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乙己》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这篇小说自发表至今已有89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不少人依然认定:“孔乙己的悲剧告诉人们,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性。”因此,这里就有一个对小说主题的再认定问题。孙伏园先生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说,《孔乙己》深  相似文献   

2.
《孔乙已》的主题多数资料都认为是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就会发现:这种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关于鲁迅名篇《孔乙己》的主题,目前流行的说法,一是说只批判封建教育,使人觉得立论偏颇,二是说控诉封建制度,又令人感到远离作品实际似乎比较空泛。即使水平高的学术专著也未能例外,如:“关  相似文献   

4.
正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是这样来描写阿长之不雅睡相的:"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鲁迅用汉字"大"来描写阿长的睡相,究竟运用了什么修辞方式?人教版八上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有一段话这样表述——文中反复描写阿长的睡相,那是静态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有近千人参加的中学语文教改研讨会,上一位颇有名气的老师上了一堂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导读示范课。导读伊始,师生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师:孔乙书己叫什么名字啊? 生众:(七嘴八舌,有说“叫孔乙己”的,多数说“没有名字”。) 师,孔乙己确实没有名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某:从课文看出来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师:对了。孔乙己中绰号,不是名字。鲁迅作品中还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孔乙己》自发表至今已近百年,主人公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之后塑造的第二个病态社会里的经典中国病人形象。《孔乙己》尽管隔着久远的时空,却依然无法阻挡它那迅速而又逼人的深刻性。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一文中说: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  相似文献   

7.
关于《孔乙己》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如现今使用的五省(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孔乙己》“控诉了腐朽的科举制度的罪恶,鞭挞了丁举人之类地主豪绅的冷酷和暴虐……。”另有一说则断定,“小说描写了一个倍受封建教育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终日被人取笑作乐的悲惨命运,沉痛地提出了一个改变人民群众身上昏迷、麻木的精神痼疾的严重社会问题。”(陈根生《语文教学通讯》1984年第九期)  相似文献   

8.
许多动作片中,当需要格斗一分上下的时候,编导们总是十分注意格斗的"规则".譬如一方有枪,而另一方没有枪时,即使那个没枪的人罪大恶极,有枪的那位总是会丢下枪支,潇洒地说:"我们要来个公平的生死之战." 然后就努力开打了. 喜欢这样的场景.如果那人凭着优势开一枪,也就没有什么悬念了,影片的观赏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9.
易文杰 《中文自修》2012,(11):36-37
广州的春天就是这样,一朝春光明媚,一朝春寒料峭,一朝春风得意,一朝风言风语——我是说,疯言疯语的孔乙己迈进了课室。初三(1)班的同学都抬起了头,原本铺天盖地的喧闹声变成一片潮乎乎的死寂,连勤于扫地的"活雷锋"都放下了扫把,像个被揭穿的特务般直愣愣地盯着孔老师——孔老师迈进课室的这一步,不仅仅是他的一小步,而且是改变人类的一大步!你知道,课室的地板也是坑坑洼洼  相似文献   

10.
初读《孔乙己》,觉得鲁迅先生让孔乙己扮演了一个“小丑”的角色:孔乙己死要面子,是咸亨酒店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迂腐又以设问句做标题,引起思考,激发读者兴趣。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孔乙己是“小丑”,他的悲剧看似自食其果———初读感受。喜卖弄学问,竟然不合时宜地想要告诉小伙计“回”字有四种写法……总之,初读时我感觉正是孔乙己自身的“小丑”行为导致了他的悲剧。细读《孔乙己》,便发现事情并非这么简单,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很发人深省。孔乙己善良:将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子们享用。我想那些慢慢踱进…  相似文献   

11.
初语六册第四单元是戏剧单元,其中歌剧《白毛女》有不少参考资料说它为悲剧,真是悲剧吗? 我们知道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所谓“悲剧”,是以描写正面主人公和现实环境之间的冲突,以主人公的失败、受难或死亡为结局的。其基调是庄重和严肃的。而“喜剧”又是以讽刺或嘲笑生活中的坏人坏事或缺点错误,以引人发笑为目的的。其基调多半是轻松或滑稽的。“正剧”又不同于以上两种,它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亦称“悲喜剧”。这种戏剧是以普通人物为主人公,接近于日常生活,既有对正面人物的颂扬,也有对反面人物的批判,它也描写正面主人公和环境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一份资料上见到这样一道题目: 《天朝田亩制度》之所以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主要是因为A.它主张“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B.它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C.它建立了“圣库”制度D.它主张“不论男妇”,人人平等给定的答案是B,即认为《天朝田亩制度》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我”在咸亨酒店的见闻截取孔乙己的生活片段加以描写的,同时也打破了小说叙事的传统结构形态,使其由“时间链”式变成“横截面”式。小说围绕“我”的“笑”和“我”看到的“笑”来叙事,“笑”字在作品中出现了十多次。其实仔细分析,可以把“笑”分成四类: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一种沟通,历史的残缺与完美,现实的动荡与平静,世界的无奈与精彩,生活的苦涩与醉人,无不在阅读中相互融合,又相互分离。阅读是一种明悟,无论是家有诗书还是窖藏老酒,无论是古韵京腔还是真草隶篆,无论是轩辕古藤还是华夏新枝,无论是百家经典还是大众俗语,没有阅读便没有睿智,没有深邃,没有长袖阔带的文气,没有风流的洒脱。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我”在咸亨酒店的见闻,截取孔乙己的生活片段加以描写,同时也打破了小说叙事的传统结构形态,使其由“时间链”式变成“横截面”式。小说围绕“我”的“笑”和“我”看到的“笑”来叙事,“笑”字在作品中出现了十多次。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是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小说,有着鲁迅终其一生都抹不去的思索和寄寓。历来对《孔乙己》的探讨,人们更多地侧重于把孔乙己作为一个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实际上《孔乙己》这篇独特的作品,是鲁迅在为我们描画封建社会末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和他们的境遇,反射出几百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落魄读书人的悲剧命运,酒店众人及至整个社会对待末代知识分子的态度。鲁迅意在表现这末代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并通过这种生活的不幸和悲惨,促使人们觉醒。  相似文献   

17.
假期里我看了《儿童十万个为什么》一书,书中有篇文章说:“金鱼缸中水草叶上的气泡是氧气。”对此我感到好奇,我想,要是把这些氧气收集起来,像老师那样做个氧气助燃实验多好玩啊!结果我收集到的气体没有实验室制取的氧气那样的助燃效果。我怀疑水草上的气泡里一定含有别的气体。我去请教老师,老师说:“二氧化碳气易溶于水,也易从水中分解出来,可能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气吧,你做个实验检验一下。”于是我做了下面两个实验。  相似文献   

18.
初中化学课本(p.18)在描述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时写到:“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物熔化后溅落下来,证明燃烧时放出了大量的热。……”  相似文献   

19.
《黄鹂》一文的主题是什么?语文教学参考有三种说法: ①保护环境:“呼吁人们要爱护鸟类,保护环境,为鸟儿们创造一个舒适欢愉的美好家园。”(《素质教育新教案》) ②反思现实:“说的是黄鹂,讲的是艺术。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已的长衫描写,作为塑造形象揭示性格的点睛之笔,可谓力透纸背、_入木三分。确实,如果鲁迅先生只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不写其穿着长衫,就很难简明地揭示出主人公思想意识和其所处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奇峰般地凸现出他迂腐寒酸的性格。这长衫是人物灵魂的标签,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广告。但作者在对孔乙已断腿后的描写中,这件举足重轻的长衫却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