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雨散文与语文教育成都玉林中学李镇西余秋雨散文正以博大的文化内涵、恢宏的篇章构架和恣肆的激情文采日益折服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它不但唤起了读者对中国文化、人类文明的重新认识,而且也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创新提供了杰出的范例。多年来一直呼唤改革,呼唤开放的中学语...  相似文献   

2.
在九十年代中,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发表引起了中国文坛上十分巨大的轰动,开创了当代散文史的新范例,其散文语言注重节奏的合拍、韵律的谐美、句式的整齐,堪称中国当代文化的榜样。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著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散文作家中,余秋雨无疑是独特的,是个性的。如同《文化苦旅》"作者简介"中所说,余秋雨是一位艺术理论家,是中国文化史学家,同时也是散文作家。虽然散文并非余秋雨先生最擅长的文体,但是因为他在艺术层面上深厚的积累以及对我国史学的研究和了解,使其散文非常的严谨、深邃,同时也略带有艺术的美感。基于此,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以期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着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兴趣。笔者试图就余秋雨散文的主调,即作家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诸方面,来分析余氏散文,以及这种散文所呈现出的独特的美学风范,即历史沧桑之美。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0,(A5):33-34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内在要求,更是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更深刻、更广泛、更符合中学教学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资源的重要举措。中学教师应结合中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知特点,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提升中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敏感度,进而凸显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其次,简单分析了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意义;再者,进一步讨论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最后,探讨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传递给下一代人,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传递给下一代人,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品读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文化散文,很容易触摸到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忧患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精神特质之一。作为文化史学者的余秋雨先生,面对民族文化在商品大潮和全球化语境冲击下的艰难处境,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有文化良知的中国人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忧患意识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和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惋惜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徐强 《现代语文》2007,(9):37-38
从对余秋雨散文褒贬不一的评价入手,结合余秋雨的生活和学术背景,我们往往能够在他的文化散文中发现隐藏不住的文化动机一一对“健全人格”的追寻。找到并肯定这个文化动机,是我们认识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是九十年代文坛上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文化涵量大、涉及面广、视野开阔,具有深厚的意蕴,堪称文化散文。本论文就是从人生意识、文化人格、人类归宿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余秋雨散文对文化的观照问题。进而阐述了余秋雨正是在文化与文学的交融中,努力实现着一个文学家的职责。  相似文献   

11.
阐述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探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剖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育的创新策略,以期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散文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蕴涵和对人文精神的张扬,成为了9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道亮眼景观;而忧患意识,则是余秋雨散文里贯穿始终的精神特质之一.先秦以降,中国文人学者的价值取向历经曲折流变,而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正是源自作家对学者自身使命的自觉承担;这种忧患意识以对个体生命和民族历史文化命运的反思为基点,内涵复杂和立足历史、指归现实是其两大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是余秋雨先生的精心创作的文化散文,这些散文没有沉湎于自我的小家子气,而是表现为一种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其中体现出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丝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开启一代文风。尤其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展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之余,总感觉先生的散文中充满了对文化现象的反思和对一些时代的行为思想的批判,所以笔者在此试着深入探讨一下余秋雨先生在散文中所表现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的散文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看似游记,实际上体现着对现代事物的深刻反思,为浮躁的世界注入一抹宁静色彩。余秋雨的散文内涵有着高度的理性精神,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人格的赞美,将感性、文化和情趣融为一体,推动着现代散文的辉煌发展。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余秋雨散文中文化魅力的感知特点,接着重点从忧患意识、文化精神、人文气息和文化符号四个方面作初步评价,试图探索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动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廖俐 《柳州师专学报》2014,(2):13-15,21
《文化苦旅》作为中国新时期"旅行式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是余秋雨朝圣中国历史文化故地发回的记录。从旅游人类学视角,引用"旅游仪式阈限三段式"理论解析《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刍议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美玲 《阅读与鉴赏》2007,(11):29-30,45
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善于将睿智和学识在“人文山水”间邀游,使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又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人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国内外不少评论家都把余秋雨作为一代散文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曾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人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相似文献   

17.
严冰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91-295
成功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为余秋雨赢得了苣大的声誉,也使余秋雨将人生定位在民族未来文化建设的“建设者、引渡者和保护人”。通过分析“余秋雨现象”中的两种反差现象,认为相对于成为民族文化“引渡者”的“天之重任”,从为余秋雨赢得极高声誉的历史文化散文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生命智慧看,给人以“身腰赢弱”、不堪重任的疑虑。尚需在“坚毅度”方面强化。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在20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一些评论家和文学史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细读其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余秋雨的散文很矫情。矫揉造作的文化呐喊,过份夸大古迹的文化作用,行文中以文化名人自居等等构成了其散文矫情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郭大章 《培训与研究》2009,26(6):11-13,20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在20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一些评论家和文学史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细读其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余秋雨的散文很矫情。矫揉造作的文化呐喊,过份夸大古迹的文化作用,行文中以文化名人自居等等构成了其散文矫情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独特语言特色在于大气磅礴,出入古劲,广博浩瀚,立意深远;在于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