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读秋     
有人说:秋是悲凉。宋玉在其名篇《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在《秋声赋》中也发出了“噫嘻悲哉,此秋声也”的喟叹。  相似文献   

3.
读秋     
青春朝霞般成长招一招手,送你一片暮秋的枫叶是吗,看小亭那陶醉的翘起小辫笑语盈盈爬了个满山坡谁在用枯老的手指弹起诗人怀旧诗篇美丽而惬意秋水碧蓝映着童年脑际中的摇篮梦品读河畔醉人的船桨纹理宛如轻轻撩起的童话不知道暮秋窗外的鸟儿为何这么急促划开长空,找寻未来的梦我抚摸秋水甘冽的水在触摸我的衣角环视天空一片绚烂当我展开翅膀天际泛起金色的涟漪读秋$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二年级@曹宁~~  相似文献   

4.
读秋     
在我眼中 ,秋的迷人之处并不是因为它累累的硕果 ,丰收的喜悦。而是因为它的天 ,它的云 ,它的雨 ,它的叶。秋 天秋天的天空不同于其它季节的天 ,既不如夏的湛蓝 ,也不若冬的苍白 ,而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淡蓝色 ;抛却了春的多彩 ,夏的凝重 ,冬的无力 ;失去了春的繁华 ,夏的近乎压抑 ,冬的萧条冷漠 ,是一种纯纯净净的、平平和和的色彩。秋天的天格外开朗清爽 ,望去 ,天穹辽无垠 ,让人不由地心胸开阔 ,把自己的心交付给那一片水晶。秋 云秋天的云大多时候是淡淡的 ,轻轻的 ,没有一丝儿杂质。以前 ,曾被“云淡风清”这个成语吸引 ,它那悠闲…  相似文献   

5.
读“秋”     
傍晚。十月的秋。当昏黄的灯光接替了夕阳绯红的光辉,我领着那上一年级的表弟,行走在碧带般浅吟低唱着的母亲江畔。这路上人不少,车也赶趟儿似的出来,可这并不影响我赏秋的兴致。江边树很多,忽想起某诗云"又怎耐得秋风萧瑟",但路边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和散文作家,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主张“为艺术而艺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人民。这大大震惊了沉缅在艺术中的郁达夫。从此,他开始提倡无产阶段文学,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但他对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又由于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1933年,他离开大革命的洪炉。举家迁往梳州。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着力描写乡村生活的宁静,文笔精致优美,力图借此陶冶人们的感情,净化人们的灵魂,表现出他远离政治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文章不论是描绘北平秋色,还是赞美自然风物,抑或是表达对故都的向往眷恋,始终都贯穿着一条感情线索,那就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不但是北国之秋突出的特点,而且是作者对北国之秋深切的感受,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郁达夫幼年丧父,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他忧郁、沉闷的个性;后东渡扶桑,受尽异族歧视,更让其苦闷和消沉。何况作家“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而至北平,正是“九一八”之后,此情此景,故都的秋,令这位本已伤感的文人品尝到的个中滋味,除了“清”、“静”、“悲凉”,还能是什么?抓住了这条…  相似文献   

8.
9.
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篇写秋的绝妙好文,它妙就妙在作家对“秋味”的独到体会上。接秋季这个时令,的确美不胜收。秋风吹,秋雨滴,可谓秋有声;秋水清,秋草黄,可谓秋有色,秋野淡,秋山远,秋空高,秋雁南飞……可味秋有形,但从来还没有听谁说过秋有味。而郁达夫却慧心独钟那一片绵长不尽的秋味。他说自己所以爱北国的秋更胜于南国,原因也就在这点“味”。照他看来:“一个人夹在  相似文献   

10.
超乎常人的艺术天资和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李清照幼年便很有才华 ,诗词歌赋 ,无所不能。由于她的词写得很出色 ,富于独创 ,世称“擅名闺阁” ,“词采第一” ,说她写的词 ,在妇女中是首屈一指的 ;清人李调元则认为 ,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 ,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 ,说她不但高于一般闺阁词人 ,就是男子中的词坛老将 ,也没有几个人可以和她媲美的。这些话 ,都不是一般的恭维之辞 ,而是反映了词人的创作实际。在我国文学史上 ,宋词是词的发展高峰 ,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 ,而李清照则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 ,取得了这一词派的最高…  相似文献   

1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盛唐诗人王维的一首山水诗。王维的山水诗独具特色,诗意高超,既能概括雄奇壮阔的山河美景,又能刻划山鸟草虫的声息情态。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诗人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描摩自然景物的动态,构成了独特的意境,表现诗人向往娴静的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2.
【讲解】不知不觉到秋浦时,我已经离开长安快十年了,最近心情不太好。清晨,第一束阳光射进窗户时,我睡眼惺忪地来到镜子前,照着清亮的铜镜,惊奇地发现两鬓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白发苍苍了,而且白头发长到了三千丈。有谁听过头发会有三千丈的,会不会是我眼花了呢?  相似文献   

13.
辜玢玢 《师道》2021,(4):47-48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将秋天的特点概括为“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他主观地过滤掉热闹的、喧腾的秋景, 留下的是那些“带着浓厚的颓废色彩” 的秋。教师们通常会以此为线索, 将文章分解为几幅秋景图, 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解析秋景的要素来感知其美。事实上, 学生很容易从视觉直观上感知到这些秋景图是美的, 但再追问一句———为什么是美的, 以及什么样的大自然能够称之为美, 似乎就难以言达其意了。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因游梁说惠王,不能用;见齐宣王,为客卿,亦终不见用,于是归而述孔子之意,明先正之道,以教弟子。孟子的政治主张“行仁政”以“王天下”。“行仁政”的理论基础就是他的“性善论”。尽管他的‘’仁政”思想是建筑在统治者大发善心这个基础上的不切实际的空想,但也反映出他看到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主张减人民的一些负担,让人民能生活下去。因此,他提出“民为贵,江稷次之,君为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有一定进步意义的见解。孟子的学习主张则是“专心致志”。“不专…  相似文献   

15.
近蒙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校长郭影秋同志惠赠所著诗选。把卷临窗,沉吟佳句,湖西烽烟,渡江帆影,滇池飞舟,秣陵秋月,香山红叶,宛在眼底。五十年革生命生涯,屡遭劫波,而今年迈身残,壮心未已,珠玑诗篇,凝聚深情,读后赋此。  相似文献   

16.
<正>《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的抒情色彩浓郁的散文,更是一篇值得反复玩味的美文。美文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过有三点是达成共识的:一要有"味",二要有"意境",三要有文采。"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确乎实实在在存在着。这"味"是一种情绪,感染着你,是一种气场,左右着你,这"味"是你说不出来的,它包含了五千年文化的多种元素,这"味"是不能分解的,你不能用什么科学手段化验出它到底有什么元素。正如一锅老  相似文献   

17.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苏轼曾经说过,王维诗如画,画如诗。这一首《山居秋螟》,正其有画面的美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第一句扣诗题中的“山”字。“空山”之“空”字有两层含意,一是秋天,山中落木纷纷,显得空旷;二是照应“雨”字,雨打叶落,这山在雨后就更显得空旷寥落。秋天多晴日,一段时日没有下雨,骤然下了一场大雨,故称之为“新雨”。次句扣诗题中的“秋”字和“暝”字。这“秋”  相似文献   

18.
19.
    
秋天,我喜欢沉思,不像春天那么兴奋,也不像夏天那样狂热,更没有冬天的那份惊讶。似乎秋天也和我一样爱沉思,总喜欢给自己一个宁静、安祥而蔚蓝的天空,然后在那蔚蓝的底色上装饰几朵白色的浮云,轻轻的、静静的。秋天总是那么蓝,那么静,让人感到格外的闲适舒畅。我家就住在美丽的东湖之滨,在这舒爽的季节里,我喜欢漫步湖边,寻觅着它此时的静,它此时的美。一弯湖水,倒映着天空的蔚蓝,没有风,几叶小舟在湖面上悠闲地漂移着,它拨起几层小小的波浪。一圈一圈地向外散开,又慢慢消失了,湖面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湖水虽然没有漓江水的清澈,没有长江三峡的壮丽,更没  相似文献   

20.
    
<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