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之乐     
说到读书,对于内心丰富而又敏感的人,还是要禁不住怦然心动的。对我而言,最大的享受就是读书。当我静静地阅读时,我的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3.
读书 感悟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就十分强调感悟,诵读体味是感悟文章的基本策略,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重读、重思。例如,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苟子在《劝学》中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以说,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悟方式。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诵读感悟之妙用。从上课伊始,我就从读与思着手。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育》2007,(3):57-57
程潜少年时,学习十分刻苦。夜阑人静。也经常点着油灯苦读。一次,一个盗贼光顾程家,看见程潜正在一遍一遍地诵读《诗经》,正襟危坐,琅琅有声。小偷被他的抑扬顿挫深深吸引,于是不偷。后来,他对乡人说起程潜:“程家的后生书读得非常认真,将来必有出头之日。”[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读书之乐     
  相似文献   

6.
7.
谈读书     
老舍 《今日教育》2007,(7S):76-76
我有个很大的毛病:读书不求甚解。 从前看过的书.十之八九都不记得:我每每归过于记忆力不强.其实是因为阅读时马马虎虎.自然随看随忘。这叫我吃了亏——光翻动了书页.而没吸收到应得的营养.好似把好食品用凉水冲下去.没有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2005,(9):30-30
谈到读书方法,林语堂认为,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读书知味,都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都是因为读不合适的书,及不得其读法。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所说的“读”,即诵读,又称朗读、朗诵。古人学“语”,把“读”书看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学会读书     
孙钧 《初中生》2003,(14):1-1
古人说过:开卷有益。我认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至少是说得不全面。一方面,世界上的书并不见得都是好书;另一方面,书海无涯,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也不可能见书就读。  相似文献   

11.
张玉庭 《求学》2001,(10):11-11
  相似文献   

12.
13.
高伟叶 《中学文科》2007,(10):125-12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何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下面想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15.
16.
我建议人们“要自己找路走”,其办法之一就是要常“翻翻书”。每星期抽一定时间去图书馆,……浏览一下。这样的“翻翻”,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渗透性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17.
书的苦乐,既在书中,更在书外。 本期“蓝色书屋”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古代室主任、中国作家豫会会员孙琴安老师,来和大家聊聊巴金先生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论读书     
周国平 《阅读与鉴赏》2006,(10):24-25,69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相似文献   

19.
激烈的竞争、沉重的压力,常常让人陡生一种"像是普度众生的苦舟,只是自身已没了航标"的迷途般的困惑与茫然。此时,伸手向书,书里面的风清月朗、鸟语花香,会让你不知不觉中远离纷扰繁杂的是是非非。用淡淡书香滋润身心,是一种最简明的、真正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20.
双休日,索性关闭了手机,暂时断绝与外界的关系,很随意的靠在椅子上,静静地阅读那些久违了的经典,与自己心仪已久的大师们作一次灵魂深处的交流和沟通,会心处可适意的一笑,顿悟时猛觉眼睛一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