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中的"有",历来各位注家要么注为"通又",要么避而不谈.实际上,从语言事实等方面的考查来看,这个"有"不是副词"又",它仍是一个表存现意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2.
释“往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二册)里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一句。句中的“往往”教材未注,其它教学参考书学习辅导书,要么未注,要么注成“常常”或干脆还译成“往往”,如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李宝芝主编的《文言课文全解全释》。我认为,这里的“往往”不能解释成“常常”或“往往”,而应当解释成“处处”。先从文意看,句中列举了“天地”等观察对象,表达的意思当是古人观察、求思的空间之广泛,“无不在”当指“无处不在”而非“无时不在”。古…  相似文献   

3.
有些人站在镜子前,发现自己要么又长了个痘,要么身材不好,要么长相难看,总是很难发现自己的优点。与此相反,有些人却总能发现自己“拥有什么”,每天都精神焕发,这些能够发现自身长处的人往往鹤立鸡群。  相似文献   

4.
托物抒情,是散文写作的重要手法。托物为什么能够抒情呢?原因就在于“物”与“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如果不存在这种联系,那么便会——要么有情而无寄托,无从抒发;要么有物而无真情,物成虚设。《又闻蛙鸣》这篇文章就采用了托物抒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四册《塞翁失马》有句:“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遽”字课本注道:“遽,就。”高中语文第三册《察今》有句:“其又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中“遽”字课本注道:“岂遽,难道就……,遽,就。”以上二句中“遽”字课本均注为“就”,课本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挤兑”和“挤对”意思大不一样,可常见有使用错误的情况。请看下面例句:①他们就利用自己掌握油源的优势,想方设法的挤兑民营加油站,我不给你供油,所以要么你就把加油站卖给我,要么你就自生自灭。  相似文献   

7.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名叫凯新,因为他专爱讲笑话所以大家又叫他“开心”。 有一次,有许多老师来听我们班的数学课,数学老师出了一道超简单的数学题来导入新课:河边有15只鸭子,有人又赶来了15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鸭子?很明显,这道题要么是“15 15=30”,要么是“15×2=30”。凯新把手举得高  相似文献   

8.
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三册韩愈《师说》“君子不齿”,注为“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注的后半是对的,前半颇可商榷。“齿”有“说到、提及”的意义,如“齿及”、“齿数”之类。但这儿的“齿”却是“并列”、“同列”之意。这又有二解。一为引申义,齿是年龄的标志,人可以按年龄在一起排大小,诸侯也可以凭  相似文献   

9.
“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这首歌如同一股风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玉米”“芝麻”也于一夜间遍布了大江南北,随之而来的各种“造星运动”更是后浪推前浪,一波一波的“平民偶像”在浪尖上飞舞。这样的情景值得我们反思和追忆。在过去的岁月里,那些有幸成为众人追捧的时代明星们,他们也曾以“青春偶像”的姿态影响过一代人,他们要么有高尚的品质,要么有努力和执著,要么达到了许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达到的事业高峰,当然,他们更多的时候是扮演着一个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者。如今,“偶像”在变,那么“偶像”背后的精神和价值观又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10.
“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这首歌如同一股风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玉米”“芝麻”也于一夜间遍布了大江南北,随之而来的各种“造星运动”更是后浪推前浪,一波一波的“平民偶像”在浪尖上飞舞。这样的情景值得我们反思和追忆。在过去的岁月里,那些有幸成为众人追捧的时代明星们,他们也曾以“青春偶像”的姿态影响过一代人,他们要么有高尚的品质,要么有努力和执著,要么达到了许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达到的事业高峰,当然,他们更多的时候是扮演着一个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者。如今,“偶像”在变,那么“偶像”背后的精神和价值观又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11.
时下,“校园开放”已成为学校开门办学的一道靓丽风景。然而,许多学校无端地视“开放”为花朵的专利,开放日或开放周上,“一枝独秀”的要么是千挑万选的“名师示范课”,要么是久经考验的“经典校园节目”,要么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知名专家讲座”;“群芳争艳”的要么是充分准备的校际公开课,要么是群策群力的佳节盛典,  相似文献   

12.
“八仙过海”节日宴童宏“六一”对小学生来说是个“大”节。照传统习惯,往年的“六一”活动,要么开个纪念会,讲讲儿童节的意义;要么邀请部分家长和教师,与孩子们一块座谈座谈,既增进了家校之间的联系,又加强了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的理解。今天,这种传统的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13.
新新人类中风行直译语言,要么直译英文的谚语,要么把汉语成语按照中文的逻辑直译成英文。   他们不说“人生不会一帆风顺”,而说“人生不是一床玫瑰 (直译“ Life is not a bed of roses");他们把“人山人海”说成“ mountain people sea people”;又如“ you study,day day up”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如此洋泾浜,曾经发生于留学生人群。现代都市青少年中流行的“直译”,多少有些故意的成分,并隐含调侃和戏谑。 “直译”旋风@黄集伟  相似文献   

14.
“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这首歌如同一股风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玉米”“芝麻”也于一夜间遍布了大江南北,随之而来的各种“造星运动”更是后浪推前浪,一波一波的“平民偶像”在浪尖上飞舞。这样的情景值得我们反思和追忆。在过去的岁月里,那些有幸成为众人追捧的时代明星们,他们也曾以“青春偶像”的姿态影响过一代人,他们要么有高尚的品质,要么有努力和执著,要么达到了许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达到的事业高峰,当然,他们更多的时候是扮演着一个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者。如今,“偶像”在变,那么“偶像”背后的精神和价值观又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15.
《张衡传》中说张衡“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这个“从容淡静”高二语文课本无注,《古代散文选》(上册)也无注。但省编《教学参考资料》有一个不注之注的译文:“他素常举止从容不迫、性情淡泊恬静,不喜欢同庸俗的人往来。”按照译文理解,“从容”就是“从容不迫”,“淡静”就是“淡泊恬静”。如果这样理解,就会产生疑问:“从容不迫”和“不好交接俗人”究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淡泊恬静”又该怎样理解?“从容”的含义,一般来说,是表示舒缓的样子,也就是“从容不迫”的意思。但由此也产生一些引申义。有些引申义如指时间或经济的宽裕等等,和“从容淡静”的“从容”又对不上号,这就应该另有其他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16.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惊涛拍岸”一句,有的参考资料上注“惊涛”为“惊人的巨浪”。这样解释,既不贴切,又没有再现出浪涛拍岸的具体情景。其实“惊”的本文是指“马因受惊而狂奔起来”。“惊涛”应注为像马受惊而狂奔那样汹涌的波涛。这  相似文献   

17.
时下,许多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纷纷重拳出击,不惜倾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把许多“名人”请进自己的校园来凸显校园文化氛围,要么悬挂“名人画像”,要么张贴“名人名言”,要么建造“名人雕像”……花样频出。力争达到让校园里的每一棵草都会说话、每一面墙都有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这首歌如同一股风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玉米”“芝麻”也于一夜间遍布了大江南北,随之而来的各种“造星运动”更是后浪推前浪,一波一波的“平民偶像”在浪尖上飞舞。这样的情景值得我们反思和追忆。在过去的岁月里,那些有幸成为众人追捧的时代明星们,他们也曾以“青春偶像”的姿态影响过一代人,他们要么有高尚的品质,要么有努力和执著,要么达到了许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达到的事业高峰,当然,他们更多的时候是扮演着一个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者。如今,“偶像”在变,那么“偶像”背后的精神和价值观又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19.
[话题由来] 写事,特别是写活动的文章,可以说不能没有场面描写,而场面描写又离不开“点面结合”。面,就是指一个场景的全貌,包括天气、景物、人物、气氛等等;点,指场景中的个体,也就是具体的某个部分。点面结合,能使读者既对场景有全面的了解,又能够了解某些具体的情况,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的同学在描写场面时,要么只写“面”没有“点”,不能给人具体的感受;要么只写“点”没有“面”,让读者感受不到场面的整体气氛。这样的场面描写是不成功的。下面来看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受城市化和打工潮的影响,农村学校的学生大量流向城镇,有的农村小学甚至只有十来个学生。与此相对,城镇小学学生爆满,人满为患。我所带的班级每学期都有几名从农村或外地转入的学生,因此,我班有近三分之一的“转学生”,且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要么在城里买了房,要么租了房,从农村涌向城镇,有的甚至从本县农村转到外省,然后又转回本地县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