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示众》为例进行分析,揭示了示众现象的文化特征,从实施者方面来看,示众具有惩戒性、威慑性的特征;从示众者方面来看,示众具有羞辱性、伤害性的特征;从围观者方面来看,示众具有好奇性、异己性的特征。示众这一现象的绵延不绝见证了《示众》的超强生命力和真理性内涵。  相似文献   

2.
<正>"看与被看"是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鲁迅先生对中国人的"看"的分析,包含他的许多思想。让我们从鲁迅的一篇不太引人注意的小说《示众》——这也是一个街头小景,一个几乎无事的悲喜剧,一起去探讨鲁迅先生的"看客"。《示众》中对街头小景的描写始终围绕着一个"看"字。先是大家看犯人,然后犯人也看大家,最后,大家相互之间看。"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看来看去,没有什么好看的了。什么地方突然有几个人同声喝彩,他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于是又都赶着去看。原来一个车夫摔倒了,又很快爬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吴钧 《西北师大学报》2007,44(6):101-104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有的价值概念,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人间忧患的悲悯情怀。鲁迅是20世纪中华大地上最具有忧患意识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始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文化发展的方向。本文从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与翻译思想着手来论说鲁迅的忧患意识,进而分析其历史渊源及传统,以及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忧患意识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     
作为北大的著名教授,钱理群不仅在现代文学、鲁迅研究方面造诣深厚,而且还非常关注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中小学教育。退休之后,他四处奔波,通过调研、演讲、上课等多种形式为基础教育服务,《我的教育梦》就是钱先生关于教育问题的演讲汇编。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钱先生对教育的一片“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5.
<正>林贤治先生曾说过,鲁迅本人是个直面人生的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的鲁迅,倾其一生都在关注"人"的具体生存权利,尤其是关注中国这些被剥夺了话语权利处于被压迫的底层的"不幸的人们",关注病态社会对这些"不幸的人们"的种种精神戕害以及这些普通人的心理在病态社会挤压下的裂变。鲁迅先生自己也说:"我的取材,多采自  相似文献   

6.
刘其祥  张超 《师道》2007,(4):55-56
1927年,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南来广州,就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知用师生仰慕先生的德才,渴望聆听先生教诲,并欲一睹大师风采,邀来知用讲学,先生欣然应允。7月16日中午,鲁迅先生携夫人许广平一起来到当时位于西门口纸行街九十号的知用中学。知用举校欢腾,先生慷慨陈辞,发表了著名的演讲《读书杂谈——七月十六日在广州知用中学演讲》(后收入《而已集》)。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讲演中说:“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用自己的眼睛去  相似文献   

7.
鲁迅曾于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四日到暨南大学演讲,此事载于《鲁迅日记》,但讲题、内容湮没了半个世纪之久。近年研究者查到当时的一篇演讲记录,那就是《暨南校刊》第二八——三二期合刊上发表的“周鲁迅先生演讲、郭博如策(笔)记”的《离骚与反离骚》。勾沉之功,自不可没。但是,《复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一期把它作为鲁迅佚文重刊后,《新华月报》(文摘版)一九八○年第一期(总十三期)又收载,《鲁迅佚文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关于妇女解放》中指出:"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妇女真正彻底的解放必须是在整个社会变革之后,必须把妇女解放同社会革命融为一体,必须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回溯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命运,分析其人物悲惨命运形成的本质因素和社会环境,能够更为清晰地理清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命运把控力与驱动力,为当代社会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此,以鲁迅先生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四部作品《明天》《祝福》《伤逝》《离婚》为原本,分析女性人物悲惨命运的始末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1996年全国优秀科普图书评选中,钱三强先生撰写的《重原子核三分裂与四分裂的发现》荣登榜首,获得了“荣誉奖”。本文就是向广大读者推荐钱先生的这本好书。  相似文献   

10.
《心灵的探寻》和《与鲁迅相遇》是钱理群先生具有重要标示意义的有关鲁迅的教学成果,前者是作者在新时期开始开设鲁迅研究课程的早期成果,后者是钱先生教学生涯结束告别北大讲堂的结晶,两者都显示了以鲁迅为人生路标的作者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以及对理想与精神的坚守。  相似文献   

11.
《心灵的探寻》和《与鲁迅相遇》是钱理群先生具有重要标示意义的有关鲁迅的教学成果,前者是作者在新时期开始开设鲁迅研究课程的早期成果,后者是钱先生教学生涯结束告别北大讲堂的结晶,两者都显示了以鲁迅为人生路标的作者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以及对理想与精神的坚守。  相似文献   

12.
读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我们应该学些什么呢?一首先,应该学习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的人品,从他们身上学会如何做人。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强烈的责任心。鲁迅先生爱国心切,救民志忱,不忍让愚弱的国民永远充当“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弃医从文,自觉地担起了唤  相似文献   

13.
几十年来,鲁迅研究者们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了国民劣根性及阿Q精神胜利法的研究上,较少谈鲁迅对国民灵魂的示众。而鲁迅弃医从文的动因之一,就是要把对国民灵魂的剖析、暴露和示众,作为唤醒国民灵魂的一个武器,作为他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在《示众》这篇小说里,鲁迅正是通过对看客与犯人间的相互示众,揭示出麻木、冷漠的国民灵魂的缭绕存在。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之一,它是鲁迅先生的一个著名散文集。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广州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小引》中还说,原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我们曾学过这个散文集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  相似文献   

15.
一 鲁迅对中国人去做示众的材料和示众材料的赏鉴者,都非常悲愤;二者比较起来,对后者的悲愤尤为强烈。我们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契机就是看了中国人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自序》)。此后,他在小说和杂文、散文诗中多次写到这个令人悲愤的场景。现摘录几处于下: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早在一九○九年于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物化学教员时,编写过一本二百五十页的《生理学讲义》,后由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先生题封为《人生象敩》,经唐弢编入《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本讲义是我国近代生理学上比较完整的教科书,它是鲁迅先生立志匡时救国、改变国衰民弱局面的精神和意志的集中体现。鲁迅先生进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当生理学教员,是在一九○九年八月刚从日本回国不久。他回国从事教学工作,与他弃医从文一样,都是为了他所说的“第一要着”,即“改变他们(指一部分麻木、愚钝的中国人)的精神”。我们从这本《生理学讲义》,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爱祖国、爱人民、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崇高思想。  相似文献   

17.
此文是对笔者以《示众》为契机摄取到的关于《呐喊》、《彷徨》一种意义结构的补充论证,笔者认为,在“沉默鲁迅”的《怀旧》以及日记(1912年至1917年)中同样可以看到在《示众》和《呐喊》、《彷徨》的其他作品中存在的一种意义结构,即《呐喊》、《彷徨》富于层次地呈现着鲁迅审视下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一个“生民苦难—社会黑暗—生命虚无”的世界。笔者认为鲁迅的这一思想建构虽则显露在他1918年后的文本中,但却生成于鲁迅的“沉默”时期。  相似文献   

18.
4月16日下午,南京师大附中高一、高二年级70多位同学以自己的言说(《我之鲁迅观》与自编自导自演短剧《示众》《奔月》《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药》,北大博导钱理群教授以声情并茂的朗读鲁迅的《雪》,终于圆满地结束了为时5周20节的鲁迅作品选修课。  相似文献   

19.
作为思想的启蒙者,鲁迅先生很关注中国的儿童教育,他的杂文很多涉及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中国不合理的儿童教育,鲁迅先生进行了批判,并提出自己的儿童教育观念.本文便以《上海的儿童》为例,谈谈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相似文献   

20.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式的描写。童年不仅仅是鲁迅文学描写、表现的对象,也是鲁迅作品的结构和立意的支撑,同时也体现了鲁迅对儿童童年生活的态度和关注,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儿童教育的思想。因此鲁迅在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同时也可以被认为是儿童教育家。正如柳亚子先生所推崇的那样:"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