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和谐的过程性体现为从观念和谐到实践和谐、从局部和谐到整体和谐、从初步和谐到比较和谐再到高度和谐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民生政治是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政治形态。民生作为考量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向度,具有整合政治生态的价值寓意。民生诉求是公共权力理性化对执政党的政治贡献,是政府善治与公共理性的价值厘定。善治回应为民生政治奠定了民主谱系,民生政治的建设过程有效诠释了执政之基、公共服务与治理回应的三维存在。同时,民生政治亦是政府理性和公共精神的继承与扬弃。民生政治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合法性注解,凸显了政治逻辑到法治话语的民生景图,人民民生到公民社会的善治理念,制度话语到文化自觉的运行规约,民生改善到政治认同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学视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是对西方现代社会人的观念的纠正和超越,但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人的自我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经济人到政治人,再到文化人,再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不断深化过程,表现在社会活动上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一起抓,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出人是社会发展终极目的的人本走向.  相似文献   

4.
李银霞 《考试周刊》2011,(31):179-180
价值认同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对社会核心价值从内心深处产生的认同,是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化的过程,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保证。价值冲突在大学生身上不仅在历时性上与现代核心价值出现了断裂,而且在共时性上与现代核心价值产生了冲突。思想政治教育是超越矛盾的重要途径,价值认同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作为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诉求必须以人性为基础和逻辑起点,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性的真正需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性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5.
民生是我国党政机关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主一直是人们建设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追求。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可分性,在深层次上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以民生体现民主,以民主保障民生,二者相互促进,是中国式民主与民生的主旨。解决民生和民主的关系问题,要重点抓好经济建设,这是搞好民生问题的前提;在发展民主的过程中,步骤要稳健,方式要得当,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改善民生、发展民主,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重要转变,得益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诸多路径获得了广大中国民众的高度政治认同。这些路径措施主要有:注重政治思想宣传和文化教育,厚植民众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大力发展边区经济,打牢民众政治认同的经济基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建构民众政治认同的法理基础;关切民生,赢得民心,构筑民众政治认同的社会基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增进民众认同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深刻的经验启示:坚强有力的领导是党增进政治认同的保障;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增进政治认同的关键;广泛的政治认同始终是党获取政治合法性的前提;更好满足民众诉求是党增进政治认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实现共同富裕贯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始终。从历史维度看,从小康社会到共同富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过程的战略演进。从价值维度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制度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目标的价值追求。从国际对比看,共同富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治理过程的实践方案。具体而言,应坚定不移以共同富裕引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民生实践,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基础,实现持续式的共同富裕。同时,应恪守以人民中心的善治发展要义,实现全员式的共同富裕;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围绕动态演进的民生建设,落实渐进式共同富裕和全方位共同富裕的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8.
杨峻岭 《学子》2015,(2):48-49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权力运作方式产生的一种肯定、接纳、赞同的情感体验,它反映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体现着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利益诉求。建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既是执政党维持其执政合法性,实现政治稳定、政治和谐的关键,也是增强公民政治忠诚感、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分析、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分析指导人们从实践到理论观念、到实践观念、再到更高实践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实践活动的真善美的统一,从而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课堂规则足一种由师生共同制定,用以约束师生行为的管理规范。它有两种境界:一种境界是靠强制力来约束师生行为的管理规范,这是课堂规则的低级阶段;另一种境界是规则已内化于师生的心中,形成了自觉行动的规则文化,这是课堂规则的高级阶段。实践证明.课堂规则由管理规范上升到规则文化的过程,就是师生渐进的价值认同过程。由此我们可以说,价值认同是规则文化形成的基础。价值认同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师生对班级核心价值从内心深处产生的认同,是班级核心价值认同化的过程,是师生个体发展与班级和谐的保汪。那么,如何才能让师生对规则做到价值认同呢?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从总体上来看经历了以下的变化:从理智取向到实践一反思取向再到生态取向。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人们从原来的关注教师个体的知识与技能、实践与反思,逐步发展关注到建设教师群体层面的相互合作方式上来。这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既体现相互协作,又包含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术”“道”“学”是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形态的重要维度。“术”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与方法论之维,它经历了从“感性之术”到“理性之术”再到“作为方法论之术”的演进与发展过程。“道”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依循与方向性之维,它具有“道理”“道路”“道德”三个方面的内涵。“学”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与科学化之维,它具有“学术”“学科”“科学”三重含义。从“术”经由“道”再到“学”,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从经验形态到理论形态再到学科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方式从工具思维到理性思维再到科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三者之间又存在着交叉融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主流文化认同与坚定文化自信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主流文化能够借助常识性价值系统在思想观念的输送和导引中进行观念整合。而这种文化的核心话语从“革命”到“发展”再到“创新”的演变,体现了它的价值主旨从以实现民族解放和政治认同为奋斗目标,到以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国家现代化为建设导向,再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利益作为时代使命的历史演进逻辑。于此之中,民众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成为确立文化自信的情感心理基础,而民众对主流文化的深度自信则为维护主流文化认同奠定丰润土壤。两者的持续互构,让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充满朝气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主体思想是这一原则的时代化体现。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实践中,人民不仅是民生建设的认知主体,而且是民生建设实践的主体,人民不仅是民生建设成果共享主体而且是民生建设的监督主体。这些民生建设主体思想,对于推动以建设民生型服务型政府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公平与正义为标志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居于首位,是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的核心,对学生成长起着导向作用。政治认同内在地包含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文化认同是对文化价值的一种肯定性判断,是对文化从接受、认可到自觉实践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与时俱进,建设和谐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和谐的角度出发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建构在“和谐”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和谐教育以“和谐”的理念作为出发点,以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为理论依据,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推行和谐的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人本关怀的有力体现,是教育层次的理想阶段,它着眼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发展,体现对人的关怀,使教育客体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以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指出:"政治认同不仅是一种政治心理倾向和态度,更是一种现实的政治行为,是政治活动实践的结果。"从这个定义可以解读出两层含义:第一,政治认同属于政治心理范畴,包含了心理倾向的主观意识特征,是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与认可。第二,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实践范畴,包含了内容结构的客观实践特征,是公民参与政治的行为。基于对政治认同概念的分析,笔者认为政治认同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  相似文献   

18.
“和谐”一词作为当下高频出现的热词持续已久,反映出人们对“和谐”境地的不懈追求。从“和谐社会”建设到构建“和谐校园”再到“和谐课堂”,折射出学校和教师在追求这一美好境地中寻找自身定位。和谐课堂是师生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寻找构建和谐课堂的途径是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要素的应然性角度,解析了大学生认同践行的内容问题;从认知提升、情操陶冶、意志锤炼、习惯养成等方法路径的使然性视域,探析了如何认同践行的问题;从内化到外化过程机理的释然性维度分析了认同践行的逻辑力量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华民 《文教资料》2010,(7):129-130
建设和谐校园是实践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本文针对建设和谐校园的问题.从树立和谐校园的问题,从树立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及和谐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了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