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联交易是集团公司业务经营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其具有与一般市场交易不同的性质特征,所以多年来一直是公司治理所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非上市集团公司中关联交易的表现形式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着重从规避关联交易风险、合理避税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浅谈关联方及其关联交易的审计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规模化、知识化经营趋势日益明显。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控股等资本运营手段,使我国的集团公司纷纷出现。企业间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关联方关系及关联交易的大量存在,增加了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本文从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风险入手,讨论关联方及其交易中存在的审计风险。以及如何控制这种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3.
当前,知识产权交易形式分析与风险控制研究还没有系统化.理论上讲,但凡现代实体资产、无形资产产权交易的形式都可以直接适用于或经过改造后运用于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主要有拍卖式、招投标式、协商式、托管式、兼并吸收式、承担债务式、合同式、联盟式、电子式等形式.基于知识产权交易参与者、流程、形式等的复杂性,在经济管理视阈的风险概念引导下发现知识产权交易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政治法律、市场运行、社会与交易媒介、经营管理、知识产权自身等多方面,并从风险控制的流程着眼提出了控制知识产权交易风险的主要措施包括宏观把握、风险预警、信息披露、诚信建设、中介完善、保险担保、危机管理等,以期为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与政策建议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及监管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我国,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出现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关联交易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更有其不利的一面。关联交易可以通过缩短交易时间、提高履约率等方面为企业带来降低交易成本的好处。但同时,它客观具有的不公平性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公平原则,可能会破坏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5.
吕梦萦 《知识窗》2011,(8X):78-79
关联交易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但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其法律后果有正反两面。因此,关联交易的效果不确定性客观上要求我国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以趋利避害。我国目前对关联交易监管的部门有很多,但没有一个专职的关联交易监管部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正当关联交易行为的大量存在,建议设立专职的监管部门,完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的关联交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普遍存在关联交易的现象,但由于证券市场不发达、上市公司的先天不足等原因.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资产重组存在许多问题,根据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必须加强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的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7.
金融控股集团因其内部关联交易产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X效率优势,但金融控股集团的关联交易,特别是以内部借贷为主的资金关联交易,在充分发挥集团化协同优势的同时,也产生了风险传染问题.本文在传统的传染均衡研究基础上,引入了金融控股集团中“关联交易”这一重要因子,构建了一个基于内部关联交易的传染均衡模型,使模型更逼近于金融控股集团传染的真实特征,深入研究了金融控股集团内部传染的主要特征与效应.  相似文献   

8.
关联交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它对债权人权益和股东损害也是普遍的、明显的,因此,世界各国都对此予以规范和限制。本文在探讨关联交易的产生、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就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产生原因、危害作进一步探讨,进而提出一些如何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中主要介绍上市公司关于关联交易的披露、主体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0.
白殿林 《今日科苑》2009,(20):106-106
随着农发行信贷业务范围的调整和拓展,商业性贷款逐步增长。为了有效防控信贷风险,农发行要高度重视关联企业提供保证担保和企业关联方的交易,防范和化解关联企业保证担保的风险,做到防范于未然。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的构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黄宪  金鹏 《中国软科学》2004,(11):50-56
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国际银行业的转型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巴塞尔协议的颁布标志着银行风险管理进入了全面风险管理时代。本文构建了由八个模块组成的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影子银行体系的坍塌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其具有的严重金融脆弱性和巨大系统性风险给全球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使影子银行阳光化,克服其脆弱性,更好的发挥融通资金的系统重要性功能,成为各国普遍关注并迫切寻求解决的问题。文章探究了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严重脆弱性,并针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及潜在风险,得出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实现金融体系稳定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理论分析确定影响网上交易主客观风险程度的心理与行为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以及模型设计对此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网上交易者存在认知和行为偏差,这导致主客观风险程度不一致性,其中交易信心、网站信任度、对卖家认知水平、对支付手段和网站服务质量以及政府监管的认知水平等因素对网上交易客观风险程度有显著影响,并借此提出了网上交易行为风险因素模型和防范机制,是对现代电子商务理论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与"圈钱"争议的困局,构建一个包括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与高新技术企业的三方行为策略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三方行为策略的影响因素及演化路径,以期通过适当的制度设计与政策支持引导创新资金的高效配置,实现创新风险的有效防控,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保障。研究发现:(1)当投资者的信息甄别成本小于投资收益且投资额度小于政府监管部门的惩罚时,演化稳定策略是政府监管部门采取严格监管策略、投资者采取参与投资策略、高新技术企业采取自律策略;(2)当政府监管部门采取严格监管策略时,惩罚力度越大则高新技术企业越倾向于选择自律行为策略;(3)随着投资者的投资额度增加,高新技术企业选择自律行为策略的概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5.
张军 《大众科技》2013,(3):157-161,164
文章对项目融资模式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为此,在项目融资过程中,要根据项目战略决定其融资策略,继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防范项目风险。  相似文献   

16.
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汉祥 《中国软科学》2004,(10):36-40,58
本文主要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代理风险、上下级代理风险、银企代理风险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本文认为双重代理目标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异化、绩效评价的虚化和激励约束不足;代理层次过多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代理效率损耗、内部人控制和成本外溢。本文还分析了银企信息不对称现象和预算软约束及银企双方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7.
当前操作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对操作风险的度量和评价是银行防范经营风险的核心。对于操作风险度量中的不确定信息处理,利用证据理论量化并合成来自不同信息源(专家)的评价信息对提高决策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采集各类专家的领域知识和背景经验,利用证据理论建立银行操作风险的识别框架和评价指标,利用证据体的距离测算各个基本可信数的权重,采用加权平均系数修正Dempster合成法则对银行操作风险的专家评判信息进行合成,得到最终的风险监控水平的度量。3家银行的实证检验该方法对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和评价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8.
陈晓卫 《预测》2012,31(2):13-17
分析银行业竞争与银行效率的关系,微观层面上关系到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宏观层面上关系到银行业外部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银行业竞争与银行效率关系研究涉及到三个问题:我国银行业处于什么样的竞争状态?银行业的效率如何?银行业的竞争对于效率有何影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回答了上述问题。采用扩展的P-R模型测度了我国银行业2002~2009年的竞争程度,结论是我国银行业处于寡头垄断阶段;用DEA方法研究了我国银行业的效率,结果表明银行业效率尚未达到有效;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了我国银行业竞争对效率的影响,发现我国银行业竞争能促进效率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网络银行与银行创新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林岩  周小耀  时鹏将 《预测》2004,23(2):77-80
随着信息和通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银行业。银行业中出现的新的商业模式正取代旧式的模式,以先进的IT技术引导整个银行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模式和功能的再造。传统银行发展网络银行作为新的分销渠道,带来了银行的业务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同时,网络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这些模式颠覆了传统银行业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带来了银行业及金融业的创新。本文从网络银行的发展实际情况着手,分析了网络银行给传统银行带来的创新,并着重探讨了网络银行带来的银行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02—200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控股股东型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规模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和其控制公司的资产规模越大,则越偏好于利用更多的关联交易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同时也存在利用关联交易“隧道挖掘”上市公司的行为;(2)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激励可以抑制关联交易规模;(3)董事会规模对关联交易和公司绩效没有显著影响;(4)公司设置独立董事对关联交易行为的监督不明显,但初步显现对提高公司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