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读楚辞时,篇末常会出现“乱曰”一词,看注解.是“终篇的结语、乐歌的卒章”之意。显然,这里的“乱”不是常见的“混乱、烦乱”之意,那么,它又该作何解释呢? 我们说,此处的“乱”是“治”的意思。即一篇或一章终结时。稍作整理。这样,注解就不难理解了。“乱”作“治”的例证在古文中不难找到。如“兹予有乱政”(《尚书·盘庚》)孔安国传:乱,治也。此我有治政之臣。又如:“乱而敝,托而毅也”(《尚书·皋陶谟》)马融注:乱,理也,亦治也。《尔雅》、《说文》、《广雅》都有这样的例子。这些解释都是从“乱”的本义出发,是  相似文献   

2.
关于反训,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反训就是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的认为“反训是用反义词相互训释的释词方式”,而有的则认为是“反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无论哪种解释,都包含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内容:同一个词形包括了两个互相对立的词义。如《尚书·臬陶谟》:“乱而敬”,《史记·夏本纪》作“治而敬”,以治训乱,训诂学上就称反训,反训是训诂学史上产生得比较早也使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训诂术语,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仍可寻觅其使用的踪迹。一千多年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引起了不少的纷争,至今仍在进行,因此很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赵苇杭 《学语文》2008,(1):44-44
反训是个训诂学术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有些词在古代含有正反两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古代诗文中有些词语需要反训,即从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否则就会导致对整句话乃至整首诗理解的偏差甚至错误,诗歌的意境、情感和旨趣也会变得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四册《卖柑者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将(?)外以惑愚瞽也?教材和其他一些有关资料对“惑愚瞽”的注释是:“欺骗蠢人和瞎子”。把“愚瞽”二字从课文中割裂开来,“愚”作“蠢人”解,是对的,“瞽”作“瞎子”解,也是对的。但把它和全句联系起来,这样注解就很值得研究了。如果按教材的注释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应为:你是想要炫耀外表的好看,来欺骗蠢人和瞎子吗?显然,这样的译文是经不起推敲的。“外表好  相似文献   

5.
我们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往往会碰到许多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一些概念性的难题,很影响我们对文意的理解。这里,仅就古人姓氏名字等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一、古人的姓和氏有别在上古社会里,人们的姓和氏是有区别的。《说文》:“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许慎的注解,一方面道出了“姓”字的本义;另一方面,也历史地反映了上古社会在未有婚姻制之前,是有过群婚制的。“母”字,就是当时禁止人们乱奸而产生的字。这样,生下来的孩子不可能认识父亲,只能“知母不知父”(《吕氏春秋·恃君》)。如“  相似文献   

6.
郧阳抚治历史阶段划分总体可分为暂设阶段和定设阶段两部分;按照郧阳抚治面对的主要任务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时期:郧阳抚治暂设阶段与“第一次治乱时期”;郧阳抚治定设阶段之“第二次治乱时期”;郧阳抚治定设阶段之“和平发展时期”;郧阳抚治定设阶段之“第三次治乱时期”.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俞樾对孙子“卒”字的考辨郭在贻所著《训诂丛稿》189页写了这么一段话: 《孙子兵法·势篇》:“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文中“以卒待之”的卒字,旧注大都训为兵卒之卒,近年来的注本也都采此说。按:此解可商。清人俞樾在所著《诸子平议补录》卷三中,对此卒字曾有考辨,其说曰:“卒字疑诈之误。《军争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亦以利与诈  相似文献   

8.
邹衍、陈寿、司马光、朱熹等人均谈及“正统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否认“正统论”.王夫之认为天下只有一治一乱之变,没有什么正统与不正统.“天下非一姓之私”,看问题要从“大公”的立场上去看.虽然王夫之否认有“正统”,但他认为有“正”和“统”的区分.“正”就是传嫡传长,前代君主的遗嘱.“统”就是统一,统一了就是“合”,是“治”;不统一就是“离”,是“乱”.统有合离、治乱;正则在于各人言行.以下是作者对王夫之评价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兼爱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相似文献   

10.
对《硕鼠》里的“逝将去女”一句,课本是这样注释的:“逝,往。逝将去女,将去女而逝。”这注解的依据源自《毛诗》郑笺,郑玄注曰:“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但课本注解不能令人信服。它不仅移动了词序。而且增了一个“而”字,增字解经是训诂的大忌。另外,结合下句“适彼乐土”来看,“逝”与“适”同义,显得累赘。所以,把“逝”释作“往”不妥。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以“变为天道”的宇宙观来观察人类社会,创立了以“公羊三世”说为形式的社会历史进化论.这是他致力于维新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他的这一创论不但给“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崇古倒退史观以致命的打击,同时也对一治一乱、治乱更迭的历史循环论以根本的否定,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反义词风波     
在我们二年级刚刚接触近义词与反义词的时候,我闹出了一桩不大不小的笑话。那是一天上课的时候,老师教了“雪中送炭”与“雪上加霜”这两个成语,老师刚刚教完,我们班的一名男同学站起来问道:“老师,这两个成语是一组反义词吧?”老师高兴地答道:“是的,它们的确是一组反义词,你很会观察,希望继续努力,也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养成一个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那位同学像刚打了一场胜仗一样,得意洋洋地环顾四周,看见同学们都佩服地看着他,更高兴得不知所措。这下我可不服气了: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说了一组反义词吗?值得高兴成这样吗?唉!轻浮、无…  相似文献   

13.
国语教学中最困难的一项是注解生字和生词。学生们瞭解和记忆词字的注解也感觉很困难。过去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注解生字生词,今天才发现这些力气是白费了。在学生笔  相似文献   

14.
歪打正着     
“小夫子”——看——“大长今”!什么?不懂?哈哈,本期“歪打”来稿中“长今版”超多,看得我馋虫乱爬,赶紧端出盛宴一席——原句: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故法可立而治可行。(《管子·正世》)  相似文献   

15.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一些字解释为“从某反”或“反某为某”“从到(倒)某”,认为某字是由另一字反形而成,我们将这些字称为“反形字”。《说文解字》中有明确注解的“反形字”共计30个,后世学者对此也有所讨论,但多散见在单字的说解之下。许慎依据小篆分析字形,而小篆相比出土古文字资料又有颇多讹变,其所注解的“反形字”从小篆形体来看确为相反,但从早期文字材料来看真正属于“反书造字”的只有以下8个,即“叵、亍、■、旡、■”。本文结合古文字材料,对《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重新进行梳理分类,以便对“反形字”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有位老师讲到小语第四册“归类识字(二)5”中“简单——详细”一组反义词时,先从“详细”一词中分出生字“详”进行教学,再讲“详细”的意思,一切都按备课笔记上的内容顺利进行着。刚要转入另一组反义词教学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说:“老师,简单的反义词是复杂,这是上学期我们学的,这一课怎么又说简单的反义词是详细呢?”  相似文献   

17.
作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的语素在汉语里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王力先生说:“汉语基本上是以字为单位的,不是以词为单位的。要了解一个合成词的意义,单就这个词的整体去理解它还不够,还必须把这个词的构成成分(一般是两个字)拆开来分别解释,然后合起来解释其整体,才算是真正彻底理解这个词的意义了”。由于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反义词间的意义对立常常通过反义词里的反义语素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这样,反义同和反义语素的联系就成为可能了。事实上绝大多数反义词都具有反义语素,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场合往往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反训。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反训,对阅读古书是有帮助的。现略举数例于下以证之。 [乱]习见的含义是“混乱”、“紊乱”(包括“战乱”)。如《尚书·周官》:“制治于未乱。”《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诗经·周南·关睢序》:“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史记·项羽本纪》:“楚军大乱坏散。”但又有作“治理”用的。如:《尚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  相似文献   

19.
在世纪之交,中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如何把握时机,迎接挑战,在振兴我国经济和加速精神文明建设中求得自身发展,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课题。我认为下列三个问题应被重视。治乱与规范并举,确保专科教育质量治“乱”是我国当前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的重要任务。“乱”不乱在多种办...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语文第四册《论积贮疏》一文中有两个带“相”字的句子。其一:“国胡以相恤?”其二:“兵旱相乘……”对于“相”字,课文是这样注释的:“相恤,对……救济”;“相乘,交互侵袭”。笔者认为,这样解释是不妥的,其理由有三:一是对“相”字的用法没有说清楚;二是“相”作“交互”解找不到根据;三是没能完整地表达原句的意思,即兵灾、旱灾是不一定交互侵袭的,还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