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阜阳人的媒介形象再现——以《浙江在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探讨媒介对阜阳人的形象建构。以内容分析法统计浙江媒体中的"阜阳人"报道数量比例。研究发现,阜阳人在媒体中是以一种负面的形象被呈现出来的,强横霸道、冷酷无情是"阜阳人"的主要形象。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公众往往通过媒介感知外部世界。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的客户端官方微博中发布的有关"山西"的新闻报道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发现,媒介对有关山西的新闻报道主题单一化—不够全面客观,使得山西的媒介形象负面化。  相似文献   

3.
“富二代”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莉 《新闻记者》2012,(2):47-52
杭州飙车案和药家鑫杀人案等让我们在媒体报道中不断关注"富二代"这一特殊群体。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众传媒新闻报道中"富二代"的形象建构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大部分新闻对"富二代"这一形象进行了负面报道。本文也进一步归纳了负面报道的倾向类型、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对深层社会原因和纠正方式等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田香凝 《东南传播》2012,(10):79-81
随着网络热词"屌丝"的流行,新闻媒体报道开始不断关注这一特殊群体。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屌丝"的媒介呈现进行了研究,发现大众媒体对"屌丝"概念的认知存在偏差,将这一群体弱势化、卑微化。本文分析了报道偏差的倾向类型、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并对媒介差异现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电视媒介对农民群体形象的再现存在着资源配置的偏差、内容选择的偏差、形象塑造的偏差.针对上述偏差,我们应明确媒介在农民问题上的社会责任,增强生态意识,改变现有媒介资源的不平衡状况,同时树立亲民意识,客观、平等地构建健康的、真实的、进步的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6.
林芳 《报刊之友》2014,(9):50-51
中国的“拆迁史”可谓是一部浓墨重彩的悲喜剧,一边是暴力拆迁的恶性循环,一边又是“拆迁暴富”的不断刺激,“拆二代”也由此开始进入舆论的视野,作为一种负面形象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网络媒体上有关“拆二代”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多维思考,主要探讨了大众媒体对于“拆二代”负面形象建构的成因,分析了大众媒体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对于“拆二代”负面群体形象认知起到的重要影响,最后对媒体应该如何更好地向受众传递信息给出一些中肯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龚蕊 《新闻世界》2011,(2):138-139
"80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出生到成长都得到广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各种有关"80后"的报道也是络绎不绝,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报道不仅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本文通过对媒体关于"80后"一些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媒体对"80后"的形象是怎样进行建构的。  相似文献   

8.
赵晓炜 《新闻世界》2011,(1):179-180
李普曼曾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是,正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的行为,所以它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了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换句话说,如果某一群体多以否定的、负面的形象被呈现,那么长此以往受众的反应会直接...  相似文献   

9.
郑萍 《报刊之友》2012,(4):153-154
本文旨在对当下中国房奴形象进行分析,挖掘隐藏在这种畸形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从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视角、从心理学角度对房奴现象进行分析,并对房奴这一媒介形象定位,探析现代人为何会陷入追逐虚假需求的状态。呼吁人们应该树立合理的住房消费观念,遏制这种畸形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拆迁过程中出现的"最牛钉子户"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本文选取了四份权威报纸——《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第一财经日报》以及《南方周末》,采用量化研究和内容分析法,从报道切入视角、报道再现主题、报道关键词、报道倾向性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对拆迁"钉子户"的媒介形象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给出了建设性意见,对于还原"钉子户"的真实形象,更好地解决拆迁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郑萍 《今传媒》2012,(4):153-154
本文旨在对当下中国房奴形象进行分析,挖掘隐藏在这种畸形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从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视角、从心理学角度对房奴现象进行分析,并对房奴这一媒介形象定位,探析现代人为何会陷入追逐虚假需求的状态。呼吁人们应该树立合理的住房消费观念,遏制这种畸形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12.
危琼 《新闻世界》2010,(9):112-114
大众媒介具有建构事物和塑造形象的特殊功能。现实生活中的客体经其"过滤"报道和"框架"叙述,最终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报纸对"剩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报纸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还原"剩女"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3.
传媒所建构的农民工形象影响着城市居民对该群体的文化认同和接纳,京沪穗六家报纸的文本分析表明,六种再现类型易于使农民工被他者化、边缘化,易于强化城市居民的刻板印象,促生群体歧视反应。  相似文献   

14.
袁楠 《今传媒》2011,19(3):52-53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2009年中国新闻网上90后为标题的253个文本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媒体如何构建90后这一群体的形象,并认为90后被贴上了诸多负面的标签,这是媒体与社会的刻板成见,并不符合这个群体的生活常态。  相似文献   

15.
张晓露 《报刊之友》2012,(11):114-115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从刚刚起步之初到今的不断探索改革,在一步步地进行自我完善。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的喉舌和代言人,在应对突发事件,维持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受众对于其形象的把握关系着新闻发言人工作的成败,于是媒介关于新闻发言人形象的建构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媒介在新闻发言人形象上的建构分析说明其重要性的。  相似文献   

16.
大众媒介对女研究生形象塑造的偏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巍 《青年记者》2006,(2):38-38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我是女博士但我不是灭绝师太》的文章在网络中得到广泛关注。作者罗飞以自己的经历讲述了社会上对女博士的偏见,对将女博士列为男人和女人之外的第三类人发出了抗议。带着惊讶和疑惑,笔者将“女研究生”一词放在网络上搜索,结果更是令人吃惊:739000条结果中  相似文献   

17.
咸宁日报聚焦农村青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寻求身份建构和实现个体价值的命题,深刻刻画其对时代变革的直观感受和理性反思,通过对返乡青年这个群体的深度报道,以小见大反映城市反哺农村的趋势之变、城市回流农村的潮流之变、国家战略有效实施的乡村之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9年1月1日—2012年6月1日在百度新闻高级搜索系统中以"空巢老人"为主要内容的51篇报道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究媒介是如何建构"空巢老人"这一群体形象的。研究发现:媒介对"空巢老人"的消极(负面)报道较多,积极(正面)的报道则相对较少,且报道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再现的"空巢老人"形象大多是生活孤苦、内心空虚的,且女性多于男性,城市"空巢老人"的数量大于农村;低龄和中龄老年人成为了被报道的主体,涉及高龄老人的报道则相对较少。与实际情况相比较,媒体在建构"空巢老人"这一群体形象时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如报道角度较为单一等等,并没有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这一群体的生活常态。  相似文献   

19.
王璐 《新闻世界》2011,(7):276-277
"80后"正从上世纪末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21世纪初的争议与褒贬,发展到今日的"80后"文化现象。从争议到批判到赞扬再到思索,期间各种媒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具有公信力和话语权的大众主流媒介,洞察引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而我们对"80后"的媒介形象认知应将具体文化现象、话题和媒介形象再现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李彩云 《东南传播》2010,(9):118-121
本文通过对《华商报》关于"80后"报道做内容分析发现,媒体对"80后"的关注仍然集中在文化娱乐、生活消费和婚姻恋爱方面;在对"80后"的报道方式上存在以偏概全、滥用标签的倾向;标签的内涵主要是个性、年轻、热衷享受、经济能力差等几个方面;记者对于"80后"积极的倾向性往往直抒胸臆,而消极的倾向性则多引用他人观点,总的来说在婚恋方面的报道呈现出消极倾向性,而在消费社会公益方面呈现积极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