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于佼月 《中国教师》2024,(1):107-109
<正>研学旅行是衔接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创新形式,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研学旅行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直接影响课程的育人效果。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研究学习,是要学生“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ADDIE模型是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模型,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强等优点。研学旅行作为新兴的教育方式,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去课程化”的问题。文章将ADDIE模型引入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克拉玛依石油研学”为例,进行基于ADDIE模型的由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阶段组成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期提升研学旅行的实效性,为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瑞宝 《科幻画报》2022,(6):192-194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本文使用KOLB体验学习圈理论,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设计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研学旅行课程和评价模式。该研学设计活化了武夷山植被资源的研学价值,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李康康 《物理之友》2022,(10):20-22
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沿着伽利略探索的足迹,重演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乡村小学“互联网+研学”的背景和意义,揭示了当下乡村小学研学旅行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困境及其原因,总结了乡村小学“互联网+研学”实践模式的优势,并以淮安市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为例,介绍了“互联网+研学”实践模式的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其在开展研学旅行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以“书香大陈”研学地为例,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融合历史、人文、体验等多科目,通过充分挖掘研学资源的多重价值设计研学活动,依据学生兴趣设计研学方案,采用跨学科问题探究方式开展研学活动等途径,实现研学旅行中的跨学科融合教育。  相似文献   

7.
研学旅行线路设计影响研学旅行的效果。研学旅行线路设计需考虑安全、难度、景观典型性、研学目标等诸多因素。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线路对深入理解地理专题知识、提升学习效率、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丰富研学成果有显著作用。文章以白石山为例,依据当地特色自然资源设计不同空间、时间、主题、感知的研学旅行线路,为教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项目式学习引入研学旅行,围绕国情教育学习主题整体设计研学任务和目标,以思维导图和任务单为学习支架,关注过程表现和创意成果,引领学生展开“沉浸体验”式研学探究,在多元展评中厚积家国情怀,促进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9.
融入思政元素开展地理研学活动,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协同,提升地理研学活动的育人价值,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文章以“钢铁变形记”地理研学活动为例,探讨了将思政元素融入研学活动的价值、策略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红色研学旅行是指学校在组织学生集体研学旅行过程中,将“红色”与“研学旅行”进行有机整合,通过认识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等一系列活动,采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打造中国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爱国教育和历史教育。  相似文献   

11.
研学旅行融入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目标分类法,剖析研学旅行与课程思政融合机制,构建了“哑铃型”研学旅行课程思政模型,以地理研学为案例,设计了融入课程思政的研学方案,最后提出研学旅行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而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武平县梁野山研学旅行为例,揭示依托乡土资源开展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以学为主”的课堂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分享,共同体验,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收获。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主探究,同伴合作去获取新知。笔者参加云南省教科院组织的“以学为主”名师课堂小学数学课堂观摩活动。通过线上教研,刘环环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轴对称图形”、李玲丽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倍的认识”两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两位教师都充分放手,有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相似文献   

14.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学课程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以研促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目前研学课程的设计体系不够完善,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也缺乏实践操作的空间。基于以上现状,可尝试课内外知识的融通,充分发掘地域(古镇)资源,开发研学课程,寻求研学课程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找到“以研促学”的发展路径,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状况,具有诊断和激励作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文章以“花江喀斯特峡谷研学旅行”为例,将PTA量表法的理念和方法引入研学旅行的三个环节中,不断优化研学过程,提升研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科普研学活动往往存在“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学生在科普场馆的参观,也普遍出现“走马观花”或“碎片化学习”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促进科普研学活动的深度学习设计不足,正式和非正式科学教育资源的脱节错位。植物园为学生提供参与真实科学探究的场域,让学生在亲自观察、感知植物的过程中,学习植物学和生态学等科学知识,探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是植物学习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7.
研学旅行是一项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刘家峡水电站为例,设计了一套包括刘家峡水电站自然地理环境、大坝选址、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四大研学主题的地理研学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提升地理实践力、培养地理综合思维、形成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18.
随着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模式,其课程化建设成为保障研学旅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文章借鉴情境感知理论,结合旅游和学习情境,以“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研学基地”为研学场所,设计研学旅行课程,阐明课程设计思路,以提升学生研学旅行效果。为进一步保障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性,研究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评价标准作为综合实践取向,设计了研学旅行学习效果评价的标准和内容,以完善研学旅行评价机制的建设。研学旅行课程化是研学旅行常态化的重要路径,在不同领域体现着多元的价值属性,综合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主干,积极整合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围绕“探秘岳麓山”这一主题设计并实施研学活动,其流程具体包括前期准备、组织实施、科学评价及完善反思,以期为初中开展跨学科的主题研学旅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特色乡土文化包含丰富的地理教学素材,是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载体。依托福州特色乡土文化资源——寿山石文化,选择寿山国家矿山公园和三坊七巷为研学地,以“寻矿石”“访产业”“赏非遗”为研学主题,从研学准备、研学时间及路线选择、研学目标、研学任务及活动、研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引导学生探究寿山石文化形成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理解保护自然资源和传承非遗技艺对寿山石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培育学生的乡土意识和守护乡土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