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而阅读能够让学生高效地积累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打下语文学习基础,因此,阅读是小学语文重要的教学手段。探究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顺利系统地开展阅读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所需。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给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指引了方向,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了语文课程肩负着审美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属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局限于课堂内的单一阅读教学模式。教师应重视学生课堂内外的阅读与积累,促使学生在课堂内外教学中以感知信息、收集信息为主要阅读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及阅读兴趣,开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阅读学习感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与积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内外的阅读与积累途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这样的规定:“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刊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宇,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还关系到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积淀和语文综合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邱旻 《新教师》2019,(9):32-33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还要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立足课内,拓展课外,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一、激发兴趣,乐于阅读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觉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6.
丁丽娟 《教学月刊》2007,(11):13-15
要问现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如何,请先看这样一组镜头:A.周末傍晚,某学生急急地推门进家,卸下书包,往沙发上一丢,即忙打开电视机,专心致志地看起了电视连续剧《宝莲灯》。那画面五光十色,人物中西合璧,情节更  相似文献   

7.
来震 《教师》2010,(23):76-7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阅读的要求有多处描述,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河山,是语文教师的工作重点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内容.《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标准》对于我们的要求使我们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了语文素养的基本功和内涵包括的具体内容,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学好语文的关键是探究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课内的阅读教学应当作为一个跳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的阅读转化为阅读技巧与知识,通过阅读的方法将目标转向课外读物,将课内课外阅读进行有效衔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与文学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结合阅读教学现实状况,不断采取科学合理策略促使学生能够得法于课内以及获益于课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一个人收集外来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能够使人受益终生,小学生刚开始接触语文学习,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国古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阅读,也是因为其他娱乐方式的匮乏,使得人们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那时候的人们能够心无旁骛地阅读。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娱乐方式出现了,电视和网络吸引了大部分人特别是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更愿意把闲暇时间投入到娱乐节目和网络游戏之中,而忽略了阅读这一帮助人成长的优秀习惯。而且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也并不重视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及习惯培养,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课内外的阅读教育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路童  郭敬源 《河南教育》2011,(11):42-42
国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作为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的美育有何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又如何进行美育呢?以下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可见语文新课程把美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但值得注意的是,  相似文献   

14.
张旭旦 《小学校长》2006,(6):32-32,1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中还提出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我一千万次地相信,若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与动力,又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运用情感体验品味语言,感受美;以境移情,欣赏美;走向生活,创造美,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新课标明确地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多聪明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在教学中也有着同样的道理,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写作方法,学生也把方法铭记于心,却无法写出好文章来,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找到做饭的“米”,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要不断积累语言、熟悉语言,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了然于胸,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语文课的古诗文教学中更容易体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认识获取知识和不断提升自己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同样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式,可以说阅读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在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阅读习惯和意识的形成,就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实践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倡的一种新的课型,它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是对语文教学组织方式的一种提升和拓展,它架设起连接语文课内外学习与实践的桥梁,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