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幼儿园课程既需要预成,又需要生成。在编制和实施幼儿园课程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将预成和生成有机统一起来,兼顾预成和生成各自的价值,寻找预成和生成的适宜关系,平衡预成与生成的适宜比例,从而提高幼儿园教育的成效,实现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
预成性与生成性:课程的二重基本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成性和生成性是课程的二重基本属性,预成性与生成性并存于课程当中,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关系。课程在预成性与生成性的交融中发展。实现课程在预成性与生成性的交融中发展,需要首先摆脱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课程思维方式,坚持和合的课程思维方式;其次,要以学生的完满个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再次,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智慧。  相似文献   

3.
马荣 《幼儿教育》2002,(9):16-17
文学故事是“叙事性整合课程”主题的切入点,也是课程构建与发展的载体。它有机地把各领域之间的知识经验联系在一起,合理地处理课程的“预成”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叙事性整合课程”中的“预成”体现了教师在课程构建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根据儿童年龄、发展特点以及儿童可能达到的目标,选择适宜的文学故事;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4.
“生成课程”足美国现行的一种课程模式。它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确定某一主题,并以该主题为中心加以扩散,编制成主题网络,将概念分化、放大,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概念的内涵。“生成课程”不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也不是专家设计的现成的拿来可以直接用的“罐头式”课程;它既不是教师预先计划好的课程,教师也不可能完全按计划行动,而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以突发事件为起点而生成的课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幼儿教育改革中,“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成了教师们的热门话题。其实,作为课程的生成方式,“生成”一词并不惹眼,它只是一个没有思想内容的动词而已。然而,当“生成性课程”被视为一种课程模式时,它突然变得惹眼起来,特别是当《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将“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存在方式而加以理念性宣导时,新一波讨论在实践领域展开了:教师预设性活动和幼儿生成性活动的内涵是什么?两类活动的关系怎样,如何转化?如何关注和回应幼儿生成的活动?教师预设性活动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有什么区别?等等。  相似文献   

6.
生成课程最近在幼教界非常受关注。多数老师是在“项目活动”过程中接触到“生成课程”这个概念的。实际上,我们中国的幼儿教师对生成课程的思想并不是完全陌生的。比如,我们常说:教师要有教育机智,要随时关注生活、关注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生活中突然发生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计划,这其实就是生成课程的思想。也有不少老师曾经把这种思想变成实际行动,比如配合当时的社会主题(如抗洪救灾、申办奥运等)组织幼儿开展相应活动等,只是,我们没有及时地把这种想法和做法上升为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模式。现在,随着对瑞吉欧教育,尤其是它所采用的项目活动的介绍。生成课程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从“预成论”到“生成论”——教学观念的重要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预成论"强调知识的被动接受和教学活动的静态预设,注重教学的线性化、确定性和他组织性;教学"生成论"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并以复杂性思维作为其立论基础。从教学"预成论"走向教学"生成论",是教学观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8.
传统“预成”的教学观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一定程度上使教学陷入了僵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传递“客观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在把握建构主义理论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变革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诸多环节中,突破传统,从“预成”逐步走向“生成”,实现教学和生命的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9.
预成论与生成论之争:历史溯源与教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物学领域发育思想的演进过程来看,预成与生成观念的演化表明二者处于复杂生命系统解释的不同层面上.发育的预成是指遗传决定的种系发育模式,是生命个体得以发生的前提,具有保守性;生成则指发育模式与环境相互作用使发育现实化的过程,二者不是对立的范畴.以此观照儿童发展理论中的预成说与生成说、发展阶段说与网络生成说、天性与教化等观点,也就可以发现对立的双方实质是互补的,共同指向在对儿童内在可能与天性的尊重中实现为人的教化.  相似文献   

10.
在课程思政及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下简称“四新”)建设等课程新政实施的背景下,“预本结合”成为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涵,并形成了3个重要内容,即课程思政的“预本结合”、课程交叉的“预本结合”、课程体系的“预本结合”,最终达到民族预科学习与本科学习的思想融入、学业融入和文化融入,从而激发“预本结合”的原力,打通通路,赋能新技术资源。  相似文献   

11.
张敏 《早期教育》2006,(2):14-15
近年来,生成课程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幼教界所认同,我园也积极投入到生成课程的教育教学研究中。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孩子一旦有了生成的内容,教师就像拾到宝贝一样照单全收,缺乏对其价值的科学判断,不能给予适时有效的回应等。本就这种现象,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2.
在“终身教育”的观念已从根本上影响全世界教育价值取向的今天,我们在研究中不断深化了对“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终身学习者”的认识。因为,一个人生命中每一瞬间的存在和发展质量,都是与学习的质量密不可分的。幼儿在学习中享受生活和在学习中享受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将我园的园本课程定名为“学习课程”,并把工作的重点定位在:教师和幼儿共同不断成长为更高水平意义上的自我教育者,即“终  相似文献   

13.
本园开展的"幸福课程"研究,旨在帮助教师、幼儿获得体验和创造幸福的智慧与技巧.本课程特别强调:首先通过教师的不断自我提高,来为幼儿幸福智慧与技巧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从预成到生成——教师角色的现代性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概念中的预成论,视教师角色是圣人,是教育者,是专家。于是,教师成了道德的说教者,成了科学知识与真理的奉送者,成了学生认知与人格结构的塑造者。然而,生成论则从教师角色生成的角度,对预成论视野中的教师角色概念进行现代性反思,秉承教师角色是一种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神存在,是一种社会存在的观点,认为教师是认知、评价、决策与实践的生成者,与学生共享生命的资源;教师是道德、审美与信仰的生成者,与学生同构生命的意义与希望;教师是交往、政治与历史的生成者,与学生、社区共生成命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5.
生成课程的内容从哪里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成课程不是一个课程计划或计划的产物,而是一个计划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教师在特定的时间、场所,对特定的人作出反应.这种课程,我们可以预先考虑,却不能预见其实施.它要求参与者充分相信游戏的力量,信任儿童在众多可能中的自发决定.良好的课程能激励儿童成为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游戏者.某些儿童活动方案对教师成长亦很有益,能帮助教师胜任自己的角色,使他们能在多种可能中进行选择,从而亲身建构他们自己关于教师学习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美国早期儿童教育中的“生成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西雅图分校人类发展系约翰·尼莫教授、李薇教授来我校,介绍了美国现行的一种课程——生成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又译为呼应课程)。作为《生成课程》一书的作者,伊丽莎白·琼斯教授和约翰·尼莫教授曾经在意大利瑞吉欧作了较长时间的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琼斯教授就提出,课程不是教师先写出来的计划,而是在了解儿童产生的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生成课程的提出,是以美国的文化价值取向为背景的,同时也受到了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影响。可以这样说,生成课程是在广泛的地区中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吴放 《山东教育》2003,(12):22-23
吴放老师:您好!在实施教师预设课程时,我们经常会试着加进一些生成课程中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但是,对于如何适度地把握这个“价值”我们却不十分清楚。另外,在生成活动中,教师应当如何把握知识点,哪方面的知识应该让孩子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使课程更加系统,以保证知识的全面性呢?李青李青李老师:你好!“教育价值”其实是个见仁见智的概念,对于每个幼儿园、每个老师、甚至每个孩子来说,它的内涵恐怕都是不同的,无法用同一标准来衡量确认,也无一定之规可循。至于说如何把握知识点,如何决定教育内容和程度,影响的因素就更多了。所以我觉得…  相似文献   

18.
在探究课程的教育实践中,把握好预定和生成的平衡是一道难关.预定内容过多,幼儿就会丧失自主探究的机会;生成内容过多,则易造成"放羊式"的状况,同样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经过几年的研究,我园发现缺乏经验的教师要么拘泥于预定的教学方案,不能随机应变;要么盲目地为生成而生成,难以把握教育的整体计划.那么,如何把握好预定和生成的平衡关系呢?下面,将从活动内容、教师指导等方面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必然,教师必须科学而艺术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精彩不断,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20.
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生成”(雅斯贝尔斯语),教育的首要问题即培养人。教育所谈的人跟其他与人相关的学科所谈的人并不相同,此人乃是指整体的人,生成中的人。教育的根本功能即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