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20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内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在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中,Watson、Crick、Wilkins与Franklin四位伟大的科学家所做出的重要贡献都应被铭记。对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主要介绍的是Watson和Crick建构分子模型的过程,而对在这个过程中Franklin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介绍不够。建议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这一有争议的过程做出实事求是的介绍,客观分析Franklin在这场竞争中主客观方面的劣势;在赞叹Watson和Crick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客观冷静地审视这一在现在的科研大环境下几乎不可能再次复制的成功。更为重要的是,客观冷静地分析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在新的研究范式和学科发展趋势下给生命科学研究本身和生命科学研究者的启示,从而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有利条件,并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把科研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1教材模型的评价 1.1美观大方,制作精良.适合教师制作教具,生物课外小组完成.  相似文献   

3.
4.
5.
针对现有DNA教具缺陷,分析DNA螺旋结构特征,提出一种DNA双螺旋结构动态演示仪。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形状特殊的零部件,引入特殊的尼龙线配合球头副辅助DNA运动,最终制作出DNA双螺旋结构动态演示仪。经实际授课使用,证明该演示仪能够辅助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物教学》2005,(7):115-116
  相似文献   

7.
肖亮 《生物学教学》2003,28(4):59-62
195 3年美国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 ,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发现在生物科学史上翻开了划时代的一页 ,从此生物学步入了分子科学的新时代。有人称这一发现为继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后生物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二战后最伟大的科学发现 ,把它和相对论、量子力学视为 2 0世纪最富创新力的三大科学发现。1 DNA双螺旋结构提出的背景186 6年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试验”一文 ,190 0年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 ,为遗传学界所关注。但当时的研究仅限于生物体的整体水平 ,并不知道遗传因子位于何处…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的不足之处,应用塑料片、纸、绳子等材料进行了对比筛选。  相似文献   

9.
以“DNA双螺旋结构”主题项目化学习为例,详细阐释了高中生物学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过程。在实践中以富兰克林著名的“51号图像”为情境,设计一系列项目化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X”形衍射图谱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关系,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基础知识的漏空式填空,发现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策略。师生运用策略分层次的运作问题图促使学生从对DNA结构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模型建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旋梯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遗传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模型方法被广泛运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成功就是一个范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以形象化的具体模型,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地描述研究成果,又便于理解和传播。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作为生物技术性设计和制作的第一案例。本教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参与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实践活动,深刻体验到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影响合作的要素,并从中总结出促进良好的经验,学会小组合作,体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DNA分子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的概念、原理与方法,将DNA结构等效成两个光栅衍射的叠加即可以分析并计算出DNA分子的螺距、半径、上升一个螺距所包含的脱氧核苷酸数及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14.
1 概念将双链的DNA在中性盐溶液中加热 ,DNA分子中共价键不受影响 ,而互补的碱基对间氢键则被打开 ,从而使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开成为单链 ,这叫DNA的变性。例如 ,把DNA投放在含有 0 .18mol·L-1枸橼酸钠的溶液中 ,以 10 0℃加热 10min ,可以完全分开成为单链。加热使溶液中DNA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指纹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指纹来识别不同的人。那么,什么是DNA指纹呢?实际上,从“DNA”和“指纹”两个词的表面上就可以猜出个大概意思了,就是把DNA作为像指纹那样的独特特征来识别不同的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利用遗传物质DNA分子中蕴含的计算能力,开发具有强大功能的DNA计算机,已成为计算机科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梦想。2004年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宣布,该中心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已在试管中完成了DNA计算机的雏形研制工作,从而掀起了中国的DNA计算机热。那么,什么是DNA计算机?DNA计算机的特点、计算原理和应用前景又是怎样的?现将其有关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DNA分子的X射线衍射图谱本质上是两个夫琅禾费单缝衍射图谱的叠加.由于X射线在照射DNA分子时,先后经两个互成角度单缝后发生衍射,因此形成的衍射图谱呈"X"形,据此可以推测DNA分子结构呈螺旋形.  相似文献   

18.
回眸生物学发展的历史 ,人们不会忘记 ,195 3年 4月 2 5日 ,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两位年轻的科学家沃森(JamesDeweyWatson)和克里克 (FrancisHarryComptonCrick)撰写的一篇题为《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的论文 ,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标志着现代分子生物学从此诞生。半个世纪过去了 ,生命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克隆、转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已家喻户晓 ,人们自然地会想起沃森与克里克为生命科学所建立的丰功伟业 ,他们在探索DNA结构的过程中所表…  相似文献   

19.
公元 1 953年 4月 2 5日是一个十分令人难忘的日子 ,这天沃森和克里克在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 (第1 71期 )上 ,发表了一篇题为《核酸的分子结构》的论文。他们在论文中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 2 0世纪生命科学最伟大的成就 ,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当时沃森年仅 2 5岁 ,克里克也只有37岁 ,世人不禁感叹 :如此伟大的发现居然出自这两位年轻人之手 !因此有关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成为启迪学生和生物工作者的典范。我想这也是教育学生如何探索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楷模。沃森是美国人 ,1 94 7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动…  相似文献   

20.
直觉是一种心理现象、认识过程,是一种科学方法,对科学发现与发明具有重要的作用,从DNA的发现过程可以得出。直觉的产生与发挥作用必然包含丰富信息的吸取与酝酿过程。对信息材料有意识的逻辑加工引发潜意识的加工过程,从潜意识的逻辑加工到直觉的直接显现过程,对直觉成果雏形的修正、补充、完善和验证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