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格马克思"教育,就是要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风范,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当前,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人格马克思"方面教育与培养缺失。加强"人格马克思"的教育有利于构建"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人格马克思"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马克思主义教育新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的亲和力和兴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格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走近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思想不仅超越了"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僵硬对立,而且凸显出马克思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形象主题不仅适用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而且也可以运用到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不仅刻画出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动态关系,而且也可以用来把握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3.
苏东剧变后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三个转向:一是后马克思主义转向,从马克思"主义"返回到马克思本身,将马克思的思想作为一种与现代性相关的政治哲学,而放弃"主义"之称;二是激进批判转向,仍然坚持激进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寻找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基础;三是温和批判转向,寻找资本主义的新社会主义替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和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吸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持有的态度、深入而独特的阐释。"作为重构者的马克思"、"作为19世纪知识型的马克思理论"、"从教条主义中解放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体现了米歇尔.福柯与众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具有不可或缺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青年马克思"与辩证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有意无意被回避与忽略的问题,因为自从实践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研究范式产生以来,"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就一直是被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来认定的。但是,只要回归到"青年马克思"的历史与理论语境中去作一种更为深层的历史学与文本学解读,就会发现:"青年马克思"所确立的哲学思想只能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而且他也不太可能确立除辩证唯物主义之外的其他哲学思想;所谓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特定社会形态相关论述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丛大川教授认为,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心论".主要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文本依据来理解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现了他的研究缺少历史的视野.他有意地不顾"老年马克思"而只根据"青年马克思"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不顾文本的本来意义而随意解释,以及不顾起码的思维逻辑,又表现了他解读马克思文本的实用主义态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历史视野的缺失和实用主义的张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妨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健康发展,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在呼唤教育学理论创新的背景下,中国教育学有必要反思自身与马克思主义。然而在马克思主义被日益权威化的情况下,中国教育学的反思面临着特殊的困难。这迫使其需要首先将重新理解马克思作为一项前提性任务,因而中国教育学有必要"回到马克思"。中国教育学"回到"马克思有三种方式:其一,马克思的思想作为中国教育学与其它思想对话的知识基础;其二,马克思的方法论作为中国教育学研究的指南;其三,马克思的立场作为中国教育学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8.
胡刘 《教学与研究》2007,40(8):47-53
学术性与现实性及其关系问题几乎是长期困扰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瓶颈".究其根源在于,人们一直未能有效校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个性,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所谓"哲学"的关系.马克思的哲学观表明:马克思主义不仅以学术性与现实性为双重维度,而且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因此,只有根据马克思哲学观的内在规定展开马克思主义研究,才能真正拓展其在当代的理论魅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守夜人" --阿尔都塞的理论解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阿尔都塞甘当马克思主义的"守夜人",全身心投入到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理论活动中,其思想初衷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划一条分界线",坚守马克思理论发现的科学特性."回归马克思",更准确地说是"回归成年马克思",构成了阿尔都塞理论解读的逻辑线索.有了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的强力介入,阿尔都塞的理论解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这些时尚精神的烙印.他对马克思的全新解读,是把马克思描绘成一个不自觉的结构主义者,让马克思穿上了"理论反人道主义"的外衣.崭新的方法和概念,展现了一个全新的马克思的形象.这种解读着实给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带来了一股难得的清风,为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辨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具有含混性与逻辑矛盾,并未与"马克思主义"(或"传统马克思主义")区别开,后者在地域上也属于"西方",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本质、理论基础、理论特色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同"马克思主义"存在重大差别,因而从总体上讲并非是"马克思主义".可将"西方马克思主义"视为"西方马克思学(左翼)",而其准确称谓应是"西方马克思理论流派",它是西方知识分子对马克思学说及社会变革的一种学术探讨,具有特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生成"现实性"概念,秉承马克思哲学实践本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并继承和发展了"现实性"概念的基本内涵,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转换。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些学者通过割裂甚至彻底批判"恩格斯肇始的正统阐释者们"的观点,达成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目的。他们批判教科书中所征引的马克思与其正统阐释者们的文本在比重上的失衡,呼应与促成"恩格斯及其正统阐释者们遮蔽马克思"这一流行观念。但这种观点早在对马克思哲学以"历史唯物主义"加以理解,并对"辩证唯物主义"作批判时就已经存在。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本的偏好"也直接影响了国内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文本观念"。我们反思这种现象必须遵循"一以贯之"的精神以及"马克思哲学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文本定位原则。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随着"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之说的兴盛,关于马克思文本的研究格外引人注目.有的学者还探讨了马克思伦理思想发展演化的基本思路、逻辑起点和最高诉求等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研究也呈现出新特点,除了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研究外,学者们还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还提出了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伍德与胡萨米在"马克思是否批判资本主义不正义"这个问题上的争论是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焦点,这场争论从三个方面展开:(1)马克思的权利和正义标准;(2)马克思是否批判资本主义不正义;(3)马克思缘何谴责资本主义.研究表明,分析备执一端并不足以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有必要实现更高层次的辩证综合.  相似文献   

15.
陈伟伟 《考试周刊》2014,(52):25-25
<正>一西方哲学的现代化,导致了近现代中外马克思哲学研究者对马克思哲学的种种误解。传统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者都肯定列宁指出的,马克思思想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的思想来源于19世纪德国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故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思想应该还有第四个来源:英、美、德、俄的人类学思想。现代的研究者忽视了一存在问题、人的生存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本体论问题,也就隔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西方哲学的密切联系,导致了对马克思思想的种种误解。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传统马克思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16.
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核心内容,是从其诞生至今,仍然保持生命活力的关键。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体体现在:"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梦"对马克思关于"人本思想"的发展和运用上、"中国梦"对马克思关于"幸福观"的承继和运用上,以及对"中国梦"的正确定位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形态和现象学运动、国内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的回顾与国内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思三个层面的思考表明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确实有着思想关联。因此,20世纪末期开始,国内学者基于现象学的理解视角,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价值和文学问题、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问题、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问题,自觉地在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了一定的比对或交融性研究。但是,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发展,即在理论的解释力和研究的理论类型上尚有拓展的空间。这样,国内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和马克思的文本解读就为马克思思想的实践现象学研究范式提供了一种理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对马克思遗产当代解读的重要文本体现。德里达对马克思遗产的当代解读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马克思遗产作为"幽灵学"的对象,作为已经过去的遗产,是一种文本性的资源,它是一种"不在场的幽灵的在场";二是德里达注重揭示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所存在的异质性因素,以此来论证马克思幽灵的复数形式,反对对马克思的幽灵做一元化的解读,主张多元化地解读;三是德里达还反对先验、大一统的马克思主义,反对元叙事和宏大叙事,主张无底板的差异化主体间关系。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学"学者诺曼.莱文在2006年出版了专著《可悲的骗局:马克思反对恩格斯》,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5期译介的《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一文,不过是这一著作思想的缩影。文中,精通历史学的莱文借鉴了马克思早期的通信内容,采用平直的历史叙事,通过筛选马克思思想理论所涉领域"方法"研究得出"早期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转变的分水岭应定位在1843年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在此之前无论在哪一领域马克思都没有走出黑格尔的理论视域,马克思和黑格尔都有着思想上的‘连续性’"结论。笔者认为莱文之所以得出此种结论,原因在于其恰恰忽视了辩证法的实践基础,没有摆脱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的唯心主义路线,进而无法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辩证法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辩证法问题始终聚讼纷纭,西方"马克思学"学者基于自身的理论背景,就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等问题著书立说。苏东剧变后,西方"马克思学"进入分化发展阶段,辩证法逐渐在学院派的理论构建中"失锐",尤其体现在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问题中。诺曼·莱文、新辩证法学派和罗伊·巴斯卡从文本、逻辑和体系的视域出发对辩证法进行了当代解读。但鉴于西方"马克思学"固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学院派研究的非批判性,针对西方"马克思学"对于辩证法的"失锐式解读",我们必须立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回到历史辩证法。这是超越西方"马克思学"理论逻辑的必然要求,是解读经典作家"理论原像"的理论要求,也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