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现代训练和比赛的负荷向运动员提出了特殊的体力要求,例如:现在滑冰运动员一年的平均体力消耗要比1962—1963年的指标高4—5倍。很多外国游泳运动员年训练量达到3500公里。每天两次至三次的游泳量达到15—25公里,而且强度也明显地增加了。自行车运动(公道)一年的训练量平均达到30,000—35,000公里。划船(单人小船)为7000—8000公里。训练和比赛负荷量与强度的提高延长了恢复期限。大运动量训练的后作用要延长几个小时甚至几昼夜。因此在研究早期恢复的同时研究晚期恢复也具有很大的意义。在目前运动过程的完善,是由于控制  相似文献   

2.
三、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现代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训练的特点:是训练量大,训练强度高,一天进行两次训练,总时间有时长达6个小时以上。比如日本马拉松名将一濑古利彦,每天要跑35—40公里。现代马拉松训练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重点突出大里程训练,澳洲、日本运动员被广泛接受,他们每周训练量为210—250公里,如克莱顿准备期达280—350公里。另一种是重点抓质量训练,如欧美运动员,他们是在越野跑的基础上增加场地训练。他们重视强度训练,训练量低于澳洲运动员,萨拉扎尔每周为110—130公里,罗杰斯为160—230公里,汤普森为160—200公里。总之,坚持长期的科学训练,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基础。在我国马拉松运动员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内蒙为代表的耐力型运动员,一种是以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罗马尼亚女子中跑运动员在各次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战绩,涌现出一批世界水平的优秀选手。罗马尼亚女子中跑的训练特点是一切为了提高技能水平。在训练量方面,罗马尼亚运动员比其他国家女选手要大。一般认为,年跑量:800米运动员为4600公里+500公里=5100公里,1500米运动员为5000公里+500公里=5500公里。罗马尼亚女选手均超过以上指标达500公里。在训练强度方面,罗马尼亚专家们与一般传统的中跑训练观点不同。传统的训练观点认为,随着训练量的增加,训练强度应降低,而罗马尼亚选手是训练量大。训练强度亦大。甚至在重大比赛季节,她们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都很大。例如著名女运动员麦列什斯库1978年  相似文献   

4.
从生理应激谈大强度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科学的迅猛发展,必然导致训练方法上的改变。当前在世界高水平的运动员训练中,人们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越来越重视坚持大强度训练了。 在世界体育运动发展史上,60年代和70年代是大运动量时期。统计数字表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际上高水平运动员所完成的运动量总数已达到和接近极限水平,以80年代和60年代相比,不少周期性项目的年训练量几乎翻了一番。例如中跑训练量从3000~5000公里增至6500~7500公里,训练次数从200~220次增至500~550次。我国的竞走和中长跑的训练量更是达到了周训练量220~240公里的令人惊异的地步。根据这些数字指标,人们要想再进一步提高训练量的可能性已不太大。所以,在数量指标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为了促使运动成绩的继续提高,很自然,人们就把矛盾的焦点对准了如何进行系统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游泳运动员的)优异成绩的水平,一般来说必须稳定或者逐步降低训练量,同时使训练强度达到极限。对于长距离项目的运动员来说,采取的方法是稳定训练量;对于短距离项目运动员来说,则是逐步降低训练量。有些高水平运动员试图通过提高训练量使成绩达到新的飞跃,但通常都没有取得成效。改变各类训练手段的比例关系,也有助于保持最高成绩水平。在大大降低训练量(每周40~60公里以下)的情况下,许多男子短距离项目运动员的力量训练量,与争取达到最高成绩水平阶段相比大为提高(每周达9~11小时)。瑞典的彼罗·阿尔维德松和彼罗·约翰松,美国的詹姆斯·蒙特戈麦里和威廉·贝列特,以及阿列克塞·马尔科夫斯基,都认为他们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十年,中长跑成绩提高得非常快。在实践中,为了改善运动员的成绩,教练员往往只是以大训练量、低强度的方法来改善成绩因素(即按照吸气负荷模式),其实这种简单的增加负荷的方法是不够的。要创造一个新纪录,运动员要进行许多训练和持久的训练,而且在达到纪录以后,还必须再一次提高负荷。  相似文献   

7.
前庭感受器的稳定性直接反映帆船运动员的控制能力。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测试法,对帆船运动员大负荷专项训练前、后两个阶段进行了前庭器官机能稳定性的测定。研究发现运动员在大负荷专项训练后,前庭器官机能的稳定性不仅没有受到破坏,反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帆船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巩固和提高必须要有大负荷训练量的配合。  相似文献   

8.
55公里越野与26公里竞走训练量是很大的,毫无疑问对运动员心脏血管系统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对这样大的量,运动员心脏反应情况如何,训练后经过多少时间恢复,是我们要观察的内容。共检查4名马拉松运动员和2名竞走运动员,年龄在21—26岁,平均年龄23.6岁,训练年限1—4年。观察了马拉松运动员安静时(55公里跑前当天早上)、55公里跑后1分钟到4分钟,及跑后18小时、42小时早晨安静时9导心电图;竞走运动员26公里走后1分钟到4分钟,及走后13小时、38小时、62小时早晨安静时9导心电  相似文献   

9.
西班牙著名的马拉松跑训练专家何塞在研究了世界所有高水平马拉松选手的训练状况后,得出以下结论:高水平男子马拉松选手的每日训练量最低为20公里,最高为35公里.其中大多数人的全年训练量,每周训练课次数最低为10次,一般在开始准备参加马拉松跑比赛的训练之后,在5~6年期间逐步达到最高训练量.年龄20岁、1500米跑个人最好成绩接近4’20”、3000米成绩接近9’15”的女运动员,通过一年的专门训练,就有可能在马拉松比赛中取得成功,成绩可达2:40’之内,不断变换训练地点,对女选手能产生良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世界游泳运动自七十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国际游坛新人辈出,各项纪录接连不断地被刷新,训练方法也不断改革,下面介绍游泳训练的趋势:一、高级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大大提高:目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年训练量达到了250—300万米,专项训练强度也大大增加,基本训练量比较稳定,而更加注意提高训练质量。  相似文献   

11.
虽然女子中跑运动员的训练量和训练特点已接近男子,但是采用这种训练量还应具有严格的个人特点。这是由女子的生物学规律所决定的。 女子的机能能力具有某些个体差别,这些差别既表现在机体对体力负荷的反应方面,也表现在适应能力变化方面。但不管怎样,它首先与女子生物  相似文献   

12.
现代体育的特点是训练量和强度特别大,这就对运动员的机体(包括肾功能)提高了要求。从尿成分的变化可评定运动员的肾功能。因为通常是在体力负荷后检查尿,所以如果出现了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时,一般认为是对体力负荷的生理性反应。但在最近时期的文献中,开始有了运动员肾病和运动员在安静状态时尿变化的报道。人们对长期以来把运动员的尿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训练过度问题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不断增加,其目的在于提高运动成绩。不少运动员往往想模仿与高水平运动员有关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以及其它一些指标,而忽视了并非所有运动员都能承受同样训练负荷这一事实。在不考虑先天素质和增加训练量前提的情况下,肌体是很容易超负荷的。  相似文献   

14.
力量训练能保证速度滑冰运动员有机体适应现代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大负荷的要求,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潜力,使有机体的运动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认为力量训练可以概括为一般力量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两种类型;在发展绝对力量的训练中要注意负荷量的增加,训练的特点负荷强度大(75%~100%),每项训练完成的组数多(5~8组),每组重复次数少(1~6次),每组训练的间隔时间为3min,采用大强度训练法训练时需要很大的体力和心理准备,还应具备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恢复手段;发展速度力量的方法一般采用本人最大负重的40%~70%的强度,兼顾力量和速度两方面的发展,练习中应尽量体会最大用力和最大速度感,一般每组重复5~10次,完成3~6组,组间间歇时间2~3min,提出爆发力训练负荷等级与重复次数以及极限用力的百分比关系;大强度间歇循环训练是提高速滑运动员力肌肉耐力的主要方法,该方法练习重复速度要快,采用最大力量50%~80%的负荷,重复在10~30次之间,间歇时间应是用力时间的2~3倍。  相似文献   

15.
以朱晓琳备战伦敦奥运会赛前训练安排和训练内容及负荷结构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马拉松训练特点,探索马拉松训练规律.结果表明:1)朱晓琳伦敦奥运会赛前63天的训练,包括平原基础阶段28天,高原训练阶段40天.2)平原准备阶段的总训练量为1 028km,总课次为54次,日平均训练量38.1 km,80%无氧阈强度以下训练课次安排最多,占总课次的61%,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48%;其次,安排多的为85%~90%和90%~95%无氧阈负荷强度的训练安排,分别占总课次的17%和15%,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24%和21%,没有安排100%无氧阈强度以上训练课.3)高原阶段的总训练量为1 271 km,总课次为80次,日平均训练量31.8km,80%~85%无氧阈强度区域训练课次安排最多,占总课次的51%,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45%;其次,安排多的为80%无氧阈强度以下负荷的训练安排,占总课次的19%和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17%;85%~90%,90%~95%无氧阈强度区域训练课次分别占总课次的10%和8%,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14%和12%; 95%~100%及100%无氧阈强度以上训练课次的安排分别占总课次的8%和5%,训练量占总训练量的11%和2%.  相似文献   

16.
前言综合训练是大运动量训练的产物,五十年代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年训练量在100万米左右;六十年代增加了一倍,年训练量达200万米左右;七十年代的年训练量在200万到300万米之间,有些国家甚至超过这个数字。随着训练量的增加,训练方法也起了很大变化,就水上训练而言:五十年代多采用单一训练,所谓单一训练就是指冬训练耐力,夏训练速度耐力,赛前练速度  相似文献   

17.
由于现代竞技运动的残酷性,击剑对训练运动员的要求正日益增高,运动员的训练量也越来越大,因而一些加速其机体运动能力恢复的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在下一次训练负荷时,机体工作能力还未恢复,那么新的训练负荷就会很大程度上妨碍机体的恢复进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过度紧张,过度训练,以致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呈较长时期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据俄罗斯《田径运动》1999年第5~6期报道,不久前,俄罗斯专门召开了研讨长跑运动有关问题的“圆桌会议”,来自莫斯科等地的20多位著名专家。教练、学者、医生参加了会议。 在研讨会上,俄罗斯国家队总教练瓦列里·库利钦科论述了80年代至90年代长跑运动员训练中的有关问题。他所列举的前苏联和俄罗斯优秀长跑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的负荷量和强度的数据表明,目前运动员的负荷量和强度,比过去运动员的负荷量和强度低50%~60%。例如,现役运动员阿勃拉莫夫的全年训练量为6056公里,强度较大的训练量(每分钟心率140…  相似文献   

19.
赵鹏 《体育科研》2013,(5):67-71
目的:对国家男子举重队重点队员在2012中国举重锦标赛(奥运选拔赛)和奥运备战赛前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控,总结现有的赛前训练的模式,为教练员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身体反应、修订训练计划和调整训练负荷、保证运动员在大赛前机能处于良好状态提供参考。方法:在国家男子举重队2012年奥运选拔赛和备战奥运的赛前期,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对国家队5个重点级别,6名运动员进行训练监控。结果:奥运选拔赛前的训练模式为赛前第2周训练强度和负荷达到最大,之后训练强度和量缓慢降低。奥运备战赛前的训练模式是大强度大负荷周与小强度小负荷周交替出现,总体呈下降趋势。选拔赛的赛前模式优于奥运备战的赛前训练模式。结论:两次赛前训练结果比较发现,锦标赛赛前训练模式优于奥运备战赛前训练;训练强度起始较大随后缓慢下降,整体训练负荷较稳定的训练可以保持运动员在赛前训练阶段的生理机能的稳定,同时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爆发力,增强竞技状态;强度中等、训练负荷较大且整体训练量呈波动趋势的训练易于给运动员造成一定的身体不适,引起运动疲劳的积累,导致赛前竞技能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20.
13——16岁的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量不断增长,训练课专项化表现得更加突出。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对这一年令足球运动员机体组织在大运动量训练的进展和适应性反应的研究,引起了一定的兴趣。当然,在肌肉紧张活动条件下,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