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9年12月起,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率先在国内被检测出,随即在全球蔓延、爆发,虽然目前国内病毒传播得到了控制,但世界其他国家仍处于疫情的高发或平台期。截止到2020年7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5 581 009例,死亡病例635 173例,然而目前仍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疫苗被认为是人类面对病毒感染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开发新冠病毒疫苗。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前已有18款疫苗进入临床Ⅰ期,12款进入临床Ⅱ期,4款进入临床Ⅲ期。在临床研究中,评价疫苗在人体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疫苗临床研究的关键点,同时也是难点。本篇综述将围绕着评估新冠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前期对SARS和MERS疫苗的研发成果对于新冠疫苗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将这些成果与目前观察到的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免疫学特点相结合,以预测新冠疫苗研发可能的瓶颈以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COVID-19)在全球流行,给全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新冠病毒具有超高的传染性和一定的致死率,疫苗无疑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国内外已有176个新冠疫苗正处于不同的研发阶段。本综述基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及其他RNA病毒疫苗研发的经验和教训,在新冠疫苗研发急迫性的前提下,从有效性、安全性和广谱性的角度来阐述新冠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和关键性策略,旨在为相关的研发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引发全球科学家对人冠状病毒医药领域的高度重视.本文基于既往已知的6种人冠状病毒相关专利数据信息,从专利来源及分布、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趋势、主要申请人等维度对人冠状病毒医药专利态势进行分析,并展示了人冠状病毒医药领域的国内外研发概况,以期从整体上把握目前人冠状病毒医药领域的专利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  相似文献   

4.
5.
黄可  周俊  李玉杰  王正良 《科技通报》2019,35(5):225-229
肿瘤疫苗是肿瘤治疗中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基于市场与专利数据分析方法,从肿瘤疫苗产品与市场现状、发展态势、重点技术领域、优势机构、国内外发展情况等方面开展肿瘤疫苗发展趋势研究,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高校院所进一步发展肿瘤疫苗产业和技术提供情报支撑。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疫苗研究进入了技术平台期,病毒抗原疫苗已有产品成功上市,而肿瘤抗原疫苗仍处于研究阶段。美国与欧盟国家是该领域核心专利的主要输出国。日本、德国、英国、美国四国在我国布局了大量专利。我国近年来专利申请活跃,但质量仍待提高。此外,本文提出了我国进一步发展肿瘤疫苗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21年1—12月西藏拉萨59340剂新冠疫苗的接种情况。方法 研究纳入拉萨八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1年接种的全部新冠疫苗59340剂次。首先分析疫苗接种总体情况,其次分析不同剂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分类分布和不同人群社区分布的疫苗接种情况,最后分析不良反应与安全性。结果 疫苗接种的高峰时间段是5—6月份,接种38844剂次,占全年总量的65.46%.第一剂次、第二剂次和第三剂次的接种人次分别为30463剂次、28581剂次和296剂次,第三剂次从11月份开始接种。男性和女性分别完成接种29376剂次和29964剂次,男性占总量的49.50%.按照年龄划分,19岁年龄段、20~39岁年龄段、40~59岁年龄段和60岁年龄段分别完成接种5726剂次、25800剂次、23314剂次和4500剂次。19岁年龄段和60岁年龄段的第一剂次分别从4月份和3月份开始。最初3个月接种的重点人群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从人群社区分布来看,7个居委会居民的接种工作主要是从4月份开始。发生不良反应137人次,发生率为0.23%,最常见的症状是肌肉酸痛和乏力。结论分析拉...  相似文献   

7.
为帮助新晋企业和设计者研发电子体温计产品和申请相关专利,从统计指标和技术发展角度分析截至2020年6月全球电子体温计专利情况,并界定电子体温计高价值专利标准,通过专利地图和技术功效矩阵对相关专利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电子体温计专利申请以发明专利为主要类型,专利申请数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专利失效问题严重,...  相似文献   

8.
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也是肿瘤、代谢性疾病、老年认知性疾病等慢性病具有潜力的防治手段。免疫原作为疫苗最为关键的要素,决定了疫苗效应的特异性和靶向性。以新型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为代表的重大、多发、高发、新发传染病的持续出现,给疫苗研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免疫原选择和设计的理论依据不足是创新疫苗研究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近年来在疫苗免疫原研究方面的进展,指出在新一代疫苗革命背景下免疫原研究趋势和研究前沿。结合当前复杂免疫原的研究难点,提出了未来工作的建议,如:利用现代疫苗学相关的交叉前沿和创新,重点开展新型疫苗靶标发现、免疫原性精准设计理论、新型免疫增强或调控技术、仿人免疫评价体系和人体疫苗免疫应答机制等领域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尚在研发试验阶段,核酸检测方法和试剂研发是防控新冠病毒之重要措施.对核酸检测方法和试剂专利进行分析有利于科研工作者利用专利情报,提高科研成果的专利保护意识.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疫专利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数据来源,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和诊断的175项专利申请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归纳-可...  相似文献   

10.
采用DDA、Thomson Innovation以及PIAS等专利分析工具,结合文本挖掘和可视化分析技术,重点研究了疫情防控机器人专利技术趋势,分析了专利技术构成和优势机构研究特点,并通过构建专利整体价值函数评估了主要发明人团队的技术竞争力。研究表明:在疫情防控机器人领域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人团队数量具有较大优势,但大部分高价值核心专利却被美国和日本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是未来发展方向。国内机构应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专利战略等方面持续发力,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挖掘当前市场热点,探索AI+疫情防控机器人的结合方法,推动我国疫情防控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抗疫情助推我国数字化转型: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生产生活物资保障、复工复产等各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助力科学防控、精准施控,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带来新的机遇。文章聚焦当前疫情影响下我国政府、产业、企业、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机遇,分析了疫情中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1)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2)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垂直细分领域的融合发展,丰富应用场景;(3)推动产业互联网建设,促进各产业数字化水平均衡发展;(4)加强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治理,保障数据的高效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2.
对江苏信息中心“新冠疫情专利信息平台”数据库中的专利分别进行整体结构、个体结构、药物维度和省市合作分析,发现:(1)我国防治新冠病毒化学药物专利合作网络规模、合作关系和合作次数一直在增加,但合作密度有所下降,该领域中各创新主体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合作空间;(2)专利合作网络关键节点如大学、研究机构或企业等在不同阶段变动比较大,说明主体很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3)防治不同类型病毒的化学药物专利合作网络规模和网络密度演化情况有所不同,这与病毒的特性有关;(4)从我国省市合作中心来说,出现了以北京为核心逐步向长三角、珠三角的核心省市合作转移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取得阶段性胜利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从国内外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现状入手,通过分析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科研攻关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顶层设计、强化方式,并就进一步强化我国战略科技力量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16.
佘力焓 《情报杂志》2022,41(2):112-118
[研究目的]专利审查高速路是专利审查国际协作的一种模式,通过合作审查以提升全球专利申请量激增情形下的审查工作效率。[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专利审查高速路的运行效果以及对于COVID-19疫情影响的反应,以期为明确我国参与专利审查国际协作的政策方向提供参考。[研究结论]专利审查高速路的专利审查国际协作模式能缩短审查周期、提升授权率、减少专利审查意见次数和缓解审查积压。虽然COVID-19疫情对全球的专利审查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是专利审查国际协作模式能较好的抵御COVID-19疫情带来的风险。专利审查高速路基本上维持了专利国际申请在全球范围内审查的稳定性,并在部分国家持续提升了专利审查工作的效率。对此,我国应推动参与专利审查国际协作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7.
Following the global COVID-19 pandemic, nanotechnology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research efforts and enables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diagnostic tools, vaccines and antiviral treatment for this novel virus (SARS-CoV-2). In this review, we first summarize nanotechnology with regard to the detection of SARS-CoV-2, including nanoparticle-based techniques such as rapid antigen testing, and nanopore-based sequencing and sensing techniques. Then we investigate nanotechnology as it appl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VID-19 vaccines and anti-SARS-CoV-2 nanomaterials. We also highlight nanotechnology for the post-pandemic era, by providing tools for the battle with SARS-CoV-2 variants and for enhancing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vaccines. Nanotechnology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ongoing COVID-19 pandemic but also provides platforms for the prevention, rapid diagnosis, vaccines and antiviral drugs of possible future virus outbreaks.  相似文献   

18.
19.
SARS-CoV-2, an etiological agent of COVID-19, has been reported to inflict remarkably diverse manifestations in different subjects across the globe. Though patients with COVID-19 predominantly have fever, respiratory and constitutional symptoms, atypical presentation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evident.COVID-19 may predispose to both venous and arterial thromboembolism due to excessive inflammation, hypoxia, immobilization, and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moderate to severe symptomatic cases. In this case report, we are reporting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of COVID-19 in a mild symptomatic subject incidentally diagnosed with mesenteric venous occlusion with no abdominal symptoms.Early recognition of the abdominal symptoms, diagnosis, initiation of anticoagulants, and timely surgical intervention may improvise the outcome in a patient with COVID-19 infection-induced mesenteric thrombosis.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d venous thrombosis may lead to subsequent ischemia necessitating emergency laparotomy. Thus, the usage of low-dose anticoagulants in all the patients of COVID-19 irrespective of the categorization into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COVID-19 disease should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