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支教政策分析——以恩施地区建始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乡村学校教师紧缺的燃眉之急,恩施自治州建始县教育委员会出台了中心城区教师对口支援乡村教学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支教政策落实不到位,支教目标与农村教育实际有距离;随意性强,计划性差,缺乏连续性;支教方式有待改进,支教内容未能以需求为导向,缺乏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乡村学校教师紧缺的燃眉之急,恩施自治州建始县教育委员会出台了中心城区教师对口支援乡村教学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支教政策落实不到住,支教目标与农村教育实际有距离;随意性强,计划性差,缺乏连续性;支教方式有待改进,支教内容未能以需求为导向,缺乏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是对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制度传承,它有效契合了各省“精准在地”师资培养的需求,日益成为乡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渠道,但其政策效能却未能充分发挥。政策执行是政策系统的关键,本文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的模型分析,发现政策执行目标笼统与偏离、执行主体角色模糊与冲突、政策执行机制分割与乏力、政策执行资源短缺与低效等多重因素致使政策执行出现偏差。要治理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执行的偏差,需搭建组织,建立教师定向培养组织体系;统整理念,以“新乡土性”整合培养实践;完善政策,科学优化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强化培养,追求高质量的乡村教师培养;加强评价,创设“以评促建”的提升机制;保障实施,改善政策环境提升政策效能。  相似文献   

4.
莫让支教变了“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学年的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活动又开始了。为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不足问题,如今许多地方在实行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的支教由于变“位”而变“味”。一、变“味”的表现1.名单到位,人员不到位。每学年初,各支教学校按照当地教育局支教工作整体安排,上报支教教师名单,但出现了支教教师名单到达受援学校,教师本人却不到位的现象。原因有三:一是支教教师本人与受援学校协商,每人出不等的请人代教费。这完全违背了下乡支教工作的初衷。二是支教学校不合理的安排。个别支教学校把即将调…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2006年3月2日出台政策:今后,没有支教经历的城镇中小学教师不能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参评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城镇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新聘用的青年教师到农村基层支教时间不得少于一年;选派的支教教师中骨干教师应占相当的比例;参加支教的教师只转临时组织关系和人事关系,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工龄、教龄和教师职务任职年限连续计算,生活费和交通费补贴由专项经费予以保障。“下乡支教”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它的出发点是好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许多文件,采取了多种措施…  相似文献   

6.
“顸岗支教”是促进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提高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培养质量的一种互利双赢的教师教育模式。“顶岗支教”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从农村学校发展的角度审视,通过实地考察发现,“项岗支教”存在着一些缺陷——“实习支教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欠缺。为保证“实习支教生”的质量,满足“顶岗支教”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需调整对“实习支教生”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我国提出“县管校聘”的交流轮岗政策,这一制度对改善乡村地区与薄弱学校教师的师资力量、盘活教师队伍具有重大意义。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执行力度低、配套制度不健全、教师对政策认同感低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县管校聘”政策,本文提出加强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执行力度、完善相关配套保障机制、增强教师的认同感等对策,以期能够推动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稳步推进、改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与学校、与学生、与教育都密切相关的重要角色,将教师纳入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主体队伍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提供各种平台让老师能主动且有效地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还需给其提供必要的条件能有效践行教育政策的内容,这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方红  姚品俊 《教育评论》2024,(1):115-1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补给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98年,规模化补充,注重效率,构建规范化补给机制;1999-2011年,多渠道补充,注重效益,构建专门化补给机制;2012年至今,针对化补充,注重高效,构建均衡化补给机制。纵观乡村教师补给政策历史变迁,总体呈现出从城优乡劣走向城乡均衡的政策价值取向、从国家顶层引导走向地方协同合作的政策执行机制、从规模化走向精准化的政策补给方向三大主要政策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教师补给政策要适应乡村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总结既往政策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政策制定机制、优化政策执行过程、建立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以此实现乡村教师补给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郭灿发 《农村教育》2004,(10):28-2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乡村教育落后,办学经费不足,教育资源匮乏,尤其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这已成为制约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广大乡村的学校和孩子们迫切呼唤优质的师资;广大乡村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为此党和国家制定了对乡村尤其对偏远山区乡村进行“支教扶贫”等一系列政策。但是,当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新时代我国开展体育支教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研究认为:新时代我国体育支教参与乡村体育事业发展实际有效,但存在体育支教融入乡村体育教育的体制结构亟待优化、体育支教参与乡村体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突出、体育支教主体参与乡村体育驱动力不足、体育支教参与乡村体育政策保障和评价机制尚未完善的问题.为此,一是要精细化,促进体育支教与乡村体育教育的目标深度融合;二是要双向化,使体育支教“内源发展”与乡村体育“外源输入”相互推进;三是要多元化,开辟多方渠道和资源,打造多层面支教队伍参与乡村体育活动;四是要规范化,健全体育支教政策保障体系以及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2.
“双减”政策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其落地执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以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双减”政策执行深受政策本身、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为提升政策执行成效,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准确把握学生学业负担的概念内涵;执行机构层面,应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建立各执行机构协调统一的执行机制;目标群体层面,学校应回归育人本位,教师增强教学能力,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环境因素层面,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和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教育政策调整需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普遍联系、对立统一、与时俱进中全面认识与把握;经济、人口、政治及价值等因素是影响教育政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政策调整需遵循“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规律以及“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规律;应重点建立完善教育政策制定机制、执行调整信息畅通机制、预警机制以及回应机制等,以便更好地发挥政策的作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十年来,我国政府不断补足政策短板,乡村教师政策聚焦于村庄学校、教学点教师,再进一步深度聚焦于最薄弱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通过细化补充、强化保障、优化管理和深化质量等多方面不断加强乡村教师政策体系建设,有效缓解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为提高乡村教师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打下坚实基础。但乡村教师政策仍有缺失,尚需进一步以调查、监测手段,夯实政策改进的研究基础,并彰显教师政策制定的乡村立场。  相似文献   

15.
教师是执行“双减”政策的关键主体。从有限理性,政策执行中利益相关者博弈的角度,分析了教师执行“双减”政策的限度及其根源。基于教师主体性,提出了超越该限度的可行路径:一是加强政策学习与理解;二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三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四是增进家长合作与信任;五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六是积极促进情绪调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仍需要持续给予教师支持和协助,助力其更好地发挥执行“双减”政策的关键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是国家财政通过对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的在岗在编人员进行生活补贴及援助的方式,以期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乡村教师职业的社会吸引力,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本文运用格氏的嵌入性概念,将补助政策执行视为嵌入教育系统脉络的过程、政策目标群体和政策工具的交互过程,分析生活补助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脱嵌”现象并提出策略建构。  相似文献   

17.
“并轨”招生以后,师范院校普遍实行收费,对教育的冲击和影响是社会所始料不及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回归,是国家对教师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是国家针对当前教育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重新认识教师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实现“师范生免费教育”方案设计的初衷,应在试点成功以后,尽快在地方普通师范院校推广,并出台配套政策,切实提高“老少边穷”地区教师的待遇。  相似文献   

18.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特殊的必修课。中央16号文件对形势政策学习是这样要求的:“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门课程的开设情况与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个中原因也比较复杂。那么,同学们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一直是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短板,即使在经济政策大力支持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依然存在着诸如学校规模萎缩、生源质量差、教师“留不住”等困境,出现了“强支持弱发展”现象。为了更好地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落实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文章从城镇化进程给农村带来的务工结构变化、乡村文化的失落以及教育协同等方面深层次挖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顺势而为,提出科学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盘活优化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发挥乡村校长领导力,激发乡村教师发展力,提升小规模学校发展质量;创办农村家长学校,提升家校合作水平等改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教育政策同公共政策一样,是一个由一系列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渐次展开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一般分为政策研究、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3个阶段。[1]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长被视为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几乎无缘参与教育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这是导致校长对教育政策的认同感低、政策执行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说,国家教育政策因为涉及面比较广,中小学校长能够直接介入的机会不是很多的话,那么随着国家教育“分权”策略的实施,区域教育政策的地位开始凸显,中小学校长作为具体教育教学单位的领导人,熟悉学校的基本情况,能为教育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第一手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