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明革 《新闻三昧》2006,(10):49-50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一、用心思考深挖题材“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但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那是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还需要有一颗能随时思考的心。用心思考什么呢?用心思考题材的新闻价值。新闻界前辈郭超人说过:什么人当不了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当好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看不到想不到,这样的人当不了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  相似文献   

2.
什么人可以当记者呢?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尽相同。有人做了形象地概括:别人看到了想到了,你没有看到没想到,那么你当不了记者;别人看到的想到的,你也看到了想到了,你便能当记者;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你看到了想到了,你能成为好记者。这个命题说的就是记者素养问题。在当今各种媒介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党报作为传统媒体的优势越来越小,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主流媒体的地位,提升党报的竞争力已是当务之急。新时期的  相似文献   

3.
想不到坐在我对面侃侃而谈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永平,个不高,络腮胡,其貌不扬。不过,他编的“第一推动丛书”、《科学的历程》等高层次科普读物早已名声在外。而今让他忙得来劲、别人盼得起劲的《守望家园》也将付梓,在我这个刚入编辑之门的人眼里,他实在是太幸运了。他也赞同说:“我干上编辑这  相似文献   

4.
编辑者,整理加工别人稿件之人也。对“别人”,他们常有评判。这里,我这个寄送了几十年“方格”的“别人”,不妨也斗胆侃侃“编辑”,望诸君耐心一阅。 凭心而论,“不才”能走上写作之路,真亏了一位老编辑的启蒙、引导。当初,并未学文的我,对写稿一窍不通,只是兴趣来了,将看到想到的像说话一样“洋洋洒洒”写上几页,寄出去。想不到几天后竟收到报社一位编辑来信,说我写的其中一段表扬老班长的素材不错,教我不要面面俱到,就将这一段写成“故事”就行了。我“如法炮制”,果然不久  相似文献   

5.
1989年12月14日,新华社转发了美联社的一则惊人消息《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这条消息立即通过报纸和广播传遍了全国。一时间,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恐慌和不安。然而,在当天电视的《新闻联播》中,人们却看到了江苏南京电视台两名记者采访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的另一条报道,消除了广大群众的恐慌和不安心情。以上两条新闻都是有关小行星的报道,内容却截然不同。表面上反映出记者在新闻敏感性上的差异,实际告诉我们认真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依然是许多新闻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似乎有种约定俗成的作法,凡是其他新闻单位,尤其是上级新闻单位发的东西,一般都不再进一步核实,因为出了错,也是别人的错。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上当受骗之事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6.
学会讲故事     
在2000年“湖北 好新闻”评选中,湖北 日报记者卢平川在消 息奖项中获得两个一 等奖,这在报纸部份历 年激烈的争夺中是少 有的。这里不想评说两 稿成功之处,只想单就 《樊东明为“股”所困》 的写作谈点感想。 《樊》稿一看就让 人记住了。不仅记得 住,还为樊东明的遭际 唏嘘,为他的固执惋 惜,为他的合作牵挂, 因而愿意把他的事讲 给别人听,希望有人与 他合作,希望看到他尽 快走出愁城。 几百字的消息何以能给人打下这样的烙印、有这样的吸引力?从写作讲,恐怕应归功于记者会讲故事。故事者,如何之人、因何之故、所生何事也…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经验、指导工作,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呼声的重任。新闻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责任感。只有这样,在新闻实践中,才能看到一些他人没有看到的东西,想到一些他人没有想到的事情,提出一些他人没有提出的见解,写出一些上顺党心、下合民意而他人又没有写出的报道。 以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二等奖的消息《“庄户日记”》为例进行分析,可以使人在这方面受到宝贵的启示。 1999年春夏之交,这篇获奖消息的作者获知这样一件新鲜事:河北省…  相似文献   

8.
我当记者整整12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有1篇作品获得1986年全国好新闻奖,两篇作品获得自治区好新闻奖,8篇作品获得《新疆日报》年度好新闻奖。回顾走过的这段路程,在好新闻的背后也常有苦恼和困惑。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即好新闻的三条边:苦恼+思索+突破。怎样才能想到、做到“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 著名记者郭超人说过这样三句话:即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想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可能是一般记者;唯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你想到了,做到了,才可能当一个好记者。我始终把它奉为我做记者的座右铭。我自愧不是一个好记者,但总向往着郭超人所  相似文献   

9.
华静 《出版参考》2006,(35):48-49
已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过这样的话:"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唐师曾作为新华社的一名记者,一名当代中国新闻界的风云人物,其过人之处,就在于大多数人能想到的,他既想到了,也做到了;大多数人想不到的,他不仅想到了,做到了,而且做得让人击节称道,让人"高山仰止",自叹弗如.  相似文献   

10.
既然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形式,人类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都离不开,那么,作为两种思维方式都兼有的新闻工作,在其实践过程中,也必然离不开想象。试想,如果没有“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怎能将新近发生的事实变成语言文字传播出去呢?新华社记者阎吾采写的消息《战后谅山》中的这最后一段:“记者在谅山敌军的一些阵地上,看到所有的日历都没有翻到2月28日的,有的翻到了2月27日,可以想到,他们刚把日历翻过了26日那一页,就被我军打得丧魂落魄,再没有能往下翻了。”这段可谓精彩的“豹尾”之作,受到新闻界较高评价。那么,有没有人指责消息中“可以想到,……”这一句,是属于记者的想象而犯禁条、不真实呢?并没有。  相似文献   

11.
37个鲜活的生命,给北京这座城市的大雨应急机制敲响了警钟"当时已经是一片汪洋,什么都看不见。"谢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看到此种情况,心都凉了半截。谢胜是北京急救指挥中心999急救中心综合站站长,7月21日,他全程参与了丁志健的救援过程。怎么也想不到,原本车水马龙的广渠门桥下竟然成吞噬生命的灾难地点。谢胜说。从21日下午开始,持续了16个小时的大雨令北京城区多处被淹。官方公布的消息称,截至24日,暴雨共导致37人遇难,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此外道路桥梁多处受损,主要积水道路63处,  相似文献   

12.
事小见精神     
前些天我从《光明日报》上看到四川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王春瑜先生主编的《中国反贪史》一书的消息,因出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反腐败、反贪污斗争的关心,及个人对史学的爱好,很想能买到此书。我找了济南的几家书店,没找到,仍不死心。我想到了今年以来收到鹭江出版社订赠的《出版广角》杂志,上面有《出版广角》理事会理事名单,一查,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为邓星盈同志。为买到此书,我便很快给邓  相似文献   

13.
近日,笔者在学习时看到一篇刊于1957年《工人日报》上题为《长江大桥车水马龙》的消息。40多年过去了,可它至今仍是新闻界公认的佳作,仍被当做范文来学习。这样一篇好的作品,却是两记者在公共汽车上听到一位老大娘的一句话之后抓到的。由此,笔者想到,作为一名记者,对于日常生活中各种话语,不妨多问一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据9月20日《燕赵晚报》报道,在河北怀来葡萄节上举办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大赛上,经过200多人激烈角逐,最终一名小伙儿以30秒吃掉一斤葡萄的成绩摘得桂冠。看到这一新闻时,笔者也在吃葡萄,不由的加快了速度,结果30秒吃了10来颗还有点不舒服,真想不到这个小伙子吃完后是什么感觉。从网上查了一下类似激烈的“赛事”,竟然多如牛毛:《重庆晚报》曾报道说“南滨路实施了交通管制,露天摆了1182火锅台。  相似文献   

15.
2016年,我在内部印了《师友飞鸿》书信集,设法送了一部给其信也被收录的陆本瑞同志,没有想到竟然很快就收到他的回音,他还特地赠我他的大作《出版往事》.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其中还夹有我20多年前给他的一封短信的复印件!以他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老同志,能够一直保留我的信,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并且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谁能想到,我的一张新闻照片,竟然上了中央电视台。 1997年11月20日,我在《扬子晚报》头版看到一条短消息,说南京总统府遗址的围墙被人“擅自破坏”改建成一个“非常西洋化”的酒店门面,并在两侧“配有裸女浮雕”。这些与周围的古建筑群的风格极不协调。我马上想到,南京总统府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还具有相当大的统战意义。它周围的一草一木都会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密切注意。但是,这条消息太短,读者很难全面了解现场的情况。如果有一个图片报道的话,就会一目了然的。  相似文献   

17.
1月28日,除夕前一天,新华社消息《民工卢连庆终于拿到了工钱》给难以数计的关注民工工资的人们带来一股辛酸的慰藉,这是自1月12日新华社推出《关注民工工资》大型系列报道的第42条稿件,也是这组报道的最后一篇。半个月来,这组报道牵动着很多人的心,让人读着落泪,而卢连庆这一具有代表意义的个体在春节前夕的“收成”,无疑是一份可以为全社会共享的最温暖的新春贺礼。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新华社这组《关注民工工资》大型系列报道还具有宝贵的示范价值,引发我们以此为个案深入探讨如何在民生类题材上成功地发挥议题设置功能。  相似文献   

18.
谁能想到,我的一张新闻照片,竟然上了中央电视台。1997年11月20日,我在《扬子晚报》头版看到一条短消息。说南京总统府遗址的围墙被人“擅自破坏”改建成一个“非常西洋化”的酒店门面,并在两侧“配有探女浮雕”。这些与周围的古建筑群的风格极不协调。我马上想到,南京总统府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还具有相当大的统战意义。它周围的一草一木都会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密切注意。但是,这条消息太短,读者很难全面了解现场的情况,如果有一张图片报道的话,就会一目了然的。说来也巧,第二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早间新闻中播发了继秦…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一家文摘报纸,居然登出了一则题为《陆定一去世前的自我批评》的新闻。消息一传出,群众中议论纷纷。当时我也大惑不解,一是报上从未发表过有关的消息,二是不久以前我还在《光明日报》上看到过陆定一同志撰写的关于双百方针的文章。文摘报上的消息太使人感到突然,并产生怀疑了。果然,相隔一个星期后,这家报纸在下一期的中缝上登出了“重要更正”,承认那一则摘发的报道有“重大差错”.  相似文献   

20.
去年八月间,我们从一张科技报上,看到了一篇题为《航海夏令营参观青岛“水族馆”随记》的通讯,还配了两幅照片。不久以前,我们又在其他一些报刊上陆续看到了“水族馆”的名称。这不禁使人想到有关民族宣传中的一些问题。回忆在五十年代末,全国各地的一批少数民族代表和民族工作者齐集青岛,看到鲁迅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