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民间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之一,因其影响深广、内涵丰富而为大众乐见。民间故事中蕴藏着适切的价值引领、久远的历史知识、多元的民族情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凭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民间故事阅读,可以有效传承传统文化,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其对社会生活、道德理念的理解和感受。  相似文献   

2.
韩莺妹 《天津教育》2022,(22):110-112
<正>古诗以其简短精炼、意蕴丰富等鲜明特点屹立于中华传统文化之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数量较原来有大幅度增加,从中可见新时代语文教育教学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愈发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优设古诗课堂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尽情感受古诗之美,领悟古诗的内在精髓,培育创造性思维,而且还能激励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优异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坚持从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视角出发,  相似文献   

3.
李兆奇  孙宁 《人民教育》2022,(24):62-63
<正>京剧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掘其深厚的文化和教育价值,对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艺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汉河小学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将京剧引进校园、融入课程,让全体学生在学习京剧、表演京剧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4.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落脚点。教学《京剧趣谈》一文时,教师要基于学生戏剧艺术审美的现实基础,从“趣”着手,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中发现美,引发审美期待;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以象造境中品味虚实之美;在表演中比较、品鉴,从而理解中国美学背后的智慧与妙趣;通过比照关联,从京剧走向戏剧,从课内走向课外,进一步延展艺术之美。这样,通过审美化阅读的层递路径,促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魏晶 《甘肃教育》2023,(7):97-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途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进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从挖掘教材内涵、丰富教学方法、营造氛围等方面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石,是小学生接触基础文化的第一课。小学语文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小学生语言表达、文字书写及写作技能,甚至关系到其一生的成长。传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是小学语文课的重要教学内容。现阶段,很多家长都重视对孩子外语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孩子最为重要的中华文化的传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中华文化中的古代诗词、春联、成语及其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弥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不足,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为充实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至关重要。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如何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从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在古诗文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熏陶中鉴赏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的脉气贯注于学生,让中华传统文明的特质熔铸学生,让孩子们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是一个全面学习语言的建构期,因此,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小学语文教学,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从小就开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认知。  相似文献   

10.
顾浩 《江苏教育》2022,(63):57-6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教师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精神引领。京剧脸谱艺术蕴藏着丰富的审美与情感力量,班主任通过京剧脸谱文化主题班本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可以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古代诗歌与传统节日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文课本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了精挑细选,供学生诵读、学习并从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文化、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一重任。所以古诗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文的博大精深,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既要向学生传递新知,更要让学生在接纳新知的同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整体教学法,从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本细读中,通过推敲词句、还原生活,初步感受传统文化;在类比、对比等群文阅读活动中,拓展视野,了解传统文化的更多知识;在主题探究和实践活动中,积极内化,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创设从课内到课外的整体学习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7):51-52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优化对策要求教师深入研读与探索传统文化教学经验;要求教师多角度挖掘传统文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传统文化,使语文教学活动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价值,总结了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困境,提出了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小学的语文教育中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以及其他一些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对小学语文教育中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  相似文献   

15.
李艳 《教师》2013,(28):75-75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化情感的渗透,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积累,注重诵读,注重感悟;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语文记录了优秀传统文化,其本身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鲜明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中首当重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责任与使命。本文试着厘清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并结合实践阐述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丰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构建和让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为学生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7.
穆英迪 《辽宁教育》2022,(21):59-6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新课标第一学段的阅读与鉴赏明确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的要求,可见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古诗学习占有一席之地。依据课程理念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应当挖掘低年段古诗的特点,深入探究低年段古诗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精髓,同时,也是我国珍贵的文化财富。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既能够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本文当中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渗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从三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积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资源,需要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给学生。在小学生语文教学课程中渗透一些浅显易懂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升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本文在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就当前文化渗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见,旨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推进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