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脱胎于1965年的“百花时代”,这是一部讲述知识分子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及由此带来的困惑的作品。当时的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主要是揭露了党政机关内的官僚主义作风,像刘世吾、韩常新就是这种官僚主义作风的代表。而笔者以为,这部小说,更是一部反映人成长历程的小说,并且对人在成长中所遭际的矛盾和痛苦给予了深刻的剖析。这,也许正是作品在文坛上能焕发永久魅力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关于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评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内容:"反官僚主义小说"的问题小说、"青春体"的成长小说、刘世吾与林震的关系及其他。这部小说的评论以及由此展开的争论和评价能够带给我们很多当代文学的信息进而勾勒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思潮发展的一幅侧影。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历史》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79页说:“195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了青年作家王蒙的小说《组织部里来了个年轻人》,描写了北京市某区党委会里.一个青年干部同区委组织部一个副部长的官僚主义作风作斗争的故事。”该书第284页则表述为:“王蒙写了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小说原载《人民文学》1956年9月,题名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那么,究竟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还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呢?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中的刘世吾形象被人们作为官僚主义典型进行解读,这实际上是由于小说主人公之一的林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的"内部视角"和评论者庸俗社会学文艺理念的"外部视角"交织下的"双重盲区"造成的历史性误读所致。突破这"双重盲区",以审美态度对小说文本重新解读,就会发现一个迥然不同的刘世吾,体味出表层文本下所蕴涵的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巨大的审美价值。这又恰恰得益于林震的"内部视角"对生活的忠实记录。  相似文献   

5.
令人敬佩的半生多难的作家王蒙,在1956年9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文章发表以后,读者与批评界的反应非常热烈,并因此被错划为右派。主题思想分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作品通过塑造刘世吾等反面典型,描写和揭露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通过塑造林震为代表的有朝气、积极向上、勇于斗争的正面典型,号召广大党员、知识  相似文献   

6.
对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惯常分析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不错,这是一篇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其中对刘世吾形象的刻划颇有深度.关键的问题是其深度在哪里.是的,刘世吾不是我们一般理解中的根本不了解现实的真象,却在那里瞎指挥的昏庸无能的官僚主义者.相反,对现实状况,他了解得非常清楚,他也非常有经验,有工作能力.但是,他却处处表现得冷漠、麻木,并具有一套为自己的问题辩解的理论.然而,一般的分析都到此为止,认为作者没有将人物形象单化、概  相似文献   

7.
王蒙的成名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在许多人看来是一部大胆干预生活,表现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的作品.有人在分析这部作品时写道:“林震受到苏联社会主义文艺中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熏陶,怀着‘干预生活’的热情来到了区委组织部,渴望象娜斯佳那样在与保守主义,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建立功勋”.①这个分析看似有根据、有道理,但是当我们仔细研读这部小说时,就很容易发现上述分析只抓住了现象,而未能深入到作品的深层世界去把握小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人生实现愿望,同以政治形式反映出来的传统文化规范的冲突和摩擦。这种似乎是个人理想与外部现实的冲突,贯穿了王蒙后来的很多小说,这也是王蒙小说为当代丈学提供的一个解读中国社会冲突的重要的主题线索。在《组织部》里,“年轻人”——林震,是这个小说的原发点,这篇小说是由他的感受、体验而产生的,或者说,小说的动机与意向性,都产生于林震的内心经验,作品反映的是一个心理事件,因而是一篇心态小说。但在客观论的片面认识论的时代思潮中,小说不可能不被错读和误读。刘世吾的真正悲剧是被组织,被革命话语所异化,而非“革命意志衰退”。林震是个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同集体主义时代必然构成冲突,林震的喜剧性遭遇由此决定。  相似文献   

9.
王蒙在五十年代以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文革”后重返文坛。新时期中出版了《深的湖》、《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三卷本)以及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等作品。其中短篇《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中篇《蝴蝶》、《相见时难》分别在全国文学评奖中获奖。  相似文献   

10.
王蒙的早期作品,虽然还谈不上什么创作风格,但已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在一批一九五七年前后发表的“毒草”小说里,例如在《重放的鲜花》那本作品集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创作,明显受到五十年代前中期某些苏联小说,如《勇敢》、《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影响。这类小说的特点,是将表现苏联青年的理想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劳动热情与反官僚主义的主题相交织。王蒙的早年经历使他对此深感亲切。单纯而热情的青春、膝跪的初恋、对于生活的坚定而不无幼稚的信念,以及革命的原则和理想,所有这些,构成了以…  相似文献   

11.
1、小说题目新解小说原题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56年9月号《人民文学》发表时,编辑部将题目改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后来收入1956年《短篇小说选》及其他集子时,作者又将其改为原题。粉碎“四人帮”后出的《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里也用的原题。可见王蒙用这个题名有他的用意。两个题目的逻辑重音不同,作者的题目放在“年轻人”上,而改题是“新来的”。这样就牵涉到小说的视角问题。前者是内部视角《尽管是第三人称,但小说的基点是在林震身上,以林震为视角的》,在审美品格上,标明了小说的表现性,而主要不是生活写实。后…  相似文献   

12.
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杂色》、《哦,穆罕默德·阿麦德》、《来劲》等四篇代表性短篇小说,及其对应的“单纯”、“杂色”、“记实感”、“不确定”四个描述其特点的关键词,可以看出作为小说家王蒙内心的“自我寻求”过程,及其对生活的理解,也勾画出王蒙小说艺术不断求新求异的追求小史。  相似文献   

13.
王蒙的小说对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政治革命时代下的个体人生形态价值指向作了典型的呈示:第一,林震与刘世吾体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个体人生的价值指向;第二,王蒙的“少共”情结决定了其创作时的个体人生与社会政治的双重视角;第三,王蒙小说中个体人生价值指向的具体呈现形态“在路上”对目的地的追寻与确认。  相似文献   

14.
王蒙作品     
王蒙 《中文自修》2001,(10):21-21
青年人林震从小学调入区委组织部工作,他耳闻目赌了区委组织部内的种种官僚主义作风。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在带着林震处理完麻袋厂问题以后,两人走进一个小铺子吃馄钝——  相似文献   

15.
对于建国初期的毛泽东来说,"党的官僚化和知识分子的贵族化"是后革命中国的最大焦虑。在毛泽东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的理论视野中,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及其所引起的论争,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种后革命时代的政治焦虑。一方面,小说以"反官僚主义"的艺术姿态触动了当时人们敏感的政治神经,与毛泽东建国以来"反官僚主义"的思想脉络形成契合。另一方面,王蒙的小说原意对"小资产阶级狂热"也有着自觉的拒斥。这一"革命"的文本招致"反右"批判的命运,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小说的改写、批评生态及"反右扩大化"等诸多历史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塑造更丰富更美丽的灵魂——评王蒙近作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如说,二十多年前,王蒙以他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向官僚主义挑战,震动了社会,紧接着,他的作品和本人被“左”的浪潮淹没了,好象一颗流迅即殒落,那么,今天,粉碎“四人帮”之后,王蒙又以他众多的新作,引起了广泛的赞叹、惊异和议论,恰似一颗彗星划破长空,它新颖、奇特、而又有点闪烁不定,不同于王蒙自己以往的作品,也有别于当前我们所熟悉的一般小说。怎样看待文坛上的这颗彗星,把它看成是披长发、执利剑的怪物(如古代人看彗星那样),还是把它看成天体运动中的自然现象,科学地研究它的结构、形状、轨道的特征和变化呢?本文准备就王蒙的七个中、短篇小说:《布礼》、《夜的眼》、《说客盈门》、《风筝飘带》、《春之声》、《海的梦》和《蝴蝶》来分析他在小说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新探索,以及这种新探索对他的创作所显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成长”是青少年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内涵,也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一个年轻人的心灵和精神在社会规范下的成长这一事实,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在《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影响下问世的 ,两篇小说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但作家王蒙不是拙劣地模仿来自苏联的文学作品 ,相反 ,他的作品不少地方还有所超越。总的说来 ,两篇小说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9.
开始佩服王蒙,是在读了他的成名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后,因为这篇小说写得确实很不错,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十分喜欢。可令我想不到的是这篇优秀小说刚发表出来时,还有过  相似文献   

20.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在《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影响下问世的,两篇小说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但作家王蒙不是拙劣地模仿来自苏联的文学作品,相反、他的作品不少地方还有所超越。总的说来,两篇小说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