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学校和老师怎么会伤害孩子?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学校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是常有的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以育人为天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总体上是不矛盾的。但是,也是有区别的。比如:学校教育更注重孩子的当下,家庭教育更注重孩子的未来;学校教育更注重孩子的成绩,家庭教育更注重孩子的幸福;学校教育的执行者是老师,家庭教育的执行者是家长,老师和学生是师生关系,家长和孩子是亲情关系、血缘关系……那么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9,(46):12-13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家庭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和而不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得益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3.
李立忠 《文教资料》2008,(25):110-111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不同的功能与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在家长的教育能力与素养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有必要向家庭教育拓展和延伸,主动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责,科学地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更理解忖教育,以达到家庭教育的最优化、理想化,实现教育的合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姚欢华 《上海教育》2022,(15):69-70
<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家庭最重要的责任和功能之一。家庭是人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端,是对人的成长影响最直接、最核心的一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缺失家庭教育的意识,家长对教育的认知简单等同于学校教育、学科教育,对家庭教育既缺乏意识又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方法储备,更没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也是家庭教育的内容和社会教育的内容.人们在谈论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看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和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有的时候是一样重要的,有的时候甚至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影响更深刻,所以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渗透家庭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学校教育是主体,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外部补充和扩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造就一代新人的必要条件.许多人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教师的事,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就行了.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它忽视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强调学校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家庭教育,更不可低估由于忽视家庭教育而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负效应.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玲说:“我们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校教育不应该再局限于学校之内、课堂之内,必须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农村教育做为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更需要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利于学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厂。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参与,尤其是针对特殊学校的学生,更需要走医教融合、家校共育的育人之路。德州特殊教育学校在山东省首设德州市特教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德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联盟,通过医教融合,延缓和改善特殊学生疾病影响;通过家校共育,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最佳解决方案,促进特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为区域特教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为特殊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助力其健康成长,努力打造特教学校家校融合教育的德州模式。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校教育不应该再局限于学校之内、课堂之内,必须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农村教育做为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更需要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对于家庭教育的科学意义 ,众说纷纭 ,什么是家庭教育 ?一般地说 ,家庭教育就是指父母或其它长辈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年轻一代进行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活动 ,不论是在什么历史时期和什么国度 ,父母亲都是子女不能任意选择的首任教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 ,都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家庭教育又不同于学校教育 ,其有天然的早期性和血缘性的特点 ,有比学校教育更持久、更深刻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 ,会使孩子受益终身 ,由于血缘关系造成的特殊感情 ,父母或长辈的言行对下一代有着超越一般的感染力 ,家庭教育能起…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可缺少的。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人生的悲欢成败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今谁也不能越过家庭教育直接走进学校教育、迈向社会 ,去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同样 ,谁也不能总生活在家庭之中不迈进学校进而走向社会。即使是进了学校、参加了工作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仍然需要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  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认真地加以比较 ,可以看出这两种教育从总体上来说有某些不同之处 ,从中又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向。这些不同…  相似文献   

12.
文章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确切地说,是强调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为了体现这种必要性,文章认为,学校应该承担组织、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文章作者是以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关于家庭教育的论说为指导思想的。本文相当详尽地介绍了加特奇纳地区许多学校的工作经验;他们的做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似文献   

13.
正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在丰润区大力倡导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之时,我校以创设学生健康成长的最佳环境为目标,积极探索指导家庭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实现家校共建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我们认为要想达到家校教育的一致性,首先要建立家长学校,做好家长的指导工作。我校有9名高级家庭教育指导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年儿童德育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了更有效、更便利、更及时的沟通交流途径,也为学校、老师、家长提供了一个新型教育平台,相较传统的教育方式,它便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德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领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这一观点深深地制约了家庭教育的自主性。这表现在:一方面,迫于学校教育的权威地位,家庭教育显得很被动,并产生与学校教育趋同的现象,成为另一种形式上的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存在着对学校教育的专业性过度依赖的现象,以至于出现家长对家庭教育责任的淡漠乃至转移等不良倾向,从而加剧了自身的被动局面。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要重新反思现代家庭教育的角色和地位,重拾家庭教育的自主性,要倡导积极的家庭教育理念,构建学习型的家庭,并完善家庭教育研究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二者需要相互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该为此而努力。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正确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家长,会支持并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学校教育的效果;反之,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则会削弱学校教育的效果。如果学校能及时对家长的教育理念进行一定的指导和纠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提供指导,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参与。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协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对孩子进行系统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庭教育的问题已逐渐为多数人所重视,在理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时候,为人父母者更应该正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教育不发达的古代,家庭教育占着重要地位。很多名人的成才,都与严格的家庭教育分不开;在学校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且也是学校教育的先导。孩子在入学前要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这自不待言;入学以后,也要伴之以家庭教育;即使长大成人,父母也不能不随时进行教育。在这方而古人积累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是学校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这就要求班主任在与家长互动过程中,尊重家长,以礼相待;问道家长,兼收并蓄;换位思考,方式适度,积极主动地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使学生家长信任自己,以获取更多的理解和帮助,让班级的管理工作更具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