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老婆.咱们家户口本、你、我的身份证在哪里,我在家找半天了也没找到。”这是老公为买房子办住房公积金贷款准备材料。我10分钟后骑自行车迅速赶到家里。看到老公己把家里翻的一团糟,书包、信封、夹子、衣服到处都是,人呢,也是累的满头大汗,腰酸背痛.脸上的表情就是两个字“不满”.而且是相当的不满。我也为平时自己大大咧咧的性情而惭愧,东西孜哪里从来没个秩序.用完东西随手一放.脑袋后一搁。下次再找,不翻遍72抽屉誓不罢休。我自知理亏,不声不响地开始地毯式的搜索。  相似文献   

2.
上小学时,就听大人们说“冬至”那天,就算“进九”了。可是,前些日子看了几家报纸,说法不一,自己也就糊涂了。  相似文献   

3.
王欢 《记者摇篮》2006,(6):12-12
“如何让你遇到我,当我最美丽的时刻”,这是舒婷《致橡树》中的一句诗。而作为记者的我,将这句诗改为“如何让你记住我,当你第一次看见我的时候。”在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时穿上“黄色外衣”,明亮的颜色很容易让我“脱颖而出”。而我的第一个提问、第一个递上名片以及第一个伸出右手表示出的友好与谦虚,让采访对象第一眼记住了我。我努力做到的是:第一眼记住我,穿上记者行业中的“黄色领骑衫”!2006年3月22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却让我永远铭记。这一天,我成功地独家专访了沈阳市反渎职侵权局首任局长蔡铁良。而赢得这个独家专访的机会,要归功于…  相似文献   

4.
曾经听见几位同行自称为“杂家”,颇有自嘲的意思。其实,当个“杂家”,“兼儒、墨,合名、法”,成一家之言,并不太容易,也不算坏事。对于一个编辑来说,杂七杂八的东西应该多知道一些,而且多多益善,若能成为一个“杂家”,还是很不错的。上小学和初中时,这样那样的“家”我都想当过,包括像梁山泊好汉那样劫富济贫的“造反家”,霍元甲那样把世界第一力士打下擂台的“拳击家”,可是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自己要加入编辑这一“家”。当上编辑以后,就感觉到自己做编辑的准备工作很不够。  相似文献   

5.
吕洋 《中国广播》2008,(9):64-65
“我是一个始终搞不清楚自己的人,从小到大,我一直在认识我自己,认知一个不断熟悉又陌生的自己。蓦然回首,四十六年,平淡但不后悔,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日子过得挺好……”  相似文献   

6.
过去有人告诉我,编辑就那么回事。“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只笔”,圈圈画画,修修改改,抄抄誊誊,粘粘贴贴,为人作嫁的“无名英雄”,好为人师的区区角色。可现在,当我自己在“编辑”这个位置上呆了300多个日子后,我才强烈感受到:编辑并不就是那么回事。他是一个“活导体”,凭借着一种立体意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联接着群众和传播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编辑的这种立体意识是由编辑的特殊位  相似文献   

7.
二十一世纪的日子如期而至。 对她的如期而至,我和我的工作伙伴们有着一种类似“到家”的特殊感觉,以至我们也会把2001年1月1日当作一种好像“进门”的时刻——这种走向一个二十一世纪家园的亲切感,的确充满在我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我们选择了她,她也会爱我们。这一个日子,对我们有激励和自许的意义,所以,我曾这样说过:“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好运与成功的时代标志!”我们为此而奋斗至今。 如果她是一个女郎,我要献给她的,是一本书。  相似文献   

8.
通讯员园地     
“五一”节,对平日里忙碌在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来说,是一个应该放下手中的活儿,回家与家人一起享受一份属于劳动者自己的温馨的日子。 去年“五一”节的清晨,我带上采访本、照相机和干粮来到温岭市箬横镇,采访生活在那里的5位普通劳动者。当我来到箬横邮电支局时,只见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江柏青正在分发报纸杂志,他告诉笔者说:  相似文献   

9.
贻笑大方     
王行长房间的茶几上放了一盘水果,何小晴也不客气,自己拿起一个桃子吃。她能听见王行长在卫生间的撒尿声,“小何,桌上有水果,你不要客气,就像在自己家一样,随便点儿!” 何小晴大口吃着桃子:“我知道!我长这么大还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客气呢。” 王行长冲马桶的声音,“你洗个澡不?我给你放水。”  相似文献   

10.
“实习?难!难!难!此时此刻,我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陕西师范大学新闻系学生王蕊(化名)在自己大三暑期的实习日记上开头便打了三个惊叹号。王蕊来自青岛市的一个县城,想找一家好的实习单位,为将来到青岛工作做准备。她先在青岛亲戚家落脚,买了一张地图,兴冲冲地出门了,“实习生又不要钱,多个白干活的有什么不好?”怀揣着这样的心思,王蕊初生牛犊不怕虎,根据地图上标注的新闻单位地址,一家家找了过去。“您好,我想到报社实习。”“请找热线记者。”  相似文献   

11.
这里,在性别上加引号是要说明,性别是被当作一个基本范畴来看待的。在敏感上加引号是要通过一种联想来突出性别的概念。过去不是爱说“阶级敏感”吗?凡事一旦归结到“阶级”。就算说到根儿上了。遇事能很快嗅出其“阶级性”的那种特殊能力被誉为“阶级敏感”。为学习从“性别”角度看问题,培养自己的“性别敏感”,我在这里特用“阶级敏感”的联想,以加深印象。“阶级敏感”的日子谁能忘记。  相似文献   

12.
我从事出版工作38年了,这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个人的一生中则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日子里,常常听到一种议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无足轻重,无名无利,没有搞头。而我并不因此鄙薄自己。我倒认为,“为人作嫁”也是一种奉献,也要在风风雨雨中经受考验,也要不断地充实自己,顺应历史的潮流前进。  相似文献   

13.
探寻陈晓卿的纪实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其实在拍我的心当笔者问及陈晓卿,《远在北京的家》和《龙脊》之所以能在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连续“赡宫折桂”,他作为主创编导,在纪实创作上有什么诀窍时,陈晓卿说出了一句令人意想不到的话:“与其说我想拍别人,倒不如说我想拍自己,想拍我的心。”不待我发问,他又忙补充道:“电视纪录片当然是客观记录,可是,客观现象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滋润,用自己的情感去认同,心灵没有受到触动,情感不曾掀起波澜的题材,拍出来就很难有生气。”陈晓卿的纪实“诀窍”,应该说,涉及了当前电视纪实的一个重要理论话题──纪实主体在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14.
谭风 《新闻导刊》2004,(3):52-52
2004年5月18日的《重庆晨报》11版刊登一篇“热线调查”章《土湾的“湾”该咋写》。章说我市沙坪坝土湾街道旁的房子上有两个门牌号,一个写作“土湾”,一个写作“塆”,作引用当地老居民的话说,以前的“湾”是土字旁,不知什么原因现在变成三点水旁。为什么要变成三点水旁?当地派出所民警解释说,因为电脑中只有“湾”而打不出“塆”。还有人考证应该是“塆”而不是“湾”,据说人大常委会也将此地的地名确定为“土塆”,所以,户口本上的“塆”不应该写成“湾”。  相似文献   

15.
新闻兵戴煌     
戴煌说自己几十年来“既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不是功勋卓著的新闻事业家,只不过是个新闻兵”。“新闻兵”是怎样一个概念?在北京他的“戴氏蜗牛居”,我俩谈了六小时,之后我又读了《戴煌通讯报告选》和《中国当代名记者小传》(第一辑)中关于他的那157页文字,还有他发表在《当代》、《新观察》上的报告文学,以及一些工作需要不可不看的内部材料。这时,也只有这时,我对戴煌心中“新闻兵”的本义有了清晰的感悟。兵乎?记者乎?合二为一,浑不可分。戴煌还真是个“兵”,当记者似乎是“阴差阳错”。1941年7月,那是日寇集中兵力突袭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的日子,13岁的他作为游击区一学校的抗日儿童  相似文献   

16.
互动的假象     
李强 《视听界》2009,(6):119-119
曾经做过DJ的惠子带着新写的小说回南京做宣传,几乎上遍了南京的电台节目,见到了每家报纸的娱乐记者,互联网上频繁曝光,几家书店轮番签售。一波宣传下来,终于有机会和老同事见面,面色灰败,气若游丝。我笑:“知道范冰冰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了?”她答:“聊以安慰的是,我上一档深夜聊天节目时,热线电话打爆了,无数的听众要跟我说话,说我当年的夜间节目是他们的指路明灯。”我止住了她:“别自我催眠。”  相似文献   

17.
河南淅川县金河镇党委书记黄长林,为“制造”政绩,竟在当地市县报纸上公开发表自己的牛皮文章,用假新闻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躬身实践‘三个代表’”的先进典型。只因文中胡编乱造了许多子虚乌有的假报道而引发一场新闻官司,不仅自己“偷鸡不着蚀把米”,连两家发表他牛皮文章的报纸也成了被告(据2002年3月15日《扬子晚报》)。  相似文献   

18.
通讯员园地     
我年轻时代没挣过什么大钱,可谓是在苦多福少东挪西借的日子中熬过,然而自己却对那积存的3600元稿费怀有深深的感情,它来得不易,去得“壮烈”。6年前,我由一名贫困乡村的“泥腿记者”迈入豫南一家农行办公室的门槛,干起了名为搞宣传实为身兼数职的勤杂工。我白天打扫卫生,收拾会议室,完成一系列“使命”后,晚上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脚蹬自行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地回到离县城10多里的乡村———那个温馨的驿站、自己的家。在这片天空里,在方格田里,尽情挥洒,播种收获。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随着自己对新闻的专注及全身…  相似文献   

19.
《新闻天地》2011,(3):61-62
10多年前,他身家数百万元,是当地利税大户,而她刚从农村进城,儿子被前夫带走了,自己靠打零工维生。他对她说:“我爱你,嫁给我吧。”她大惊:“我配不上你,你太有钱了。”他就笑:“这好办,想发财不容易,想变成穷光蛋很容易。”为了爱,他果然将财产变卖一空,随她回到大巴山深处;栽树放羊、男耕女织,过上。神雕侠侣”般的日子……  相似文献   

20.
享受执著     
“眼泪和欢笑都是第一次。”少年时代捧读王蒙“青春万岁”里的诗句,我是热血沸腾过的。 在眼泪和欢笑里,背着山石一样的沉默从遥远的山村走向喧嚣的城市,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到一个独抒己见的青年,白驹过隙,无法挽留的最是时光的脚步。 在清冷的日子里,我固守在城市的一隅,用心尺丈量理想和现实间最短的距离。一如农夫,耐心而又虔诚地守望田头,等待春华秋实。我什么都不信,只信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