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攥着汇款单,我读啊,读啊,我读懂了朱自清《背影》里的背影,读懂了伏尔加河畔船夫胸脯上深深的索痕,读懂了父亲如弓的脊背以及骄阳的淫威和暴雨的恣睢……”  相似文献   

2.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3.
让我们先看一下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谈论《背影》的一段字:1928年.我家已搬至杨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人民政协报》1998.10.25)  相似文献   

4.
仔细研读,就能发现惜影》中隐含着一组数字:1、2、3、4、5。一抱橘子。父亲怕我路上口渴,不顾年高体胖,“穿过铁道”,“爬上那边的月台”,为我买回了一抱橘子。这橘子就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心。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经久不衰,作为传统篇目历年来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其中纯朴深厚的父子情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但是许多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时,只注重了父亲朴实的背影和朴实的感情,却忽略了铺垫这一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林秀丽 《课外阅读》2010,(12):181-181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的“背影”和“泪”既是文章内容的重点,又是全文叙事抒情的线索。“背影”凝聚着父亲和儿子一片挚爱的理解、憧憬与怀念。“背影”和“泪”把父子之间那种真挚、亲切、朴实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7.
8.
对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的解读,见于《中国哲学年鉴》(2001)有唐文明《威权的没落与本真化的伦理》文章,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父权“曾经具有绝对权威、甚至有些冷酷的旧时代的‘父亲形象’倒塌了,但这一形象的倒塌并没有带走人伦亲情,而是通过获得解放的‘儿子’的真情挽留而使‘父子之伦’成为一种本真化了的伦理。”这是散文的动人之处。本文认为:《背影》同父权的观念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文章中最能够催人泪下的是父亲对儿子温厚而含蓄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自然而又真挚的体谅。解读文学作品不能用劲过头。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的《背影》中除了背影这个意象外,还蕴含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即曾出现过多次的“泪水”意象。  相似文献   

10.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在《背影》的开篇就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那么“父亲”的差事因何而“交卸”,“祖母”又因何而“死”,文中却没有交代。  相似文献   

12.
顾增清 《考试周刊》2011,(93):42-42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感动着我,从读书到教书已经读了无数遍,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感动,一个个新的收获。我总在想:自己是为作者感动?还是为"父亲"感动?还是为更多的我所接触过的学生的父母感动?所以,每次教学《背影》时,我都不敢有一丝的疏忽,怕有愧于熟悉的"父母们"。  相似文献   

13.
在词典中.背影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背面形象。既然是背面.那背影一定是模糊而抽象的。但在朱自清眼里.即使两年有余未见.最不能忘的却是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给他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全是因为它凝聚着父子之间的深情与真挚的爱。父亲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的背影.是在家境惨淡、失业谋职、痛苦烦恼的情况下仍不辞辛劳送儿子上车时留下的背影.  相似文献   

14.
“我”流泪表现亲子之爱是《背影》的主旨。最使我感动的是父亲的背影:在浦口车站,看到为我买橘子而艰难地攀越站台时父亲的背影,当父亲一切安排妥当而离开车站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时的背影。两次背影使得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我非女流之辈,多愁善感,而是大丈夫一个,年岁已二十。自古道“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什么使得我七尺男儿泪落沾襟?是父爱。我在浦口车站与父亲分离时两次流泪有别于文中的另两次流泪。在徐州见到父亲,得知父亲徐州烟酒公卖局长之职被除,又看见满院的狼藉不堪,顿时触景生情,倍感命运多舛;加之思念起去世的…  相似文献   

15.
这篇《背影》,大家说是朱自清先生的好文章,各种初中国文教科书都选了它。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相似文献   

16.
父亲为远行的儿子买一次桔子,本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经朱自清倾情演化,成为了文学经典,常读常新。但是,为什么其他人所写的此类文章没有成为名。作,而《背影》却打动了几代读者呢?教好《背影》,先要读出《背影》的背影。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散文《背影》,以其浓浓的真情见长。而论受真情感染的程度,又在于读者的悟性,能否从朴素而含蓄的人物描写中,“悟”出作者的言外的不尽之意。文章的“含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的记实散《背影》历经几次教材政策,始终被列为中学语课中的精读篇目,那么,为什么这篇军于1925年的章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去学习它、欣赏它、品味它呢?  相似文献   

19.
朱生仪 《学语文》2004,(5):16-16,15
季羡林说:“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并认为“《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是的,父子关系、父亲责任在新时期的理性反思,正是《背影》所蕴涵的真精神。要理解这一隐性题旨,仅凭以文解文当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综观朱自清先生一生,挖掘其心灵深处的文化积淀,结合其创作时期的文化大背景,方才有所收益。  相似文献   

20.
作在1947年7月1日答《艺知识》编问中说:“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二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