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人常把比喻和象征混为一淡,还有的把象征误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我想就此谈点自己的意见。比喻修辞中的借喻与象征有相近之处,它们都是借用某一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但借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类不同事物,只在某一方面打比方,意义比较具体明确。而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的意义则不十分明  相似文献   

2.
吴震同学问:“《白杨礼赞》中,作者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揭示中心意思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象征手法。象征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其心理基础是象征联想。作者往往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把两种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其中一种事物为象征体,表达出与另一种事物有关的某种意思,也就是象征义。如本文就是以白杨为象征体,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文章紧紧抓住了象征体——黄土高原的白杨和本体——根据地抗日军民在本质上的某些共同之处。白杨,在西北“极普通”而“不被  相似文献   

3.
某些“象征”和“借喻”所以有纠缠,是因为象征体和被象征体存在着相似情况,借喻体和被借喻体也存在着相似情况。给它们划界,不能光凭意义,还应从结构入手。这样就可以免去很多纠缠。这里所说的结构,既不是语法上的,也不是整个辞格的,而是从象征和借喻的比较中得出来的划界的结构。比如“明喻”的完整形式是“本体+比喻词+喻体”。“借喻”则是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既省略了,就可以如数补出。以“雪压冬云白絮飞”的“白絮”来说,我们就可以把它省略了的比喻词“象”和省略了的本体“雪花”如数补出,说成“雪花象白絮似的”或者“象白絮似的雪花”。“独有英雄驱虎豹”的“虎豹”,也可以补说成“帝国主义象虎豹一样”或者“象虎豹样的帝国主义”。可是某些象借喻又不是借喻但又给人以借喻感的象征,则不具备上述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4.
借代用借体代替本体,借喻用喻体代替本体,两者都隐去了本来要说的事物,形式上极为相似。如:①郭全海把玉石眼追了回来,人马都气喘呼呼。①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但是,两者本质上是不同的,其区别是:1.构成的基础不同借代的事物与本体密不可分,甚至是本体的一部分,它与本体没有相似关系;而借喻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是虚拟的,两者之间存在相似点,喻体决不是本体的一部分或相关事物。如:①“啊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④我们…  相似文献   

5.
借喻和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象征,有人说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有人认为也是一种修辞方法。可能因为有争论,所以在一般的修辞书里就没有提及到.其实,作为文艺创作方法的象征是修辞方法的象征的发展.从词语着意加工方面来看,象征是一种修辞方法;从文章的艺术构思来看,象征又是艺术表现手法,这是文艺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交叉现象. 借喻、借代和象征都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因此事物表现彼事物,本体都不出现.因此,表面上看,很容易混淆,但如能同中求异,抓住它们各自的本质属性,那也不难区分.试比较下面句子:  相似文献   

6.
谈谈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比喻是选用事物的相似点(喻体)形象生动说明、描述本事物(本体)的一种修辞方式。常见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明显地以喻体说明、描叙本事物(本体)的一种修辞格。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它的表达形式是“甲像乙”。明喻中间常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的确是老生常谈。就是鲁迅的“然而圆规很不平,……”这句话也不知多少人谈了多少遍。既然是老生常谈、也就不能“长”谈,只好“短”谈了。 1.本无纠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与明喻和暗喻一样,都是用与本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其特点是通过相似点使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得本体事物更加形象具体。借喻与其他比喻形式不同的是本体事物不出现,也没有比喻词。借代,是一类与比喻及其他辞格平行的独立的辞格,它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其特点是通过“换一个  相似文献   

8.
不少学生困惑于“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往往把“象征”说成“比喻”,这是由于“象征”与“比喻”有不少相同点所致。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辞海》对二者的解释:象征——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比喻——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叫比喻。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是通过选择一个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形容、比喻另一客观事物,即二者都要借助于具体形象,二者都有喻体。如红旗象征革命,…  相似文献   

9.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中的“状元宰相”和“地底下”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有的答案是“比喻”。(见1989年《语文教学通讯》第一期48页)这个答案值得商榷。我认为“状元宰相”和“地底下”都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有人说它是“比喻”,这实际上是将借体误为喻体了。是相似还是相关,这是借喻和借代的本质区别。借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而不相关。大都是两类事物。一般都可化为本体象喻体的格式。借代的借体和本体相关而一般不相似。大都是同类事物,一般都不能化成本体  相似文献   

10.
比喻,《辞海》是这样下定义的: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叫比喻。”这里的“思想的对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本体”,“另外的事物”正是我们所说的“喻体”。这一定义清楚地表明了“比喻”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类似点”。既然如此,“借喻”所涉及的“本体”和“喻体”当然也存在着类似之点,  相似文献   

11.
一、借代和借喻。修辞方法中,最难区分的是借代和借喻。如何区分二者有两种方法:①借代的本体与借代体之间必须是密切相连的,借代是本体的一部分或本体的某一特征。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只是相似的关系。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财物,针线是群众财物的一部分。“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用箭头比喻雨,只是说雨像箭头。②借代的借代体与本体之间不能加比喻词,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一般可以加比喻词,构成明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代革命部队,不能说成“革命部队像旌旗;阎罗则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说成“反动统治者像阎罗”。③借代是一种事物,借喻则必须是两  相似文献   

12.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有四种方法,掌握了它们,不但可以加深对比喻的认识,还有助于了解比喻与借代、比拟、比喻义、比较的区别。1.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关键。例如:①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②远处来了两个红领巾。句①中,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句②中“红领巾”和它所代本体“少先队员”之间没有相似点,“红领巾”只是“少先队员”的特征,用特征代替本体,是借代。另外,正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凡是借喻只要加上本体和喻…  相似文献   

13.
构成比喻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喻体和本体在本质上各不相同 ,二是喻体和本体存在一定的相似点。比喻的运用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寻找二者之间的相似点。这样的相似点 ,不仅存在于同一属性范畴的事物中 ,也存在于不同属性范畴的事物中 ,存在于无形和有形的事物中 ,并且存在于不同感官范畴的事物中。同一属性范畴事物间的相似点 即在与本体属性相同的事物中寻找相似点来构成比喻。“少小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李白 ) ,“轻舟南下如投梭”(苏轼 ) ,盘与月在形体(圆 )、颜色 (白 )上有相似点 ,梭与舟在形状上、动态上有相似点。“玉容寂寞泪…  相似文献   

14.
比喻修辞的基础,是类比联想。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是建立比喻的基础。古往今来的作家创造了无数绝妙的比喻,我们认识其中的奥妙,在作文时能够增强想象力,提高锤炼语言的能力。比喻由本体(被比喻说明的事物)、喻体(用以说明本体的事物)和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构成,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型。现在我们从联想的角度,把比喻重新分分类。第一类:本体是抽象的事物,喻体是形象  相似文献   

15.
谈古书不能不懂修辞,懂修辞尤应弄懂比喻。本文想就古汉语的“三喻”、借喻和借代、比喻和比拟等三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明喻、隐喻、借喻 一般说,比喻是由被比喻事物(本体),比喻事物(喻体)和喻词(联结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成分构成的。按照这三个成分在句子中的隐现情况,古汉语的比喻主要有明喻、隐喻、借喻三个基本形式。 明喻是一种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其一般格式(又叫详式)是“本体(甲)象喻体(  相似文献   

16.
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喻,就是“以此喻彼”,用具体的、熟知的、浅显的事物打比方,来说明或描写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事物,让读者或听众容易理解、容易想像。被比的事物叫做“本体”,作比的事物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如“像、是、成为”等叫做“喻词”(有时不用)。根据这三种成分在句中的不同情况,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修辞复习提纲中对借喻和借代的定义说得很清楚:借喻是“直接把甲说成乙,不用比喻词”。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但是在具体运用时,仍有不少学生对这两种修辞格认识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种修辞格在结构上有相似点。借喻由本体、喻体构成,但本体不出现,喻体直接出现。借代由本体、借体构成,本体也不出现,由借体直接出现。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句: (1)中国人民坚决拥护钢铁长城。[借喻]  相似文献   

18.
修辞格比喻,又叫“打比方”,指利用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借这一事物来描写或说明另一事物的语言现象。比喻有四个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标明比喻的词)、相似点(本体与喻体共有的特点)。有时本体和相似点不明显,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根据这四要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特征,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及其若干种变式,后者常见的有博喻、连喻、引喻、缩喻、倒喻、逆喻、进喻、派生喻、类喻和较喻共十种。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介绍。 1.明喻:明显地打比方。明喻的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比喻词常用表相似关系的“像”、“好像”、“如”、“比如”、  相似文献   

19.
1.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均不出现本体,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 (1)构成的条件不同。 借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同本体之间有一点极其相似。如“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这里以“三座大山”比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沉重压迫”,二者有相似点,是借喻。 借代的构成基础是“相关”,即要求借体、本体之间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如“孤帆远影碧空尽”,这里是用部分代整体,即用“帆”代“船”,二者没有相似性,但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象征是一种重要的文艺表现手法。其特征是:作者要表达的旨意不直接道出,而是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通过对特定的“物”的描写、抒情、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象征包括象征体、本体。二者始于形似,止于神似;也可不拘泥形似,着意于神似。如火炬象征光明,白色象征纯洁;松树象征共产主义风格,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等。象征手法的运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