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挚爱     
一生挚爱石艳编译1941年的秋天,我考进了西北大学。那时,我是一个腼腆、瘦弱、不修边幅的男孩子,靠温奈特卡社区剧院提供的300美元奖学金生活。上戏剧课的最初两三天里,我坐在一个名叫莉迪亚·克莱克的女孩身后,目光所及之处是她那爱尔兰人所特有的黑发———...  相似文献   

2.
正为实现少时梦想,他成了第一个徒步走完中国明长城的外国人。因为爱长城,他到长城上捡垃圾并成立"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他用笔追踪长城悠久历史,出版过关于长城的五本专著。他从亲身经历出发,用翔实准确的史实,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长城故事;他用镜头展示长城的雄伟和沧桑,多次举办长城今昔对比图片展和长城文物虚拟展,并计划将长城课程开进大学。30年专攻终成最具影响力的长城学者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者,发现、  相似文献   

3.
青年时代夏尔-比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于1821年4月9日出生在巴黎奥特弗伊大街。父亲约瑟夫-弗朗索瓦·波德莱尔曾任原参议院院长舒瓦瑟尔-普拉兰公爵家的家庭教师,母亲名卡  相似文献   

4.
<正>"大家"阅读【"大家"阅读】是今年《世界文化》与腾讯专栏写作平台《大家》联手打造的一档新栏目。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与《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与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阅读】  相似文献   

5.
李威 《世界文化》2002,(2):17-17
那天,在快要进入爱坡索市中心区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老乞丐坐在街道的拐角处,当我从他旁边走过时,他竟突然开口向我发问。他问我是不是偷着从家跑出来的。我想他这么问我一定是看我太年轻,觉得我太嫩的缘故。“才不是呢,先生,”我对他说,“是我爸爸开车把我送到高速公路上的,他还为我祈祷,求神保祜。并鼓励我说:‘孩子,学会追寻你的梦想和憧憬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晓莉 《世界文化》2003,(5):24-25
6月12日,87岁的老人格利高里·派克悄然离去,他潇洒的身影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来说是无法磨灭的。美国媒体以“一生都值得爱”的男人来赞誉,以对他表示哀悼。北京时间6月17日凌晨,格利高里·派克追思弥撒在洛杉矶郊外刚修好的天主教大教堂举行,教堂内外摆满了影迷送来的鲜花与点亮的白色蜡烛。他,成就绅士典范第一,他在银幕上告诉我们做一个绅士,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性,知道什么是正义,知道黑白是非。在美国电影学院授予格利高里·派克终身成就奖时,他在领奖台上公开反对媒体垄断。他警告道:“赚钱不是惟一,艺术的尊严胜于一切。”他坚决支…  相似文献   

7.
亚历山大·大仲马的一生的确是与众不同的。在这位蜚声文坛的浪漫主义大师六十八年的生涯中,我们看到些什么呢?他出身于贵族世家,却又象穷人的孩子一样长大;他才华横溢,充满激情,以非凡的精力写下了数量惊人的戏剧、小说、游记和随笔,其中却又良莠混杂;他生活上放荡不羁,和许多女人交往,喜欢举行豪华的宴会招待亲朋,为此又不得不债台高筑;他有时柔情似水,待人彬彬有礼,有时却暴躁鲁莽,和人争吵以至决斗;他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而后期却堕落为通俗小说家,以稿抵债……。不管怎么说,大仲马是一个天才。他所处的时代需要他这位天才,他的才能绰绰有余地满足了这种需要。  相似文献   

8.
正法国印象主义大师克劳德·莫奈(1840—1926)对大自然的偏爱与浓厚兴趣体现在他对作品精妙的细节处理上,他的作品对推动19世纪的印象派运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仍让世界为之着迷。莫奈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勒阿弗尔小镇,这一地区也成为他的创作取景地。1859年,他搬至巴黎,转年就读于瑞士学院。这期间他师从法国风景画家尤金·布丹,学习了今后主导他创作的外光画法。  相似文献   

9.
留法一年     
我原是北京171中学的学生。1999年被中国教育部选送到法国交流学习。登上飞机12小时后,我抵巴黎戴高乐机场。我被安排在一个生活宽裕的法国志愿者家中,他们有一套独处且宽敞的住宅。家庭成员由男、女主人和他们住校的一女一子组成。他们全家对我像亲人一样友好。在我即将回国前,女主人动情地说:“你在这里的一年,使我的家庭充满了欢乐。”她的话让我流下了眼泪。至今我仍保持着与法国妈妈的联系。开学第一天,法国妈妈开车送我到校,她将我介绍给校长和班主任。学校全称查理·戴高乐欧洲中学,是以法国前总统查理·戴高乐将军的名字命名的,…  相似文献   

10.
保罗·里维尔出身于银匠之家,是美国革命中的著名爱国者。1735年元旦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他的父亲阿波罗·里瓦尔出生于法国,是个胡格诺派教徒,由于他的宗教信仰不见容于国内,1716年移居美国,在波士顿当了一名银匠学徒,而后自己开起了一爿银匠铺。为了发音简便,他把姓名改为“保尔·  相似文献   

11.
富裕的国家——海地距今大约一百七十年前,世界上唯一的黑人王国诞生了。不幸的是这个王国仅存在一代就崩溃了。这个王国位于西印度群岛中仅次于古巴岛的大岛——海地岛。濒临该岛的西北部沿岸,有一条蜿蜒的山脉叫北部山脉,它由第三纪地层构成,海拔一千米左右。在起伏的群山中,最高的一座叫“卢·班内·塔·勒贝克”山,意思是神甫的帽子。在巍峨  相似文献   

12.
玛丽·拖德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妻子,她也许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总统夫人,尽管在世时她受到的多是嘲笑和责难,但今天的人们却以更大的同情心来看待她那略带悲悯的一生。玛丽出生在美国南部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她的家族历史是非常辉煌的,祖父辈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还当过将军和州长。虽然生活在如此显赫地位的家庭中,但玛丽的童年却是不幸的,七岁时母亲去世了,丢下了她和她的几个兄弟姊妹,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叫贝特西的女人,这位继母为玛丽又添了一大群弟弟妹妹。玛丽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她曾就读于家乡一所法…  相似文献   

13.
杰奎琳·肯尼迪因患癌症于1994年5月19日悄然离世,享年64岁。四日后,她的遗体被安葬在阿林顿国家公墓,安葬在被刺的丈夫肯尼迪身边。人们深感悲痛,数以百万计的人向她致哀。杰奎琳这个名字及她的形象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同年2月1日,一向沉默寡言的杰奎琳宣布说,医生诊断她患了淋巴癌,开始为她做化疗。4月14  相似文献   

14.
有目标,生活才不盲目;有追求,工作才有动力。为将你的理想化为现实,你应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设计,要求你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职业生涯设计,实质上是追求最佳职业生涯的过程,因此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各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下面介绍一下拉福公司老板比尔·拉福的职业生涯设计方案,或许你会从中得到教益。中学毕业时,比尔·拉福就立志经商。他的父亲是洛克菲勒集团的一名高级职员,在商界摔打了多年,对商海中的事务了如指掌,深谙其中奥妙。…  相似文献   

15.
李荣昌 《寻根》2011,(4):17-21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作家,对他的经济状况进行考辨是有积极意义的。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如在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认为蒲松龄“社会地位不高,深知民间疾苦”;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认为其“清贫的家世,塾师的生涯,  相似文献   

16.
2020年12月29日清晨,皮尔·卡丹在巴黎讷伊医院去世,享年98岁.他毕生热爱工作,历经几个审美时代的变迁,却始终保持本色,并且把他的"名字"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仍然有很多计划:上演戏剧、设计家具、开饭店、盖房子(他差点儿在威尼斯盖起一座像高塔一样的房子)……他的钱并非源于服装设计(近些年人们...  相似文献   

17.
这里选择的两篇散文是国外近年来比较优秀的散文作品。虽然两者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描写手法和主题思想却极近似;都是以朴素而又抒情的笔调歌颂人类美好的感情。《矶鹞带来欢乐》一文中,作者通过对一个因患不治之症而早逝的小女孩的形象的塑造,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颗纯洁无邪、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爱与希望的“童心”;在《献给母亲节的礼物》里,作者以女主人公,一位年轻的母亲,在母亲节因思念远在外地的双亲,结果和丈夫、孩子一起到附近的疗养院探望了一位年迈的病人,表达了“幼我幼以及人之幼,老我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这样的文章读来耐人寻味,令人感动。它们不但给人以高尚的艺术享受,同时在伦理道德方面,也给人以有益的启迪。——编者  相似文献   

18.
刘昕蓉 《世界文化》2010,(10):F0002-F0002,1
<正>从古希腊的哲人到东方的诸子百家,无不倾心于真正的快乐这一话题。勋爵在结尾处说道:"在这里,我并没有提到精神上的愉悦,它不同于人们理解的感官的快乐,是更为稳固、更为持久的快乐。"显然在这封信中,他简单明了地告诉年轻人如何顺利穿越感官快乐的迷航。勋爵没有自命清高,也无意去纠正他人,而是借自己年轻时的轻狂往事,感叹若有岁月倒转,他如今的选择,便是送给儿子最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昕蓉 《世界文化》2011,(3):1-F0002,1
我曾经对时间管理此类的话题不屑一顾,认为人生贵于活在当下,每个人的命运在出生前已经决定。孩提时代,珍贵的就是无拘无束。  相似文献   

20.
刘昕蓉 《世界文化》2010,(12):F0002-F0002
<正>据说人的大脑中具有两种射线,一种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种却不容易脱离自行判断。多变和不定,已经成为必然的生活状态,甚至很多学科和科技的发明,就是为了避免我们的生活处于相对的一成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