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足球之所以能够冲出亚洲 ,是因为教练米卢提出了“热爱足球”“享受足球”的先进理念。作文教学要做到以学生尤其是潜能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尤其是要谋求“潜能生”(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 )的作文发展 ,就必须让潜能生真正尝到享受作文的味道。让“潜能生”享受作文 ,就是我们老师不妨让他们先跑点野马。宋代散文大家欧阳修认为 :“作文之体 ,初欲奔驰。” (欧阳修《与渑池徐宰》)意思是说 ,教小孩作文 ,一开始要“奔放”一点儿 ,应先让马儿“奔驰”过来 ,把脚力练硬 ,令马儿长得丰满壮实 ,实实在在充满些内在生命活力 ,即使跑点儿…  相似文献   

2.
“生本”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本体是发展学生的天性、潜能及生命,运用于作文教学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生命在写作中的提升和发展。而现实的作文教学却偏离了这一思想,因而本文从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作文教学要呼唤生本思想的回归这一命题,然后从回归生活和关爱生命两大方面重点论述,从而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作文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凭证信息的交流方式,另外,也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的综合运用.是衡量学生语文程度的主要依据。但是大部分产生了厌烦作文的情绪。针对作文潜能生的写作状况,要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树立起学生“要写”的责任感.让他们感受写作是必需的.然后变学生的“怕写”为“敢写”,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变“厌写”为“爱写”。基于这样的分析和认识.我把对潜能生的作文教学设计成这样的序列:激发兴趣、积累素材、掌握方法、转化技能四环节,低起点、重实效、快强化、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作文评价问题一直是作文教学不断探索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学思想.这种“生本思想”要求改革传统的作文评价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写作的过程.采用多元评价.让学生成为作文评价的主人,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发展,促使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如何挖掘学生语言表达的潜能,以激发其写作内驱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程。只有把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外压力变为学生的内驱力,从“要我作文”走向“我要作文”,并培养学生的“自能作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的问题。而文学社团正是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的重要手段,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6.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对开启学生智能的多元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在着眼培养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培养人,发展人。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多元发展的过程。一、以写带读,发展学习潜能阅读与作文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读写结合”已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但通常的“读写结合”大多是以读促写,即课内的阅读教学配合作文教学。但仅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把眼光放开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大语文…  相似文献   

7.
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这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自然也是我们中学教师奋斗的目标。倘若一味地硬逼着写,教师自己写不出,学生也只能或干篇一律或胡编乱造地应差。一句话,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作文环境,才可能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激活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生本教育理念逐渐被采纳和优化。尤其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改变以前以教师为本的思想,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本,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教学时,要及时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以及关注生活,提升他们的习作素养,以此来增加学生自主写作的积极性,促进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要让小学生们通过生本教育,从自身的真实情况出发,易于动笔、敢于表达,更好地将自己的所见、所想以及所感所悟运用合理、正确、优美的文字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9.
吴晓红 《辽宁教育》2023,(20):78-81
在“双新”教学改革和落实“双减”政策背景下,以发展学生潜能为目标,以“情·知教学”理论为指导,从“教与学”两条线索“、会学与乐学”两个维度,构建了“五个重要环节”“六个生声要素”课堂教学范式,积极践行结构化教学思想和系统化教学设计理念,充分彰显生本课堂和生态课堂的魅力,在规范课堂教学、培养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潜能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晶 《甘肃教育》2011,(2):58-58
杨初春,这位被誉为“中国快速作文之父”的特级教师在提到自己的“快速作文教学的原理”时说到:“快速作文教学法实际上是一项开发学生思维和写作潜能的系统工程。基本原理是写作技巧和思维训练的完美结合,其核心是思维强化训练。”因此,快速作文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杠杆,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说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心智发展水平.掌握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懂得依顺学生.引导学生。当我们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时,他们就学得轻松、学得有兴趣;反之,当我们的教学与学生的发展规律发生冲突时.学生会学得枯燥、困难。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应当追求“生本化”——所谓“生本化”作文.就是注重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发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张扬自我。可以说,“我感”与“我思”是“生本化”作文的灵魂。确实.唯有调动学生真切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的真正入格首先不是方法等“技术”问题,而是正视作文是生命行为的问题,不能见文不见人。要承认生命。因为那物化形态的“文”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文是生命灵动的凝结;要尊重生命,以生为本,顺应学生身心特点,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还作文以童真、童趣;要关注生命,跳出以师为本、以知识为本、以文为本的“怪圈”,纠正学生本体的异化。  相似文献   

13.
刘焕中 《教育家》2004,(5):45-46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何通过教育来开发学生的潜能,如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如何让课堂成为师生智慧碰撞、精神享受、灵魂升华的地方,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已成为每位教师应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所谓生本教育就是指以"生命为本"的教育。该种教育形式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强调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价值,改变了传统生硬、教条的作文教学模式。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激发学生作文写作兴趣,进而可以不断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生本教育。  相似文献   

15.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体系中,最值得赞赏的看来不是其理论体系,而是其实践价值。他主张“教少学多”、“先学后做”,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实践。根据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所提到的“法则总是儿童自己寻找的结果,不是直接告知的结果”、“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以往作文教学中以表达训  相似文献   

16.
杜江萍 《湖北教育》2005,(7):120-12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原有水平的发展。”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教育人文化的精神,作文点评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第79期在淄博的举办,生本教育实验改革在淄博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展开。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学生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在此,笔者结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际,对初中作文教学中的生本教育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过高;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多,许多题目脱离学生的生活;注重作文形式上的指导,在写法上限制过多……教师越教学生越讨厌作文课,学生越学越觉得作文不好写。以致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和自信。为此,要改变这种作文教学的“恶性循环”现象,有效提升作文教学质量,老师必须大力实施以解脱作文“课”的限制和“教”的束缚为目标的无痕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开放的习作氛围,使学生乐于动笔,自由表达,享受习作的快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些论述,阐明了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个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作文教学思想。也为作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20.
“潜能生”是指那些智力属于正常,但成绩和思想品德均暂时落后的学生,尤其表现在英语学科方面,有很多的英语学习“潜能生”存在。教学之余,笔者在深思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为什么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生活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