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熟食为大脑带来能量虽然人类的近亲大猩猩、黑猩猩等有着相当高的智力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人类脑神经元的平均数量约为860亿个,而大猩猩与黑猩猩大脑中的平均神经元数量则分别约为280亿和330亿个。由此不难看出,人类的大脑相对于其他灵长类动物,可以说是有着极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1岁以内的人类婴儿记忆东西放在哪儿的方式,与类人猿是相同的。动物记忆一个东西放在哪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记住东西的特性(大小、形状、颜色等),另一种是记住东西所处的方位,比如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有些物种,比如小鸡和蟾蜍,显得更喜欢记忆物体的特性;而另外一些动物,比如鱼和狗,更喜欢记忆东西的方位。德国莱比锡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比较研究了猩猩、大猩猩、倭黑猩猩、黑猩猩和人类的记忆方式。在莱比锡动物园,研究人员将葡萄、香蕉等奖品藏在木头、模拟鸟巢或石头下面。有时,奖品会藏在同样的东西下面,但…  相似文献   

3.
《科学中国人》2012,(24):60-61
研究称类人猿会产生中年危机:幸福感下降一项新研究称,不只是人类的男人经历"中年危机",黑猩猩和红毛猩猩也有这种状况。进入中年,它们的幸福感下降。研究人员开始测试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可能已进化出人类幸福感模式的理论。一个国际科学家科研小组发现,人类、黑猩猩和红毛猩猩的幸福感一样,都呈现U形模式,青年时最高,进入中年开始下降。研究人员研究了508只类人猿。它们生活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动物园以及自然保护区。了解这些类人猿的饲养员、志愿者、研究人员和管理员对它们的幸福感进行了评估。然后这项新研究的科学  相似文献   

4.
人类是自然界中唯一能够直立的动物。在广大的自然王国中,没有一种动物能够像人类那样直起腰板,挺起胸膛,昂首阔步地行走。就是人类近亲黑猩猩、大猩猩、类人猿也只是偶尔地直立行走,而且还是佝偻着背,弯着腰,并且只是危险来临或争斗时才这样半直立行走。其他高级的哺乳动物,无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都是四肢着地,头颅在前,低着脑袋,双眼向下。人类的直立是非常早的。1978年,人类学家玛丽在坦桑尼亚北部地区发现了几个珍贵的足迹。它们产生于400万年以前。当时,由于非洲大峡谷的桑迪曼山火山突然喷发,又下了一阵小雨,几个人类祖先在经过时留…  相似文献   

5.
黑猩猩是与人类关系最近的“表亲”,但尽管两者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有98.7%存在相似,其行为与思维等特征却明显不同,这颇让人费解。一个欧美科学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揭示人类与黑猩猩在大脑基因活动模式上所存在的显著差异,为此找了部分答案。德国、美国和荷兰研究人员发现,形成黑猩猩与人类之间差别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基因或蛋白质结构本身,而更多体现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表达上。科学家们还发现,黑猩猩和人类在大脑基因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要大于两者身体其它部位。科学家们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后认为,在数百万年…  相似文献   

6.
奇云 《发明与创新》2005,(11):40-41
1、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比较初步完成在过去的几千万年间,高等灵长动物家族开枝散叶,先后分离出了狒狒、猩猩、大猩猩等。人类的祖先与黑猩猩的祖先在大约500—600万年前分家,走上独立的进化道路,前者产生了我们,后者则在约300万年前分为两支,演变成现在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Pan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的发展,用移植器官的方法来治疗器官疾患,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从器官移植的临床实践看,同种器官移植的效果最为理想。但所需人体健康器官的来源是个难题。于是,科学家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与人类相近的动物身上。如选用黑猩猩、大猩猩、狒狒等的器官。但是这些珍稀动物也已日见稀少,人工饲养也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8.
正陪伴我们千万年的"伙伴"人类体内的肠道细菌数量繁多,多达数以万亿计。可以说我们身上有多少细胞,就有多少肠道细菌。这些细菌中,有些来自食物和外部环境,这些仅是肠道中的过客而已,而另一些就是自远古就陪伴我们的"老相识"。科学家研究发现,这几种老相识的肠道细菌与我们相识的历史可追溯至非洲古猿时期。在距今约1000万年前,非洲古猿分成了两支。一支繁衍发展成为大猩猩,另一支的一部分发展成为人类,余下部分发展为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这些细菌的祖先就生活在非洲古猿的肠道里,并且随非洲古猿的  相似文献   

9.
腾讯科技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大猩猩使用“婴儿式口吻”与小猩猩交流,这是在除了人类之外的灵长类动物中观察到的罕见现象,这个发现有助于科学家们进一步了解早期人类是如何进行沟通和进化的。研究人员还观察到成年大猩猩通过非语言性的手势进行信息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我们都知道,人类有23对染色体,但是这个结论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被确立,而此前的人们一直认为人类拥有24对染色体——这是个粗心且不负责任的研究结论。不过巧合的是,这个结论却正确地反映了其他类人猿的染色体数目。人类约在500万年前还与黑猩猩是一家,是什么原因让人类祖先丢失了一对染色体,彻底与灵长类的同胞分道扬镳的呢?  相似文献   

11.
神秘的大脑     
大脑是整个神经的最高统帅,也是人类优胜于其他动物的主要器官。一个成人的大脑平均重量约1500克,所含神经细胞的数目达140亿之多。哺乳动物中的黑猩猩,尽管身躯庞大,可大脑的重量却只有500多克,仅为人类大脑的1/3。人类的大脑不仅在重量上占显著优势,大脑的表面积也为所有动物之冠。人类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内层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称为髓质,起着联络、沟通的作用。由于颅骨的限制,高度发达的大脑皮层在颅腔内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生物化学和药理学教授阿南德近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办的军事卫生系统研讨会上宣称,他们已经在培养皿中培育出近乎完整的大脑,它相当于5周胎儿大脑的成熟度。虽然这个大脑只有铅笔的橡皮擦头大小,但却包括了人类胎儿大脑中存在的99%的基因。类器官中的No.1阿南德等人培育的大脑其实是类器官中的一种,但在重要性上却是位居第一的类器官。类器官是干细胞研究的直接成果之一,因为利  相似文献   

13.
最近,法国《周末三日》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究竟谁在模仿谁》的文章,以大量的事实阐明了生活在自然界的猩猩(黑猩猩、矮黑猩猩、大猩猩和红棕毛猩猩)与我们人类同一家族,是我们的“表兄妹”。因为我们与猩猩有98%的基因是相同的,所以促使人类想方没法去弄清楚猩猩的行为并试图与它们对话。  相似文献   

14.
杨凡 《百科知识》2013,(12):17-18
毫无疑问,电脑网络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但它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大脑。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今天,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大脑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神经科学家已经揭示了人脑的"可塑性",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习惯做法会实实在在地改变大脑的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5.
古力 《百科知识》2007,(2X):6-8
基因和经历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生物学家莫里斯·古德曼(美国科学院院士)等人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应当把黑猩猩(包括普通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划归人属(生物的分类依次为域、界、门、纲、目、科、属、种),其理由是,他们选取人、黑猩猩、大猩猩、猩猩、旧大陆猴和鼠为研究对象,发现这六个物种在97个功能基因的DNA序列上。  相似文献   

16.
人类远古时候的近亲和大猩猩一样喜欢雌性。研究人员说,人类远古时候的一个近亲可能拥有和现在的大猩猩一样的爱情生活——一个雄性会控制一群雌性。对"傍人粗壮种"的35个化石标本进行研究后发现,这种生活在150万~200万年前的人亚科原人  相似文献   

17.
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大猩猩也未能幸免.美国加州圣迭戈野生动物园内的几只西部低地大猩猩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有的已经出现咳嗽等症状.据称,它们可能是被动物园的野生动物护理团队传染上的,因为团队中此前出现了无症状感染者.研究表明,非人灵长类动物也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但这是世界上首个新冠病毒自然传播至类人猿的案例.猿类和人类有着极高的基因相似度(98%),导致它们容易感染人类的病毒和细菌.人们也担心,那些能被病毒感染的动物可能形成病毒池,病毒在其中变异、进化,最后变得更强,甚至传染给人类.  相似文献   

18.
《科学生活》2012,(12):52-53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器官。虽然一直对人类大脑进行研究,科学家仍未完全了解这个器官,仍有很多秘密等待他们去发现和解答,但他们对大脑的了解正在逐步深入。以下是关于人类大脑的九个惊人事实。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8):I0013-I0013
[导读]人类的暴力史都写在了脸。生物学家研究发现,类人猿进化成人类的过程中,他们的面部进化出更厚的下巴,更厚的额头等战斗特征。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人类的暴力史都写在了脸。生物学家研究发现,类人猿进化成人类的过程中,他们的面部进化出更厚的下巴,更厚的额头等战斗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早餐是非常重要的,有俗语云:"早餐要吃好"。不止人类重视早餐,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最新研究发现,大猩猩们也会精心准备自己的早餐。为了吃到最好的早餐,这些吃货们会提前做好计划,甚至不惜以身犯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