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为例,探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中实施“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教学策略,基础层级要结合文本意象创意表达,发展层级要结合文本表现手法创意表达,提升层级要结合文本意境创意表达。这种层级训练,都是缘文生成,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文本视角鸟瞰意境研究领域中诗歌意境向度上的研究盲区,认为意境具有语义模糊、语象有机统一和未定点多三个基本特征,并兼论意境范畴理论渊源于先秦儒道两家对文本语义层和语象层的基始认识。  相似文献   

3.
“美”是语文教学的主题,语文教学要求努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真正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生活美、意境美、文化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造美的课堂?如何对学生进行美的引导、美的认知与培养呢?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一个具有空间性特质的诗学范畴。“境”原本包含空间涵义,在佛典适用中意义虚化,进入诗学话语后则用来概括诗歌的审美感受空间。从文本视域出发理解意境,意味着意境是一种结构性存在,情与景两大因素构成了意境的“意向性”文本空间,这一文本空间蕴含着生动的人生意识和审美价值,呈现出延展、流动的空间之美。  相似文献   

5.
《成才之路》2014,(16):F0004-F0004
《唐诗素描》系列作品,是湖南作家曾冬创作的与传统的唐诗释义迥然不同的文本。它以原诗为载体,在准确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联想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把唐诗描绘成了精美的图画,在散文化的形式下再现了唐?诗的意境、韵味和形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本视角鸟瞰意境研究领域中诗歌意境向度上的研究育区,认为意境具有语义模糊、语象有机统一和未定点多三个基本特征,并兼论意境范畴论渊于先秦儒道两家对文本语义层和语象层的基始认识。  相似文献   

7.
《故都的秋》的秋味品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写秋,现当代作家不乏名作,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确可独推为上乘之精品.所以然何?就因为他的写秋,不只重在描状秋景秋物,而是刻意传染秋色秋味,摹写秋的深邃意境,尤其是笔墨里融进了太多只属于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故都的秋,与其说是故都北平所独有,不如说是专属于郁达夫,只是郁达夫的秋.因此,我们当尽可能从中读出一个现代名士式的"秋士",领略一番他是如何品出秋的独特的意境和趣味.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独领30年代咏秋散文的风骚。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郁达夫是颂秋,这其中的“秋”味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诗词是古典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的瑰宝.意境是诗词的核心和灵魂,成为评判诗歌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在翻译中,如何将源文本中的意境重构到目标文本中去成为一个难题.本文试图从意境的完形生成来探讨意境的重构以及译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中国艺术家毕生追求的艺术至境,也是中国古文论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长期以来,有人给它以本体的地位,有人将其归入作品论的范畴,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充分重视文本与接受主体在意境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其实,文本只是意境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条件,是接受主体也只有接受主体才最终使意境得以实现。这里引入西方文论中的“文本”和接受美学的理论,以期对意境有一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秋思     
南国的秋,来得很轻,很静。来不及感伤,来不及惆怅,对夏天的怀念已被裹在厚厚的衣服里。秋悄然迈开了她的脚步,让人体会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抒情散文是赏析教学的核心素材。以课文《故都的秋》为教学范例,聚焦抒情散文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对实践中如何通过朗读品味抒情散文的文学魅力展开深入探讨,提出抒情散文教学必须聚焦通读、研读、品读,通过趣味化朗读引发学生欣赏意向,借助情感化朗读感悟文本内容意境,利用审美化朗读学习散文语言精髓。  相似文献   

13.
体验文本、陶冶情操,是初中阶段诗歌、散文学习的任务之一,与<新课程标准>精神异曲同工.本文从"意境"入手,以情感为归宿,通过"创设意境"、"再现意境"、"烘托意境"和"创造意境"来引发、调动学生学习情感,丰富、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从而实现文本与读者、作者与学习者的情感共鸣,达到完成学习任务、陶冶情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故都的秋》深得古诗神韵,其在意象、意境上与古诗文中“秋”之意象、意境一脉相衣而其语法结构、意象组合结构和复沓的画面结构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形式亦多有类似.故其可谓诗之散文,或散文之诗.  相似文献   

15.
秋是郁达夫表达感情的点,特别是故都的秋,不仅是因为看不饱、尝不透北国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更是因为北国之秋的深味,这种深味和作者的性格情趣、人生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在对故都北平秋景的描摹中创造出了一种深沉幽远的意境。阅读这篇散文仿佛是在欣赏一幅美妙脱俗的画,品味一首清静悲凉的诗。《故都的秋》的意境美就美在它是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艺术境界,探讨它的意境美无疑有助于我们纵深地认识它的主题内蕴。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文本解读多用一个尺度对文本进行贴标签式的概念化分析。为帮助学生搭建与文本、作者沟通的桥梁,笔者借助孙绍振先生"情感逻辑的还原法"与"同类比较法",以还原情境式的多样化朗读为抓手,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咀嚼文中"字字关情,句句揪心"的精彩细节。以此还原《秋天的怀念》中三重秋境:史铁生人生之秋、母亲生命之秋、史铁生重生之秋,引发其"好好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说过,文学作品大多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一层是显性的文本信息,一层是隐性的文本内涵。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了北平清秋的风物景致,“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落寞和悲凉感”。这也许是文本层面上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知人论世,惟其如此,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散文作品意境浓郁、思想深邃、情感真挚,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最好的文本。  相似文献   

20.
教学实录 一、创境激情,让学生走进文本 师:(播放课件:西湖景色,并配乐)孩子们,请看,这是“苏堤春晓”,初春,湖面薄雾如纱,堤上桃红柳绿,鸟鸣声声,意境动人;这是“平湖秋月”,皓月当空,“一色湖光万顷秋,”景色更为幽美;这是“曲院风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