆棘、挖草皮、编扫帚为生。为了表明对寒冷和愁苦的抵抗,他们总要在每年的11月5日傍晚点燃篝火。这不,“篝火节”又来到了。占据荒原最高点的黑冢上,30英尺高的荆棘金字塔火光熊熊,明亮的火光和四周的阴影投射在四周人群的脸上和衣服上。但这些热闹与托玛沁无关。此时,这位软弱苍白的姑…  相似文献   

3.
哈代的"环境与性格"系列小说中,自然环境都和人物的性格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哈代《还乡》笔下的爱敦荒原也仿佛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和灵性,好似冥冥之中掌握人物命运的神灵。《还乡》中人物与爱敦荒原的亲疏关系也决定了他们最后的命运。作者从克林、游苔莎、文恩和朵沁与荒原的亲疏关系深入分析了人物最后不同的"还乡之路",揭示了哈代眼中人物命运与自然命运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哈代的长篇小说《还乡》中的故事发生在英格兰西南部威塞克斯的埃格敦荒原,作品中隐含的哲学思想,与佛教哲学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文章从荒原的意象、小说中人物的行为以及行为所导致的人物的不同命运进行分析,试图解读出体现在小说中的佛教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还乡》是哈代一本非常成功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叙述了男主人公克林从大都市巴黎回到家乡荒原,试图改造荒原,实施"广泛教育计划",在此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人生变故。文章重点讨论自然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认为荒原在《还乡》中,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活动的舞台,更是小说众多人物命运的缔造者、推动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今天,认真解读哈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还乡》中,哈代凭着他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感悟性,用精美的措词、和谐的语音、多变的句法细致生动地将一幅壮美而又昏沉的爱敦荒原展现在读者面前,盛赞荒原的卓越崇高,慨叹荒原的苍莽未凿,并在小说文本中产生了一种张力,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独特背景,象征着左右人类命运的一种外部力量。哈代对荒原的描绘富有象征性和预言性,已成为英国文学中的散文名篇。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尤其是威塞克斯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经济旧秩序的解体以及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还乡》故事发生的场景爱敦荒原以及荒原上固守传统习惯风俗的居民就是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缩影。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与荒原的关系,不管是克林·姚伯的回归荒原,改造荒原,还是游苔莎的厌倦荒原,摆脱荒原,都反映了哈代那个时代的“现代”青年与环境的剧烈冲突。  相似文献   

8.
英国小说家哈代的代表作《还乡》集中反映了他的生态思想。对埃格敦荒原的描述体现了哈代的生态整体观:自然环境不再纯粹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具有积极的生命形态和独立的生存意蕴,人物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生态体系的一个组成要素,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对荒原动植物意象的刻画,表达了哈代对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生态渴求及对非人类生物形式的同情与关怀。而哈代对主要人物与自然的三种不同关系(亲近自然,远离自然,回归自然)的对比述写则进一步加深了小说的生态主题: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9.
<还乡>中,哈代通过托马辛、克林及游苔沙与荒原之间的种种联系表达了对女性与自然的双重关注,认为只有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哈代是一位具有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郭滢 《文学教育(上)》2008,(10):118-119
托玛斯·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那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后为建筑师助理,司教堂修复。建筑论文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奖。有音乐、绘画及语言才能,  相似文献   

11.
托玛斯·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那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后为建筑师助理,司教堂修复。建筑论文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奖。有音乐、绘画及语言才能,  相似文献   

12.
哈代在其经典小说《还乡》中以怀旧笔调呈现了传统的荒原共同体,同时也披露了游离在共同体之外的异质性个体遭受的来自共同体的压制和排斥。哈代在眷恋传统乡村共同体的同时,也保持了对这种共同体的反思和批判态度,深刻地揭示出了其局限性。哈代通过小说结尾主人公克林与荒原共同体的统一寄托了他构建理想共同体的希望,即建立一个能包容异质性的宽容平等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还乡》这部小说通过对埃格敦荒原长篇写景、人物的外貌与性格的描写以及通过"环境"刻画人物"性格",来展现小说的故事情节,确立了作品的多元对立矛盾冲突,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景、叙事技巧和小说雄浑、丰厚、沉郁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还乡》这部小说通过对埃格敦荒原长篇写景、人物的外貌与性格的描写以及通过"环境"刻画人物"性格",来展现小说的故事情节,确立了作品的多元对立矛盾冲突,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景、叙事技巧和小说雄浑、丰厚、沉郁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分析哈代的小说《还乡》中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的有效工具。小说中游苔莎是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化身,倾向于充满欲望的、非理性的"本我";克林是19世纪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的象征,倾向于平衡节制的"自我";爱敦荒原是传统的象征,倾向于伦理道德、宗教戒律的"超我"。三者的交织作用使《还乡》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作之一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6.
在《还乡》中,哈代精心描写了埃格敦荒原上的种种民俗事象,且巧妙地将其与小说的内容结合起来。这些民俗经过作者精密的安排与运用,深入到了作品的肌理之中,对作品的背景、情节、人物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哈代向来以乡土作家而著称,他热爱家乡的大自然和风土人情,而《还乡》则正是他表达"恋恋乡情"的作品之一。本文将从荒原乡村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及乡村的风俗四部分来展现作品中所体现的浓郁乡土色彩,同时也分析了哈代笔下乡村的命运,从而表达了他的矛盾无奈的心情。  相似文献   

18.
还乡需及时     
十八岁,是珍珠绿的花蕾,不肯在家园的篱笆上开放,总是梦想着远方,远方意味着更美丽.十八岁,是羽毛渐丰的翅翼,不肯在庭院的老树上栖息,总是梦想着飞翔,飞翔意味着一切! 谁知跨出一步即天涯,离开故乡久了,便再也没有故乡?杜宇声声唤归,你却无法归去;拼搏之时,不能归去;失败之时,不敢归去;徘徊之时,道路已迷.  相似文献   

19.
雅行教育,对于完善人格修养,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多年来,我校在开展雅行教育的实践研究中发现,要实践好雅行教育,提升学生素质,就要做到"六化",即:经常化、制度化、管理量化、学生化、知识化、社会化。一、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教育性,将雅行教育经常化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熏陶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熏陶尤  相似文献   

20.
《呼啸山庄》和《还乡》同样以荒凉、粗犷而又深沉的荒原为写作背景,并运用象征手法营造小说的悲剧氛围。这两部小说在意象特征、人物塑造和宗教精神方面都有其同异之处,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两部小说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