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拉莎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观点,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对当前我国分配思想和分配政策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契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应适时适度调整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在消费基金中加大社会公共服务的支出,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应是以劳动权益为主导下的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2.
共享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果,蕴含着深厚的共享思想,包括了大同理想、民生思想和均平思想。大同理想、民生思想和均平思想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共享发展理念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享文化基因,不管是在政治层面还是社会民生层面和分配层面上,都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超越。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分配公平思想是在批判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立足唯物史观,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的秘密及其对劳动正义的背离,系统论证了生产决定分配这一原理,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由此建构起马克思关于分配公平问题的逻辑发展进路,为人们正确理解按劳分配提供了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转型期,分配问题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命题,也是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哥达纲领批判》蕴含了许多分配正义思想,对解决当代中国分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哥达纲领批判》出发,分析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内涵、特征、形式,探究以分配正义思想推进社会分配改革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5.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配思想,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尖锐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理想制度进行新的探讨和构想背景下形成的。他们都认为未来社会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强调人人平等劳动原则,提出了在平等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设想。然而,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个人社会观的限制,他们没有真正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设想变成不可实现的空想。尽管如此,他们的分配思想仍为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对当前各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秦毓婉 《唐山学院学报》2024,37(2):44-49,56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视域,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强调分配正义能否实现根本取决于生产方式的性质,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发展适时调整,分配正义的根本价值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实践指南,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要把握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实现前提,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要把握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坚持分阶段、分步骤推动共同富裕;要把握马克思分配正义的价值旨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哈特穆特·罗萨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维度作为切入点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诊断,在对多种理论资源进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加速批判理论。首先,异化概念的发展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次,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来源;最后,同时期加速思想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大启迪。这三重理论渊源共同作用于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现实背景中,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石。  相似文献   

8.
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的财富思想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渐进生成的,核心主旨包括劳动创造财富、财富的主体存在本质和财富分配正义等相互连接的三个层面.马克思财富思想不仅内蕴着显在的主体性,还存在着隐在的公共性意蕴.马克思财富思想之公共性意蕴与中国社会"共享"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更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的财富思想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渐进生成的,核心主旨包括劳动创造财富、财富的主体存在本质和财富分配正义等相互连接的三个层面.马克思财富思想不仅内蕴着显在的主体性,还存在着隐在的公共性意蕴.马克思财富思想之公共性意蕴与中国社会"共享"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更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郭芹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4):98-100
卢梭对专制社会种种异化现象的批判,以及他对人的自由和平等观念的论述,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马克思批判吸收了卢梭异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从而建构了科学的唯物异化理论。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共享发展思想涵盖了共享权利、共享经济、共享社会三个方面,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时代内涵。它实现了价值引领和实践导向相结合,使发展目标实践化和路径化,不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为生产方式转型和生活方式构建提供价值指导,从而将发展动力与发展目的有机统一起来。此外,新时代共享发展思想为“双循环”发展格局提供价值指引、重要引擎和国际发展空间,显现出鲜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继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保证.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共享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共享发展理念既弘扬和创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也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共享发展思想,还充分挖掘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共享发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传媒批判思想是西方传媒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一次范式转变,为当代传媒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这一思想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潮、社会矛盾、问题和弊端具有纠偏和矫正功能,体现了传媒批判的哲学意蕴和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14.
《哥达纲领批判》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也是一部蕴藏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经典著作。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在对拉萨尔抽象的“公平共享”进行批判的逻辑起点上,建构性地展现了未来社会共享发展的美好图景,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论证了共同富裕实现的渐进性、阶段性特征,形成了对未来社会共同富裕的初步性、原则性构想。这一思想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对现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原始共同体、虚幻共同体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真正共同体。真正共同体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方向,共享发展是真正共同体的集中表达,达致真正共享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必然环节。从真正共同体思想到共享发展理念的跃迁,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新阶段中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坚持与深化,更是这一根本宗旨的实践旨趣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关怀的有机融合,体现着人民利益至上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6.
既定的社会现实孕育既定思想的稚体,催生既定思想的发展.对特定理论资源的批判继承也为既定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增加了养分。纵观马克思的文本,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自由历史、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的延伸以及施蒂纳的"唯一者"概念的现实化,成为了马克思批判和借鉴的标靶,同时也为马克思构思个体自由思想提供了理论素材。  相似文献   

17.
哲学是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并具体地表现为对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构成思想的基本逻辑、构成思想的基本方式、构成思想的基本观念和构成思想的哲学理念的前提批判。对思想的前提批判,体现了哲学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和独特的活动方式,展现了哲学发展的自我批判的活力和永不枯竭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与哈耶克对分配正义都作出了深刻的批判,但是,马克思在批判分配正义上却与哈耶克存在着一些分歧。这表现在马克思不仅批判了哈耶克所批判的分配正义,而且批判了哈耶克不认为是分配正义的正义。造成这种不同批判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理论依据和阶级立场。  相似文献   

19.

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但是关于第三次分配的研究着重强调了公益性分配的重要意义,忽视了互益性分配的价值。公益性分配立足于更高的道德维度,对社会价值有引领示范作用,但盲目追求纯粹公益只会限制第三次分配的规模;而承认互益性分配的重要性,有助于扩大第三次分配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群体共享发展成果。从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看,互益性分配有助于扩大参与主体、夯实文化基础、廓清思想障碍。从第三次分配本身的制度化建设来看,互益性分配和公益性分配形成耦合关系,前者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后者为前者的深化构建了平台,两者共同从规范化、持续化、通约化层面推动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化。实践中,可从加强党建引领、打造熟人社区、加大政策支持、弘扬利他文化等方向打通路径,更好地发挥互益性分配的作用,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但是关于第三次分配的研究着重强调了公益性分配的重要意义,忽视了互益性分配的价值。公益性分配立足于更高的道德维度,对社会价值有引领示范作用,但盲目追求纯粹公益只会限制第三次分配的规模;而承认互益性分配的重要性,有助于扩大第三次分配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群体共享发展成果。从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看,互益性分配有助于扩大参与主体、夯实文化基础、廓清思想障碍。从第三次分配本身的制度化建设来看,互益性分配和公益性分配形成耦合关系,前者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后者为前者的深化构建了平台,两者共同从规范化、持续化、通约化层面推动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化。实践中,可从加强党建引领、打造熟人社区、加大政策支持、弘扬利他文化等方向打通路径,更好地发挥互益性分配的作用,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