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思辨能力,就是由"思"和"辨"两方面形成的能力。何为"思"?就是想问题、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所谓"辨",就是辩证、辨别、辨认事物的过程和结果。先"思"而后"辨","思"中有"辨","辨"中有"思",思辨合一。历史思辨能力是指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历史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现实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一、立足教材,挖掘丰富的思辨素材立足教材,用好课后的学习延伸栏目,挖掘丰富  相似文献   

2.
<正>"思辨"之"思"即为思考,"思辨"之"辨"意为辨明。思辨,能够去粗取精,能够去伪存真。举凡世间之物态与真理,皆于思辨而明识或通志。作为教育者,理应思辨,唯有思辨方能领悟教育真谛,唯有思辨方能顺应教育本真。姑且回忆个人教育经历的些许案例,仅从案例角度发现思辨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提了出来。一时间"思维发展与提升"成了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笔者也在教学中反复思考、不断实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方式、方法。下面就围绕"创设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辨",交流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4.
思辨,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语文写作能力的参考标准之一,更是平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因此对思辨性写作的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思辨"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即纯理论的抽象思考,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蔡守江 《广西教育》2012,(29):27-27
所谓数学思辨就是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其在表现形式上分为隐形和显性两种,隐形思辨就是学生内心的数学思考、分析和判断,显性思辨就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让数学课堂充满思辨是我们的追求,抓住思辨的根本,内“思”外“辨”,圆融共生。  相似文献   

6.
孙蓉 《广西教育》2014,(45):105-105
正针对教材文本内容,科学设计讨论话题,积极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参与辩论的热情,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俗话说"理不辨不明",数学教学正是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敞开思维,深度探究数理问题,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下文笔者就如何设计讨论话题、正确引导学生讨论并科学评价学生思辨活动谈三点看法。一、发起思辨,创设数理探讨情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  相似文献   

7.
语文有没有逻辑?语文讲不讲究思辨?在这样的疑问中,我开始了关于语文思辨性和培养思辨能力的探寻。所谓"思辨"是指同"经验的思考"相对,指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只进行纯概念和纯理论的思考[1]。它包括分析、推理、判断及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析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目标应着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审视的习惯,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8.
伴随现象教育学、教育人类学、批判教育学等思潮的兴起,教师教育的哲学之思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和思维场域。教师进行哲学之思,成为有"思"的教育者,是教师理论建构和实践运思的逻辑起点,更是教师哲学价值思辨和哲学素养的必然诉求。文章从教师哲学理论之省思、哲学价值之辨思、哲学实践之运思、哲学素养之探思四个维度进行分析,阐释了教师哲学是教师对其职业进行探索与反省所凝练出来的一种爱与奉献、批判与传承的精神存在,最终关注个体与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要真正达成传承与理解传统文化的目标,自然少不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尤其是不能缺少学生的"虚心涵咏,切记体察",唯如此,方能使之学了入脑,留存于心,化之于行,融于生命。作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一的审辨思维,可以帮助我们铺设一条通向深度学习的阳光大道。审辨思维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作为一种反思性思维,它强调经过审慎思考并  相似文献   

10.
<正>"五思"教学模式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思维→自学感知,诱导思维→活动探究,合作辨思→学以致用,训练反思→知行合一,践行拓思"五个环节开展活动的教学模式。"五思"教学模式是一个各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与思维能力为核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打造活力课堂。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节高效的课堂,一节能让学生流连忘返的课堂,必定是一节动态课堂、一节"活"的课堂。笔者试以"影响价格的因素"为例,带领大家领略一下"五思"教学模式的三个魅力。  相似文献   

11.
思辨能力强弱是学生数学素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拥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是信息时代对数学人才的要求。然而现实中学生的思辨力脆弱不堪,表现为无动于衷、惰性等待、思维混沌、手足无措等。小学生的数学思辨应该是基于问题的全局性思辨、基于观点和答案的批判性思辨、基于数学知识层面的认知思辨和基于数学方法策略的智慧思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教育智慧,既要促其内"思",还要导其外"辨",更要教其圆"巧",三者相辅相成,使数学隐性思辨与显性思辨得以圆融共生。  相似文献   

12.
<正>《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问、思、辨"是为学的重要方式与路径,质疑、思考、辨析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思辨,即思考问题条理清楚,说理明白;求真,即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思辨是求真的必由之路,求真是思辨的终极目标。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问题设计、问题思辨,引领学生质疑,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进行辨析。数学问题设计的条理性、思辨  相似文献   

13.
<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下册中共占三个单元,从感受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到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辨析质疑的审辨思考,再到论析、研讨,教材在思维提升方面呈梯度编排,符合人的思维认知发展过程,体现了内在逻辑性。设置这个任务群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引导学生理清思维过程,掌握思维方法,发展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如何在该任务群的教学中达成这些目标呢?  相似文献   

14.
<正>有人说"哲学是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哲学的使命在于对上下四方的探索和对古往今来的追寻,并在这种探索和追寻中为人类提供生活的航标,展示思维的行程。哲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沉思、提问和解答。哲学之美在于思辨,哲学的发展离不开质疑,哲学是思,是辨,是追问,是对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关系问题的思辨与追问。笔者试通过思辨和追问,探讨《生活与哲学》两组概念蕴含的深刻含义,展示哲学之美。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应着眼语言文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在对比学习中,着眼文本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发展学生思辨能力,为学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潜心会文、静心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学生提取信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等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质疑思辨、多元意见、批判创造等审辨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是用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刖分析的一种能力,思辨能力是一种人在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掌握科学的思辨方法,对于学生分析、利用信息.自觉抵御社会的小良现象.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语文学科应该"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强调理性和严谨",要求学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所谓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考就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就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便是思  相似文献   

18.
杨军  张弢 《教育教学论坛》2020,(17):149-150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随着"微课"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技术的飞速进步,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正在慢慢发生改变,"微学习"正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虽然与传统学习方式不同,但为提高学习效率,"微学习"的目标应和传统学习目标基本一致,应以知识积累和思维认知能力的共同提高为最终目标。该文将引入传统理论如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米特斯特拉斯和米勒的知识观以及鲍姆加特纳的思维理论等进行阐述,阐明"微学习"首先应该完成基于思维思考过程的个人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构建,达成一种思与知双位提升,最终上升至智慧的层面。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思辨力?"中国批判性思维学科"第一人谷振诣认为,思辨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教学材料是学生数学学习思辨的对象,也是引发思辨的根本.聚焦学生数学学习引发思辨,教学材料的基本要求有突出数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开启学生思维操作,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主要类型包括引领驱动学生数学学习展开思辨的数学问题、推动学生数学学习比较与辨析的数学变式、引发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课堂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