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世纪,中日两国分别实行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两国虽然没有建立在正式外交基础上的文化交流,却以文献典籍和旅日华侨为重要载体,通过繁荣的民间交往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这对两国特别是对日本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仅唐王朝的中央政权与日本进行友好往来,而且隶属于唐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也与日本保持友好的通聘关系。渤海聘日的首要目的是发展经济,进行贸易。双方的经济交流分三个层次进行。其次是进行文化交流,中国的诗文、佛学、音乐舞蹈、乃至体育项目不断传入日本。日本方面除了要实现经济、文化交流外,也有自己明显的政治目的。由于各自的需要,渤海与日本保持了200余年的通聘关系,从而大大促进了双方的社会发展,并写下中日友好史上光辉的一章。  相似文献   

3.
位于中国东北的辽宁,在地理上与日本接近,历史上又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战争曾经给两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但由于深远的历史渊源,作为近邻的中日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种纽带却从来没有被长期割断过。战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辽宁地区与日本的联系十分密切。对战后不同阶段辽宁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进行论述,探讨其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叶庆颐为我国晚清早期从事日本研究者,其事迹多晦湮不可尽考。对其在日活动及其回国后与日本人交流、撰写日本报道、翻译日本信息等历史事迹作一考订还原,有助于对日明治维新至甲午战争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特别是民间交流情况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泉州地扼晋江下游,位于碧波浩瀚的东海之滨,是福建东南沿海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宋元时,泉州海外交通,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达到鼎盛时期。南宋到元代,泉州港是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最大港口,被誉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东方大港。随着通商贸易的蓬勃开展,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北非诸国人民,特别是阿拉伯人民远涉  相似文献   

6.
通过了解和学习日本人在交际时的心理,加强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发展与日本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了解和学习日本人在交际时的心理,加强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发展与日本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8.
福建泉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过伟大贡献,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有其独特意义:一是全面介绍了日本的国势、国情、文化,一改国人此前对东瀛邻国"不屑措意"的狭隘观念;二是广泛考察了中国古代与日本文化交流的情况,反映出一衣带水相邻两国的历代友好交往;三是就<日本杂事诗>自身的艺术价值而言,亦可谓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珍品.  相似文献   

10.
严绍,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日文学研究会会长等。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985年以来,历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日本宫城女子大学日本文学系等客座教授。严绍长期致力于东亚文化关系的研究,他在东亚文化的研究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建构的“文化史学”理论,在中日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开拓了“日本文学的发生学研究”,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较大贡献。为此,1994年11月为日本明仁天皇特别会见。1998年11月,因参加《中华文化志》中《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交流志…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有着密切往来。我国元代虽然历史较短,而且中日之间还有两次战争,但是两国的往来,特别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以及文化交流,却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元代也是宋学在日本开始传播和研究的时期,因此深入研究元代中日文化交流,研究宋学在日本思想文化界的影响,不仅对于中日两千年的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发展今后的中日友好关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一、学堂乐歌产生时代背景分析 中日音乐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始于秦汉,尤其自唐代以来,两国音乐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无论是日本的歌曲、乐曲或是乐器发展,都大量借鉴了中国音乐文化。但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质的转变,国势衰微。在此之间,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借鉴西方特别是近邻日本的强国经验来救国图强。  相似文献   

13.
《下一代》2001,(Z2)
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1958年,周总理会见了中日友好协会等6个团体,日本话剧团来华受到各界欢迎,中国访日团体在机场也受到日本各界热烈欢迎。l卯2年,周总理会见日本  相似文献   

14.
福建泉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过伟大贡献,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2年恰逢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标志着中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此次交流会被冠名为中日高等教育交流会,表明文化交流具有双向互动的特点。11月底日本大学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之后,12月中国的名牌大学也将组团集体亮相日本。每3年举行一次的第5次日本大学留学说明会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增添了新的特色。另外较之前4次的交流会,中国国内留学教育已经蔚然成风,留学人数逐年递增,留学选择的国家客观而理智,选择对象呈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的端午节至迟在公元4世纪已传入日本,经过于余年吸收、沉淀,至今五月五日这一天仍为日本的法定节日。端午节能够传入日本,并且为日本人民所接受,是有其文化基础的,这个文化基础就是农耕文化特点的“亲缘性”。通过这一问题的考察,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一百年前,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公开发表了。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特别是对于帮助中国人民了解日本的历史和现状,曾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日本杂事诗》是黄遵宪出使日本充任参赞期间认真考察日本历史和现状的产物。一八七七年,黄遵宪随同清朝驻日大臣何如璋出使日本,这是我国清王朝第一任驻日使团。在这之前十年(即公元一八六七年),日本各界人士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德川幕府为期二百六十五年的反动统治,以睦仁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了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不但是日本现代学术界中最有成就的领域之一,而且对于中日两国在整个世纪内的文学文化交流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中,日本对于鲁迅的介绍与研究,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与文化意义。本文试从中日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对于20世纪的日本"中国学"研究,尤其是日本鲁迅研究独特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作探析。  相似文献   

19.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发生在日本古代和近代历史上以吸收外来文化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两次重大改革。大化改新时期,落后的日本多次大规模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先进文化,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日本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的态势。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欧化成功,落后的清政府多次派遣使臣和大量留学生赴日学习日本近代化经验,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中国积极主动地学习日本的态势。从大化改新到明治维新,中日文化交流方向发生逆转与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的华夷观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古代福建对日交往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作出很大的贡献。日本是我国的近邻,与中国关系十分密切,本文仅就古代福建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作粗浅的探索,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两千多年前,两国就有了友好往来。《汉书·地理志》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三国时,据《魏志》所记,日本使者来魏凡四次,魏使者到日本凡两次。《文献通考》卷324记载说:倭人“初通中国也,实自辽东而来”,“至六朝及宋,则多从南道。”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