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非正式学习是中小学教师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当前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面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式单一、城乡教师非正式学习存在较大差距等现实困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主体、内容、时空等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在这一影响和推动下,混合学习、跨界学习、网络社群学习必将成为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2.
“数字布鲁姆”对网络非正式学习环境构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正式学习是知识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形式。各种新的教育理论、信息通讯技术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都为非正式学习的发展及其学习环境的构建带来了新的契机。"数字布鲁姆"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与时俱进的成果,是在数字时代的修正与更新,对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及其环境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对"数字布鲁姆"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网络非正式学习环境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详细阐释,以期提高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非正式学习成为个体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非正式学习效果是当前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及个体交互程度是影响网络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因素。结合互动深度量表、学习共同体基本特征、互动知识建构和虚拟学习社区三角形理论模型建构的大学生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深度互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近2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参与频率最高的网络社区依次是QQ空间、SNS社区、微博、各种贴吧及论坛等非专业性社区;在参与网络社区的过程中,大学生形成了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并总体上呈现出积极的互动趋势。活动形式的丰富程度、资源的共享性、活动主题的新颖性、专业性、活动内容的发散性、以及知识检索与管理功能等知识性维度因素;友好的用户界面与体验、开放的作品上传功能等技术性维度因素;成员间的平等性与归属感、互动的规范要求、奖励机制等社会性维度因素,对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深度互动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语"非正式学习"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40年代末进行的"非正式教育"。它指的是学校课堂学习之外的学习,是学习者在非正式的学习时间、地点,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进行的学习。它与由学习机构发起的、基于课堂的、组织严密的正式学习概念相对应。"非正式学习"是常见的,又是不知不觉的,往往不被人们关注。它有几个基本特征:(1)偶发性和随意性。它蕴含于日常的生活和实践中,与生活互动和相容,可以发生在除学校课堂学习以外的任何时间和地点。(2)多元性。它获取知  相似文献   

5.
实践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网络非正式学习存在个人特征差异、观念与实践脱节、学习事实障碍等问题。其中,网络非正式学习的学习事实存在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学习方式不适应、服务正式学习的意识不强、网络学习平台选择与应用缺少指导、信息处理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匮乏、自主学习监控能力薄弱等方面,因此,要从个人、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促进大学生网络非正式学习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国外Facebook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cebook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网络社区,它为开展非正式学习和社会化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在介绍Facebook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非正式学习理论和社会化学习理论为指导,分析了Facebook与教育的结合点,展示了Facebook教育应用的成功案例,并对未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Web2.0的到来将引领学习者去适应一种新的学习主流方式——非正式学习,一时间,依赖先进的网络技术来构建网络非正式学习网络环境就成了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在归纳总结多种非正式学习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新定义,进一步对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做了概括,对其有效性做了分析,在相应的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Web2.0的非正式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8.
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正式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具有灵活、高效和便捷的特点.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的形式对我校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现状和需求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我校大学生普遍忽视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少部分同学能有效地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非正式学习,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非正式学习的认识有很大差异.采用多元化的策略全方位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非正式学习,对于提升我校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技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中华  顾高燕 《成人教育》2019,39(10):15-18
非正式学习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与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同等重要,已成为成人学习的一种普遍形式。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地影响着成人非正式学习,带给成人非正式学习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以重大变革。文章基于自媒体成人非正式学习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基于自媒体的成人非正式学习的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了自媒体时代成人非正式学习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教师非正式学习是教师在正规培训之外所进行的所有学习活动。教师非正式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有助于填补正式学习的缺口;有助于拓展教师学习的资源。教师非正式学习主要有"由教师个人发起的非正式学习"和"由人际互动促成的非正式学习"两种形式。要促进教师非正式学习,就必须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为教师非正式学习提供学习时间、空间的保证;赋权于教师;建设合作信任的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11.
Web2.0环境下,各种社会化网络应用实践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各种社会化学习形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环境。技术支持的非正式学习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大学生可以在web2.0环境中寻找学习导师,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在线实践社区中学会合作、探究学习。为了促进大学生的非正式学习,我们要加深了解非正式学习的价值,明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联系,创造多元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探索新技术并引领学生使用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Collegial sharing and reflection about practice has been widely suggested as an effective form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has the potential to foster this professional learning through online community environments. Whilst the potential of self-sustaining online teacher communities to support professional learning through reflective sharing of practice is recognised, the journey to realising this potential is not straightforward. This paper identifies two key aspects of school culture that are acting as barriers on the journey—schools do not adequately value collegial reflective sharing of practice, and classroom teachers do not use online communications tool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ir professional practices. The paper suggests a framework for maximising participation in online teacher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3.
相对传统教师发展的范式,即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校本教师发展强调教师为改革的中心,教师发展应立足于教师工作的环境和脉络之中,以课堂和学校为本位。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则关注教师发展的脉络化,强调通过在学校中建构专业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学习和实践的共享,从而提升教师质素,并实现学校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校本教师发展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学校脉络这一平台上实现融合,教师在学校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之脉络中,借由分享领导、集体学习、共享实践,并最终形成教师发展的学校本位之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discusses whether the very act of accessing online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may itself foster stu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to a learning community. The article reports and reflec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Brookfield’s critical incident questionnaire (CIQ) in postgraduate courses delivered online in 2008–2010 through 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in Australia. The anonymous CIQ is designed in part to access students’ views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was deployed as part of an ongoing interest in quality teaching. The article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deploying the CIQ in online learning spaces and concludes with some reflections on unexpected opportunities thoughtful CIQ deployment may provide. The practice of sharing students’ anonymous responses may have helped to foster students’ sense of a shared learning community. This may be particularly valuable in an asynchronous online learning context where students are typically geographically isolated from one another.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professional learning taking place in a teacher-created online community. In particular, this aimed to explore how teacher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learn in an online commun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eachers usually began as observers, reading others' postings and using contributor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moved to collaborators, posting their comments on teaching resources and discussing their problems with other teachers, and then to contributors, sharing their teaching resources with other teachers and providing information, advice, and help to other teachers. As they participated in the online community at different levels, teacher learning took place in multiple ways including learning through tryout,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and critical reconstruction. Yet, not all teachers moved toward full participation in the online community.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remained as observers and their lack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negotiation of meaning constrained teacher learning. For the online community to be a fertile ground for teacher learning, more emphasis needs to be placed on the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hared practice, rather than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goo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6.
构建教师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对于完善未来国家在线教师教育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借助互联网技术营造的网络学习空间,通过共同学习、资源分享、沟通对话,有力地支持教师学习者获得拓展个人专业学习边界的机会.构建教师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将赋能教师合作学习,丰富教师跨界学习路径,提升教师群体归属感,激发教师自我变革动力.应紧密结合网络虚拟空间的特征、教师专业学习的需求以及共同体的核心内涵,从技术性要素、认知性要素和社会性要素三方面着手构建高效的教师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网上授课在全球各教育机构尤其是开放和远程学习机构呈迅猛发展的态势。网上学习为远程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他们分享感受,共同协作。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网上学习较独立学习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斯里兰卡开放大学教育系利用Moodle学习系统开设了“作为教育技术人员的教师教育者”网上课程。课程设计使用协作学习模式,为远程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学习者借助学习资源和教师的引导完成学习和评估任务,通过讨论会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并共同分享感受。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设计者、教师以及学生在网上学习环境中共同加强社区构建所实施的具体策略和技术进行了调查,并进一步探索了社区建设对远程学习者即网上学习的初学者的影响。本文同时讨论了建构网上学习社区的发展进程并强调了设计者、教师和学习者在成功创建网上学习社区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主要阐述了当代远程学习的变化特征,其中包括学习的情境化、学习共同体与实践者共同体的结合、混合培训的运用等;同时,本文还对传统远程学习和现代在线学习环境下的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各种模式进行了介绍.本案例中,学习资源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即存在的技能、持续性的更新,以及全球化技能的发展.结合中小企业本身特点以及上述所提及的方面,为我们发展和清晰地表达一个中小企业持续性专业发展的框架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个框架,在线学习共同体与离线的实践者共同体相结合,可以促进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专业认同度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虚拟社区作为一类重要的泛在学习环境,以其平台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知识的共享性已成为当前重要的一种非正式学习环境。虚拟社区中学习的有效性是实现个体知识建构与群体智慧共享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基于虚拟社区学习的研究现状,分别从理论框架、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与有效学习评估等方面就虚拟社区有效学习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梳理与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