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有位初学哲学的学生这样问我:"我们为什么要学哲学?"面对这个问题,我侃侃而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是终身的教育,有助于搞好我们的学习,指导我们的工作……"费尽了口舌,学生依然半信半疑:"有那么神奇吗?"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把哲学视为"智慧之学",即把"哲学"当作智慧的总汇.可人所创造的艺术、伦理、科学不也是智慧的体现吗?实质上,哲学的本质是一种"爱智之忱",是对待人生与智慧的态度,即对人生与智慧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从这个角度切入,中学哲学教育的关键点不仅把哲学当作知识传授,而且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与思维方式,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怎样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哲学界长期讨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讨论中,众说纷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意见。我也想发表如下看法,供同志们参考。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基本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世界观的根本问题、首要问题。它是人们在与现实世界发生联系时,在观察和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时,首先产生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用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宇宙观来定义哲学。其实,仔细推敲,这样的表述有失严谨。"宇宙观"是一个蕴涵诸多理论困境且与当今哲学理念相去甚远的过时概念,最好弃之不用。与此相关联,对于已经习惯了的"世界观"概念也应重新界定,使之同当今的哲学理念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黄映然 《高教论坛》2002,(4):101-103
"质疑"是哲学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哲学教学不能绕开"疑问",而应通过揭示理论自身的困惑、展现理论观点之间的冲突、暴露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体现哲学学科特性,培育学生批判创新的哲学素养.  相似文献   

6.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大都具有"问题意识",老师问,学生答,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一堂课就在"问题"的包围下看似完美地谢幕了。殊不知,"问题"也有"真"、"假"之分,也有"有效"、"无效"之分,"死"与"活"之分。究竟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呢?答案只有一个,"问"在学生需要时的问题。一、关注学生疑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肯定会有疑问,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8.
我是"80后",是年轻的班主任;他们是"90后",是我的学生。当"80后"遇到"90后",会发生什么呢?在学生面前掉了泪当我自信地接过班主任的接力棒时,学生也满心期待着我这个"80后"  相似文献   

9.
田瑞琛 《学语文》2014,(1):77-77
正孔子有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表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不难看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古至今都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一、语文教学亟须培养问题意识的原因很多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都会发现,学生  相似文献   

10.
"度"在哲学上是指一种界限。作为语文教师,在研读、设计教学时也应把握好这个"度",即研读教材时能以独特的"角度"切入,巧妙设计教学突破口;深入文本时能大"气度"地舍弃部分内容,注重关键语言训练点;落实文本后能由此及彼地横拓"广度",帮助学生触类旁通。本文以《推敲》一文为例,试述我在本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是怎样把握这三个"度"的。  相似文献   

11.
<正>课堂上学生最重要的活动,是"想";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在于引导学生"想"。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在想些什么,否则,他的教学很可能就是盲目的。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这个问题可能特别值得探究。儿童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世界会有哪些疑问?他们会不会、有没有能力把不明白的问题全都问出来?……和小学教师交流时,我常常忍不住要请教这  相似文献   

12.
张钰铖 《考试周刊》2013,(51):130-131
中职学校开展《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哲学与人生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人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问题的能力,从而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践行人生的能力,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社会中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三味",即坚持以生为本的"生本味"、注重生活化教学的"生活味"、强调哲学课程学习与实践相统一的"活动味"。力求通过指引学生体验"三味",让哲学智慧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问题时要体现"我的问题",即这个数学问题是我发现并提出来的,它具有我的鲜明个性特征。解决问题时要体现"我解决的问题",即这个数学问题是我自主解决的,它具有我的见解和主张,从而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己智慧的舞台,深深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一、回归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慧眼提出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如何?可简单地用两个命题表述:“哲学是世界观”、“哲学不是世界观”。这两个命题,各哲学教科书均有阐述,本文仅从逻辑方面,谈谈自己对它们的思考和论证。“哲学是世界观”、“哲学不是世界观”,这对命题是不是矛盾关系的命题?能不能成立?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清楚这两个命题中“是”的涵义。“是”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义词,它至少有以下三种意义:  相似文献   

15.
哲学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必修的德育课程之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由于哲学观点和哲学原理抽象、深奥、难懂,学生理解与接受困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把哲学课讲"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学生好",是一句最为朴素的话语,也是教师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和行动目标,本无需讨论。然而当学生无法承受来自教师的"好"时,这个"好"就得打上问号;当学生因为你的"好"而变得唯唯诺诺、束手无策时,这个"好"就得重新审视。"为了学生好"这个短语的中心词应是"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立场、需要、权利。这个"好"必须是学生需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五四”运动中究竟谁是火烧赵家楼的第一人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莫衷一是。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疑问呢?我在备课时,调动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搜集相关史料求证这个难题。授课前我把学生收集的史料进行了归纳整理,在讲授到这个环节时,首先呈现给学生如下两段史料: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我不喜欢"学生"这个词,它太冷漠,喜欢用"同学",或"大家",或"我们";在教学中,我相信能够传达表述的知识都是无用的,这些东西,我们要讲,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单一的传承与表达;在教学中,我主张教育的理念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审美情操的人,他们能够感到思想着的独立人格的可贵,而不仅仅是追求一技之长。  相似文献   

19.
"哲学是什么"是哲学研究中一个永恒的、开放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存有诸多争议的问题,现在学术界又掀起了讨论的热潮,并且从不同的提问方式和回答方式来分析问题。本文主要对当前学术界专家学者就"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所作的回答或表述的观点进行了综述。我比较认同马克思说过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在现时代,人学应该是哲学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20.
近日,推门听课,学习了一年轻同事上的<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课.课上,在合作探究环节,一学生对文中"我的东家是函馆的财主"中"函馆"一词产生了疑问.小组讨论未果,学生把问题提交给了教师.教师也先愣了一下,对学生"可能是报馆、邮局"的初步结论不置可否,"可能是这个意思吧,我们课后再进一步了解".教师说.显然,教师对"函馆"这个词的意思也不甚了解,并且备课时忽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