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想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  相似文献   

2.
周应喜 《江西教育》2007,(12):16-16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问题1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  相似文献   

3.
一、教师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孔乙己》一文,应抓住“孔乙己是站在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来设问,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交代了孔乙己的特俗身份,在社会中的特殊身份也就预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相似文献   

4.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与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有很大关系。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几点看法:(一)提问要注意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意味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5.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3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  相似文献   

6.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他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成功的课堂提问往往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一、巧设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可能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种“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的功能,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读懂课文的能力;二是在讲读与独立阅读之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因此也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半扶半放,扶放结合”。“扶”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引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读懂课文。联系到教学实际,教师的指引和点拨,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只有在这样的前题条件下,才能“放”,放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读懂课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呢? 一、设问要抓住课文的关键矛盾启发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小语三册34课《小虾》,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课文。教学中,我抓住了课文中的“趣、逗,喜”,引导儿童阅读课文,启发他们的思维,收到了一定效果。 (一)由“喜”突破,逐步理清课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最后一段的“我多么喜欢这些小虾啊”,既是作者的感情,也是对上面各段的“我”捉小虾、“小虾真有趣”、“我”逗小虾意思的概括。然而学生却不能一下子理解“我”为什么“喜欢这些小虾”,这就造成了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学时我首先抓住最后一段的末句,由“喜”突破,让学生思考问题,逐步理清课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  相似文献   

11.
一、围绕疑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识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这就是课文中的难点,也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就可使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行探究,从而浅化难点,平缓坡度,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如教学《赤壁之战》,当学生大致了解了历史背景、事件结果,而对其结果迷惑不解时,就可顺势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周瑜、黄盖竟能以三万大军战胜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呢?其奥妙到底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促其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经过一番分析、推理,便能弄清原因在于周瑜他们善于抓住曹操的弱点,巧设圈套,引其中计。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中心,也可从中受到课文层次的思维训练。二、围绕关键点质疑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有的一看题目就见“题眼”,有的一读课文就见“文眼”。这些都是课文的关键点,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关键点质疑解疑,必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功效。例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就可紧扣题目中“飞夺”一词质疑;教学《一夜的工作》就可紧扣文中的“劳苦”、“简朴”质疑,从而可达到迅速抓住课文要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三、围绕矛盾点质疑...  相似文献   

12.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四年级的重点训练项目,如何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笔者提出以下方法供参考。一、回答问题法问题是思维的路标。可用课文后的思考题或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必要的问题,引导学生作答,然后将答案恰当地连起来,便能抓住...  相似文献   

13.
思品课教学究竟从什么地方入手,关系到是否能迅速把学生带入课文,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突破口”选得准,三言两语。就能把学生引向一个新的天地。否则。学生的思维只能在课文外绕圈子。根据不同教材,可选择如下“突破口”: 一、遵循思路,由表及里。文章的顺序反映着作者的思路,抓住顺序,紧扣思路,披文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策略:巧创“情景”,营造“思”的氛围——激疑 1.通过多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教学法认为,要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就必须产生问题情景。依据这一基本观点,在教学中主要可通过以下途径灵活设置问题情景:(1)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景。比如,讲辛亥革命,可抓住教材中的表述,这样设计疑难问题:“同盟会的纲领没有反帝的内容,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又存在幻想,怎么能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呢?”(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景。  相似文献   

15.
一、由课文题目生疑 学生学习新课文的时候,需要创设一种“问题情景”,设置一些问题悬念。这些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情趣,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而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能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体现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学习《父亲的菜园》时,学生对课题产生疑问:“为什么题目叫‘父亲的菜园’,而不叫‘我家的菜园’?”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文中圈画批注,从而明白父亲为了这块菜园付出的艰辛与爱。  相似文献   

16.
一、抓住重点词语背诵有的课文,主要是围绕几个重要的词语来描述,在背诵时,如果能紧紧抓住这些重点词语来帮助记忆,学生背起课文来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如《欢庆》一文,可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抓住哪些景物来描写,小朋友们立即就看出,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田野”、“枫林”、“蓝天”、“大海”等在欢庆国庆时呈现出的不同景象。于是,学生只要记住这些关键的词语,很快就把课文记住了。二、创设情景背诵为了降低学生背诵课文时的难度,在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创设情景背诵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也就是利用实物展示法或多…  相似文献   

17.
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许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讨论的结果也就会不一样。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小学生的这种主动积极的求异思维的结果,只是属于一种“发现”。但是,今天这样的“发现”,将会导致明天的“发明”。因此,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就必须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在小学语文教学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发掘教材本身的智力训练因素。一位教师在教学《穷人》时,抓住学生在预习中提到的一个问题,深究下去,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这个问题是:课文中  相似文献   

19.
1.设置“矛盾”与“疑点”,引起思考 一方面是教材本身的“矛盾”,实际上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采之处。“矛盾”的另一方面是指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是有知识、生活上的矛盾。 抓住矛盾,设置疑点,能形成一种认知上的“冲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探究心理,促使他们产生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从而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一、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只有多思好问,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才能使思考更深入,学习更主动。但是,学生从不能发现问题到能发现问题,从不会提问到学会提问,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在“问什么”、“怎样问”上作具体的方法指导。阅读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包含着未知的因素,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探究的愿望,使原有的知识经验和信息重新组合,找到解决问题(读懂课文)的途径。课文《跳水》是一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