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中国青年的民族精神认同培育问题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推进的一个基础性前提。中华民族复兴是中华文明新形态在民族意义上的呈现,在文化层面表现为以民族精神认同为内在凝聚力的文化自信。从唯物史观维度理解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度把握民族精神认同在民族复兴中的价值坐标,以大历史观和文化视野的双重向度拓展中国青年民族精神认同的培育路径,对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实现、强化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校"中国梦"教育具有深远意义:青年大学生在"中国梦"实现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青年大学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群体,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面临挑战。高校"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本质上具有深刻的认同意蕴,旨在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道路认同、责任认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理想,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中国梦"教育认同意蕴的实现途径如下:举行"中国梦与中国发展"专题宣讲活动,开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主题教育活动,组织"青春梦,中国行"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强调青年工作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性,青年政治认同是加强党对青年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重要抓手。仪式作为一种非文字记忆的文化传承与历时书写方式,对青年政治认同、国家整合与民族内聚力的生发具有重要作用。立足新时代青年群体的行动逻辑,并借助既有关于仪式理论的研究成果,探析青年政治认同的文化根脉与核心机理,以便进一步发掘仪式在青年群体意义生产与价值传递中的重要功能。研究发现,以仪式为媒介,通过符号化、具象化、可视化操演的仪式实践推进当代青年政治认同教育,可有效实现价值注入与情感能量的激发,增强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感与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4.
国家安全属于国家的核心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其对内与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与出发点。民族认同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针对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现状,分析民族认同及其特征,探讨青年学生民族认同意识的培育模式和行为引领范式。  相似文献   

5.
民族性与民主性:两种维度的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水兵 《教育学报》2013,9(1):21-26,36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的融合体。民族意义上的国家认同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前者以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认同为核心,涉及共同血缘、地域、历史等文化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后者以宪法认同为核心,涉及人权、民主、法制等共同政治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两者共存于国家认同教育的建构过程,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良性互动,应有机地统一起来。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走向宪法爱国是时代发展趋势,民族品格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仍然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现代公民教育在两者张力之间培养既有民族品格和民族性精神,又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理性爱国公民。  相似文献   

6.
"横渠四句"饱含丰富的文化价值,是对当代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对友善观培育具有伦理价值和借鉴意义。"横渠四句"有助于解决当下青年在对待自然与他人、文化认同及理想信念层面存在的困境,为形成天人合一精神、民胞物与情怀、中华文明认同和继往开来气魄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丑丑是近年出现的颇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青年导演。丑丑的电影以其自觉的民族认同、丰饶的民族符码、驳杂的民族景观而贴上了"丑丑"与"贵州"的标签。但这种"民族景观电影"在获得某些影像分辨力的同时,隐含着新一轮的"伪民俗"与创作悖论。  相似文献   

8.
以"大一统"思想、"内圣外王"思想、中庸和谐思想和良政善治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髓经过了历史的洗礼绵延至今、经久不衰,给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构建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应当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青年的文化自信、政治自信、价值自信和理想自信,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长,用中国梦引领青年逐梦。  相似文献   

9.
青年文化心理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合理的化心理是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推动力。从当代青年的化心理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到,青年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化心理内化机制,并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化心理。但在跨化交流中化的影响是复杂的、潜在的,应注意不良的认同发展趋势。要努力构建青年化心理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同是个体成长的向导,是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基石,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推动力。面对多元文化的冲突,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问题日益显现,表现为文化传统遭遇挑战、文化信念有待巩固、文化价值认同削弱、文化消费日渐西化、文化娱乐流于肤浅。我们应以文化史实教育为核心,以中国当代文化教育为基点,以网络文化管理为抓手,以广泛的文化实践为依托,以优秀的文艺作品为载体,有效增进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30年的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当代中华民族认同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则有效地唤醒了正在生成中的当代民族认同;民族认同的成熟和进一步增强则有赖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族文化复兴获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2.
青年毛泽东的世界观经历了由唯心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嬗变。这既是青年毛泽东主观情感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影响和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文化认同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最终选择。青年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机制给当代大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多民族国家内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紧张冲突的一面又有共生一致之处。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对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观乎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路径,主要有强制同化、基于文化多元理论的认同整合、由建构"国家民族"认同而至民族国家认同、由"公民身份"而实现两种认同的"统一"等。实际上,关于国家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应依具体社会政治和民族文化情境来展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鼓励高校青年学生参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通过发掘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建立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观点,并依托完善高校人文艺术教育,实施高校"青年保护文化遗产"计划,培养青年学生融入民族优秀文化,为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长远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5.
一个政治共同体中的居民对于他们所居住和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的认同是所谓合法性的源泉。这种认同遵循着民族文化的逻辑。在长期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所遵循的"道德契约"逻辑,这与西方民族所遵循的"权利契约"逻辑之间,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差异。在追溯了二者的文化缘起之后,在"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互融合的现代性文化视阈内,讨论了"道德契约"认同逻辑当代转型的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是全球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主要国家安全危机。本文以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为例,主要论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的内容,分析构建当代国家认同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生乐生以及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这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尽的资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用"尚公"、"公忠"观念强化青年爱国情怀;用"刚健"、"自强"准则激发青年进取斗志;用"宽厚"、"仁爱"美德滋养青年宽容人格;用"尚中"、"贵和"思想培养青年中和意识;用"贵生"、"乐生"胸襟唤起青年生命觉醒。如此,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构才会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青年代表国家未来、民族未来和社会发展未来.对青年的态度实际上是对社会发展的根本态度.我们应该正确评价以"80后"为代表的当代青年,认真总结他们的成长规律,用全新理念调整评价视角.在此基础上,辩证认识当代青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而树立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明确现代德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的现代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19.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政治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年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开端。水族,是一个拥有自己民族发展历史、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水族独特的文化对当代水族青年政治观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阐述当代水族青年政治观现状的同时,分析当代水族青年政治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探析引导当代水族青年政治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0.
影响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当代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后,认为:接触深浅是民族关系得以展开的客观变量;民族认同是影响民族关系深入发展的主观变量;国家认同则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核心变量。民族关系只有在客观接触与主观认同统一的基础上,以国家认同为核心,才能真正走向平等与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