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公告中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随着全社会范围内法制教育的不断推进,与社会主义法律不相符的风俗陋习成为法制教育过程中的难题。千百年来风俗陋习潜移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因此,本文将对法制教育的进程中面临的困境及以何种途径解决难题、走出困境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专项报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且23次提及“法治”,既鲜明体现出党高度重视法治中国,更全新彰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的理论品格、深邃的价值意蕴与明确的实践引领。深入探赜其理论品格、价值意蕴及实践引领,有益于系统性、整体性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在旨要。洞察习近平法治思想,要着眼于其蕴涵理论品格的深刻解读。全面建成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国家要求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在价值意蕴,全力释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领引作用,以不断开创良法善治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优秀的法律电影是一国法律文化的标本,足以反映一国的诉讼文化及诉讼心理。通过经典法律电影所折射出的中国民众的厌讼心理与西方民众的好讼心理之比较,我们获得了三点启示,分别是:法治的实现离不开良法善治,同时也要重视法律之外的纠纷解决方式;法治的认同需要深化民众的法律信仰、树立法律权威;法治的进步需要借助法治教育来培育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4.
国家治理体系与社会价值状态之间具有双重的关系,实现"善治"目标,必须强化国家治理研究中的价值自觉与善治导向。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根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其要求以"良法"汇聚社会共识,以"善治"推行良法,要努力推进国家治理设计与研究中的"视界融合",进而使"良法善治"成为引领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法治文明的发展,个人人格得以确立,社会中的公民意识,包括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和主权意识日益健全,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和谐,应该是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互动状态下形成的“和谐”。本文在阐释和谐法治的理念和善治与和谐法治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法治的真正价值即善治,并以此建构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和谐社会:即一个公民社会而又超越于一般公民社会的社会,一个以公正和正义为维度的利益均衡的社会,最终必然是一个“良法善治”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应有之义。当前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法治建设面临立法难以满足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执法难以适应高等教育行政方式转型、纠纷解决机制难以回应权益保障诉求等困境。应着力健全高等教育立法体系,以良法促进善治;完善高校多元纠纷机制,满足权益救济需求等措施来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教的全面实施,必须以完善法律规范体系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改革发展有法可依,各种规范、政策、章程和制度都符合法治原则,遵循法治逻辑.是构建公平正义的教育制度环境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教育法治建设既是综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教育问题的手段,也是教育领域实现良法善治的目标。教育法治建设作为破解我国教育发展时代难题的重要进路,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构成版块,还能够有效规制教育领域的非理性行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法治建设经历了迷失、勃兴、发展、完备的实践历程,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新时代我国教育法治建设应当加强完善立法、行政、司法等环节,重视教育发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保障教育参与主体的基本权利,注重对民办教育的合理规制。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法治环境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和保障。文章在总结和肯定河北省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剖析问题,提出对策,旨在从"良法"和"善治"两方面优化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法治环境,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0.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依法治校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体现,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法与善治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性前提,守法与学风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良性保障,依法治较理念下校园建设有着和谐诉求,需要通过制度保障来加强依法治校理念下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1.
香港地区大学治理模式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形成的特殊产物,其主要法理根据是:源于内部的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之理念,来自外在的继承英国大学治理模式之传统和获得国家的宪法之认可。当前,香港地区大学治理存在两大法理冲突:在治理主体层面,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与国家行政力量缺位的矛盾;在治理方式层面,法治精神彰显与宪法治理疲软的矛盾。对此,需要在"一国两制"大前提下厘清大学内外部治理两个维度的法理根据,以实现政府"创造性介入"和修订新"大学条例"为进路,推进香港地区大学治理之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石。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信要在把握其产生机理的基础上,从培育精神、完备良法、健全善治、高效普法等方面探究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下总结出的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亦能体现法律基本原则、积极引领社会良法向善的中国特色法治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建设的建设成果。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并非无垠之水、无根之木,它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共同发展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始终坚持用依法治国来指明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前进方向,以全面实现法治强国为最终目标,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为当前国家建设的重点。在充分尊重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发挥数字化时代的推动力,结合优秀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探索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为中国法治文明建设提供新动能,创造更新、更好、更科学的法治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由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转型的关键环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体现.网络社会治理以良法善治为宗旨,以人民主体为本质.本文透过"枫桥经验"适用及其所蕴含的人民性,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价值基准,奠定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作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的基本判断后,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党和法治的关系"这一法治建设核心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亦进入一个新阶段.服务于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已然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直接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为"四个伟大"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一、法治的成本分析(一)法治的自身成本。法治的自身成本是指立法、司法过程中所要付出的费用或代价,它包括立法和司法成本。1、法治的立法成本。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首先是良法之治;再次是守法之治。要有良法首先必须立法,而立法须花费一定费用,它包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命题既是建立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之治"成功的法治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基础之上,又是未来"中国之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坚持和完善法治体系的历史必然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体系日趋成熟和定型,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肩负着新使命与新任务,必然需要有新作为和新成效。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法治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作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要推动实现教育领域的良法善治,进一步加强教育立法,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和教育行政执法,构建高效的教育法治实施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作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要推动实现教育领域的良法善治,进一步加强教育立法,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和教育行政执法,构建高效的教育法治实施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从制度上讲,人类历史上尚未真正出现过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法治必须是制度性的良法之治与人民之治的高度统一,它不能仅仅是理论上的,或一种模式设计;它不可能是违背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恶法之治,或是排除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极少数人之治。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能够同时符合良法之治与人民之治两项条件或标准的法治国家(或社会)在过去不曾有过,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出现。而真正的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只可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某个历史阶段(成熟社会主义)产生,在一切私有制社会里,要么是恶法之治,要么是少数人之治,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法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