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克塞尔·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与正义之间具有高度的内在耦合性。自我与他者的双向承认构筑起正义的核心价值。承认也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教育正义所坚持的价值宗旨,并担负起教育正义的哲学线索与伦理原则的使命。教育正义无疑是当下我国最迫切需要建构的教育语境,然而检视教育现场,承认稀缺造成的教育非正义以及缘此而生的教育人际蔑视现象已经酿成积弊深刻的教育难题。基于承认来建构教育正义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实践理性上都是可行的解困路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分配正义范式几乎是解决教育不公正问题的唯一方案,但是教育分配正义并不能矫正微观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活动中的不公正行为,也无法消除人格蔑视、尊严羞辱、身份拒绝、价值歧视等教育不公现象。本文用承认正义理论审视这些教育不公正现象,以推进教育正义从"分配"向"承认"的价值转向,实现教育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正义是教育人性化的首要价值原则,那么承认正义则是教育人性化的根本法则。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是为了避免羞辱或蔑视,获得尊重和尊严,通过教育交往实现自我发展和认同的伦理形式,较之于分配正义和关系正义,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更具有核心的价值地位。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原则以互动正义和实践性正义为前提,以权利承认、社会承认和爱的多元正义为具体内容和形式,促进平等对待和道德关怀,保护学生的完整人格,维护学生的平等和尊严。  相似文献   

4.
随着优质教育公平时期的到来,承认正义从微观过程中弥补分配正义的相对优势作用,逐渐获得认可。相对于偏向宏观制度保障的分配正义,承认正义将实践教育公平的重点置于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和满足,从祛除蔑视和促进承认两个维度构建学校内部公平体系。尊重学生基本权利、满足爱的需要、开放评价体系、承认多元能力,是实现学校内部公平的主要抓手。  相似文献   

5.
教育分配正义有其局限性,其只限于可分配的物质资源,对其他资源则无能为力;只诉诸宏观的社会制度,无法关照微观教育活动中的社会—心理影响。"后均衡化时代",教育正义需要从分配正义转向承认正义。教育承认正义是基于主体间平等的社会—心理关系而提出的,承认正义是教育活动内在的必然要求,消除羞辱和蔑视是教育承认正义的底线要求,尊严的承认是教育承认正义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6.
7.
陈晓旭 《政治思想史》2015,(2):145-156,200
当代关于社会正义问题的主导争论是以分配问题为中心的,问的问题是分配什么以及如何分配。而伊莉丝·杨和南希·弗雷泽则论证分配不是(至少不仅仅是)社会正义问题的中心,相反错误承认也会导致不正义,这种不正义无法用分配正义理论解决。然而,二者对分配正义理论的批评存在不足之处,她们的承认理论在解决社会正义问题上并不比分配正义理论更为优越。与之相比,一种底线承认的概念更能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8.
效用、正义、承认: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教育的公共品性使教育资源的配置不能完全依赖市场的利益博弈而自发地生成,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必须通过恰当的制度安排才得以实现。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既要追求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以实现教育促进社会、社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也要重视教育资源配置的正义视角,以使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地分配;同时还要强调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承认维度,通过平等身份的文化认同,使处于边缘地位的人群和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参与,而避免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排斥。效用、正义、承认共同构成了教育资源合理性配置的三个维度,同时也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方政治哲学的复兴和繁荣,分配正义几乎成为唯一被信任和推崇的正义方案。在这种背景下,教育正义也一直被分配的范式所垄断,分配范式的教育正义旨在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占有。但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是消除不平等,而是避免源于承认期待伤害的羞辱和蔑视代表着教育正义的规范目标;不是分配平等或物品平等,而是对尊严的平等承认构成了教育正义的核心范畴。显然,由羞辱和蔑视所引发的教育不正义是分配正义所不能解决的,而必须通过承认的正义予以矫正。因此,分配的方案并不能单独完成教育的正义规范功能,教育正义的完备方案必须由分配范式和承认范式共同型构,以形成出一种复合的教育正义观。  相似文献   

10.
教育理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正义事业,当前教育活动中多样的课堂行为、负面的情感体验、消极的意识态度以及冷漠的人际交往的现实境况折射出课堂教学"边缘人"处于一种被拒绝承认的境地.承认正义视野下的"边缘人"遭到了身体的排斥、权利的剥夺、价值的贬低以及情感的错位的实践困境,并分别造成了自信、自尊、自豪以及自我完整性的丧失.因而为消解这一现象,就应当在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增进情感关爱以促进教育爱的回归,切实践行教育公平,凸显学生平等权利以确保学生权利的赋予,转变评价标准,承认学生个体价值以实现对个体的尊重.  相似文献   

11.
正义是新时代劳动及其教育的首要价值。抽象劳动、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等新形式劳动影响和推动劳动的公共正义、形式正义、生态正义和交互正义的发生与发展。新时代劳动、劳动教育的正义问题包括"正义何在""谁之正义""正义何为"等,其内涵包括正义的社会公共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劳动教育之正义价值蕴含平等原则和自由原则。其实质平等和形式平等分别实现人人受教育机会、学业成就和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的公正正义、交互正义、承认正义等。劳动教育的"具体的自由"是关怀边缘人群,回归生活世界和现实社会,成就个人自由、行动自由和社会自由;其"理想的自由"是基于人的类本质,通过自主劳动、自由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生态正义和"全球共同利益"的全球正义。  相似文献   

12.
13.
教室空间在物理层面被区隔化为若干个学生座位,呈现为"中心—边缘"的空间布局.同一课堂空间中,不同空间区域下的个体经历着差别化的生命境遇.与置身课堂空间中心的个体不同,边缘空间的在场个体遭受着情感缺失、权利剥夺、价值否认等被排斥的非正义生活.仅仅遵循分配正义的原则,改变空间的物理格局并不能祛除这种不公正,因为物理空间的改...  相似文献   

14.
法具有多种价值目标,而正义则是其根本。从根本上说,法的产生正是为了实现权益的会正分配。法的正义价值相对于平等、自由、秩序等价值具有优先性。在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实现以正义为根本的法的诸价值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个体化社会的伦理困境呼唤着一种关系范畴的承认转向。基于泰勒的现代认同理论与霍耐特的承认思想,建立一个承认与认同交互建构的理论模型,有助于对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伦理关系进行系统性反思。承认的教育以爱、权利以及价值为媒介,在意义、责任与尊严维度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持有积极自我实践关系的学生又通过三种承认方式反向塑造教师的专业认同。教育承认成为教育共同体中各主体实现认同的互构进而发展为理性个体的构成性前提,也为一种超越承认的主体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是正义。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存在许多不够正义和平等的部分,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使我国的教育更趋向于正义。  相似文献   

17.
18.
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价值追求,其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其本质目的就是利益的合理划分。运用价值作为分析评判社会制度规约下的社会合作之利益划分正义与否的标准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教育承认是对某种教育行为或事实的肯定、同意、认可,是教育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之间彼此接纳的互动行为。教育承认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爱与关怀、尊重、促进学生完整发展。教育承认在转化“学困生”,合理使用教育惩罚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承认是主体间的一种互动的、实践性的活动。农村承认教育是一种正义的教育,它是以家庭的情感关爱、国家的法律保障以及社会的认可为形式,以需要、平等、贡献为原则的一种教育。当前农村承认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家庭为伦理领域的学生情感得不到承认,以国家为伦理领域的学生法律权利得不到保障,以社会为伦理领域的学生社会价值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农村承认教育对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农村承认教育必须得确定目标、规范内容、明确方法和制定原则,才能把农村承认教育办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